《鐵甲鋼拳2》正在籌備中,《鐵甲鋼拳1》由夢工廠影業製作,迪士尼影業發行的科幻電影。影片由史蒂文•史匹柏監製,肖恩•利維執導,休•傑克曼、達科塔•高尤、伊萬傑琳•莉莉和安東尼•麥凱等聯袂出演。
該片曾於2011年11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一名退役拳擊手操控機器人重新站在拳擊決賽場的故事。休傑克曼飾演的男主人公,通過一連串的神奇遭遇不僅找回了自尊,還贏得了兒子的信任與愛。影片的故事源於美國殿堂級科幻小說家理察馬修森上個世紀50年代的小說《鋼鐵》,當時曾被改編為電視劇集《貧民窟》,並由電視明星李馬文出演。
如今40多年過去,《鋼鐵》被搬上大銀幕,幕後推手是史蒂芬史匹柏。因為40年前,馬修森的另一部小說《決鬥》曾被改編成一部電視電影,正是這部令人印象深刻,氣質憂鬱的作品開啟了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生涯,後者擔任《鐵甲鋼拳》的執行製片人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史匹柏確信導演肖恩萊維能夠勝任執導這部電影」《鐵甲鋼拳》的攝影師毛羅費奧雷回憶道,費奧雷很快加入這個團隊,他說「我和導演只談了大約2小時,大致從概念角度了解了導演對影片的基本構思,他對未來世界的視覺定位是憂鬱並具有懷舊的氣質。」
萊維給費奧雷看了很多拳擊手——穆罕默德阿里的照片,主要集中在拳擊手本人1950年代那個最經典的時期。儘管費奧雷是《阿凡達》的攝影師,但事實上他本人並不願意使用動作捕捉技術,費奧雷認為使用動作捕捉技術,會讓自己過分依賴視覺特效部門,而且數字中間片在拍攝階段不是很好控制,但他也承認對於整部影片的技術來說,數位技術是無法迴避的。
《鐵甲鋼拳》的數字製作流程,需要統括真人動作捕捉和那些高達8英尺的數字特效機器人,該片執行製片人兼第一副導演喬什麥克拉格倫這樣解釋這種流程:「電影工業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傾向,就是專業分工的不斷細化,比如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前期—拍攝—後期,這是現在一般從業者的概念,但這樣的分工並不符合《鐵甲鋼拳》的實際需要。」麥克拉格倫已經和導演肖恩萊維合作過四部電影:「我們在《鐵甲鋼拳》拍攝中嘗試儘量減輕後期製作的工作量,把很多屬於後期的工作向製作前期轉化,讓導演和特效部門更專心於他們的基本職能,同時節省了更多後期製作的時間和費用。」「實際上《鐵甲鋼拳》的內部特效藝術部門首先設計了機器人的概念美術造型,然後對其進行三維化處理,數字設計能確保透過外觀圖層,直接看到每個三維角色的動作範圍和幅度,避免骨骼特別是頸部骨架的衝撞,比如後仰動作。」喬什麥克拉格倫說。
動作捕捉部分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內完成,那裡演員們拍攝了大量的拳擊場面。事實上這項工作在正式拍攝前一個月就已經開始了。拳擊的視頻參考資料,讓導演能提前準備,當導演現場拍攝時會很快做出決斷——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鏡頭,無論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因為對於體型巨大的機器人而言,他們的體積感完全不同於為他們做動作的真人演員,至少在高度方面,二者相差甚遠。「為使機器人的動作便於編輯,同時又不損失平衡感,在虛擬拍攝前,我們為這些8英尺高的機器人選擇了類似伐木工人那種略顯沉重緩慢的運動方式。」麥克拉格倫說,「虛擬攝影以前在羅伯特澤梅斯基的動畫片中曾被很好的使用過,我們通過常會虛擬拍攝一組連續畫面,然後為真人動作繪製一份與其相對照的路線圖。在以機器人為主的鏡頭中,我們會給休傑克曼和達科塔兩位大小演員做替身,然後從不同角度,利用虛擬攝像機平臺,使用不同的焦距進行拍攝,再進入工作站按照故事板進行編輯,使之看起來像是發生在真實世界,然後才去實景拍攝。」麥克拉格倫說這種有意為之的工作流程能使影片製作的不同側面被提前預示,使原本複雜的工作顯得更加可控。他還指出:「因為提前有所準備,我們就可以對每個鏡頭討論的更加徹底。」
費奧雷說他測試了很多款攝影機,包括Genesis和ARRI D21,並發現後者的感光度略低於他的測試要求(儘管通過光學取景器看到的影像美妙無比),最終攝影師選擇了Sony旗下的F35,這款攝影機擁有獨特並必要的同步系統,能夠確保虛擬角色的動作和真人動作相匹配。在測試了12-bit的F35之後,費奧雷最終選擇了已經被證明了的老版本,由Otto Nemenz公司提供,符合美國標準化協會要求,達到寬容度為400、寬高比為2.4:1。費奧雷說:「我們得益於Otto Nemenz公司的萊恩謝裡丹的努力,他使用光纖傳輸的方式提升和確保了信號傳輸的有效質量,並且適用於所有的元數據,尤其是同步攝影所需傳遞的信息。」SonyF35這款攝影機可以通過光纜與一套移動實驗設備相連接,通過這個裝置,調光師按照統一的光信號分別處理被記錄在2個數字電影素材存儲設備中(Codex Digital Labs)的數據。這2個數字電影素材存儲設備,一方面用於查看原始拍攝素材的回放,同時也可以用於以編輯、特效製作、備份、以及將可用元數據遞交給不同後期單位為目的的多種用途。這些元數據不僅涵蓋基本數據信息,同時能夠向沒有參加過前期拍攝的後期技術人員準確傳遞導演萊維和攝影師費奧雷對於每場戲和每個鏡頭的主要想法。
《鐵甲鋼拳》的主力攝製團隊成員,之前均曾有過參與拍攝《阿凡達》的經驗,當時他們同Videohawks公司的視效總監格倫戴利一起使用過同步攝影技術。這項技術徹底解放了詹姆斯卡梅倫,使他能夠隨心所欲的拍攝那些用動作捕捉的藍色幕布前的演員,詹姆斯卡梅倫通過監視器,實時看到這些替身演員在實景中的表演,是否接近他想要的那種最終被呈現給觀眾的外星人的動作。「這一次,我們依賴攝像機B,」麥克拉格倫說「幫助我們在正式拍攝環境下播放已經捕捉完成的動作數據信息,雖然無法全部播放在Avid工作站中已經粗編好的素材,但是部分的查看是很方便的,所以每當到了拍攝現場,導演就可以坐在監視器前,按照他的想法去從容安排機器人進行拳擊比賽時應該擺出什麼樣的動作和姿勢。」
《鐵甲鋼拳》的實拍部分是在羅利製片廠底特律基地完成的。因為攝影師費奧雷更喜歡在現場進行色彩修正,所以建立了一個片場測試系統,由Avid Unity和Truelight兩種設備共同組成,使用了Nemenz公司的光纖傳輸技術,通過該公司生產的轉接器,將電影攝影機和輔助視頻設備連接起來。「即便按照4:4:4 的規格進行拍攝,」,費奧雷解釋,「我喜歡創造比較明亮的視覺風格,作為一種參照可以很好地把握自然光效的變化。」但片場的色彩修正系統在這方面稍顯笨拙,所以攝製人員從將一臺計時裝置從可控的環境下——比如辦公室——帶到片場,以保證每天的拍攝都能準確反映預期的視覺風格。「我知道數據處理需要攝影師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對,但是我寧可呆在離導演更近的地方,一起探討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導演萊維在這方面極其有效率,因此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能動手解決問題,而不是坐在一起凝神沉思。」
大量的拳擊比賽場面發生在不同的地方。此外還有一些比如報廢機器人的墓場、打黑拳的廢棄動物園等場景,而拳擊比賽的舞臺則被設計在底特律著名的科博中心——當然經過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事實上,科博中心附近的一個消防指揮中心被搬進了體育場,」斯坦尼康攝影師大衛艾默裡奇回憶,「我們的置景和燈光部門的同事的確製造出了一種工業文明衰退後的都市景觀,有幾個場景看起來像是特意改建的舊倉庫,但是事實上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真實場景中直接拍攝的。」
按照費奧雷的意見,每個場景因其不同的功能,都有其獨具的複雜性。「我們在福特汽車的一間舊式工廠拍攝,在高地公園,那裡需要搭造一個巨大的帳篷,面積有600英尺乘以80英尺那麼大,而且要完全阻斷日光照進來。那裡還要裝備本不適合安裝在那裡的傳動裝置,後來根據費奧雷的建議,首席機械裝置設計師約翰加努塞克和加菲爾克裡斯庫裡頓、以及他們的技術團隊,提前對場地進行了細緻的勘測,提供了最基礎的預算材料,極大的幫助了實際預算制定和對未來工作困難的預估。
因為《鐵甲鋼拳》裡面不會出現「觸控螢幕」、「噴射背包」之類的道具,因此可以說該片的「未來感」僅僅需要看起來和我們身處的世界略顯不同即可。「這種未來感甚至看起來有些懷舊的氛圍」,費奧雷解釋道,「這是一種看起來有著20世紀50年代感覺的視覺氛圍,我不想要那種典型科幻世界中的『光影和諧』,小到交通工具大到壯觀的拳擊決賽場面,無一例外。在展現那些拳擊比賽的場館時,通過多系列、多組合的LED燈具,我們實現了不同的效果,它賦予每個比賽場館不同的獨特感覺。在拳擊臺頂部,我還用了一些內含金屬燈絲的螢光燈。實際上,無論何時,只要可能,我們都試圖創造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光影效果,讓每個場景看起來都耳目一新充滿吸引力。」而偉利萊電子操控系列燈具也的確幫助攝影和照明藝術家在該片中做到了這一點。
在《鐵甲鋼拳》中,有大量的鏡頭涉及到機器人轉圈,或者鑽進一個圓圈等類似的動作,這就需要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動作捕捉方法。麥克拉格倫說「給予動作捕捉的畫面允許我們記錄下演員表演的每一個物理細節及其相關內容,我們讓演員踩上高蹺以達到攝影機B的同視線位置,因此在機器人的後腦部分是沒有盲區的。」
一整排的 Sony EX3 被用來從各個角度拍攝各個側面,給動作捕捉畫面作參考,並將視覺特效機器人與真人表演的替身演員的未來合成提供依據。影片《第9區》就是這樣做的。「格倫戴利為攝影機安裝了紅外線LED燈,然後用來跟蹤攝影機和大型搖臂。」大衛艾默裡奇說。「特別是在巨大的全尺寸物理材質的機器人可能發出光線參照的時候。」Legacy特效公司製作了19個機器人提現人偶用於攝影機拍攝特寫,作為虛擬動畫機器人角色的有益補充。
攝影師費奧雷使用Cooke S4系列攝影機鏡頭拍攝了《鐵甲鋼拳》的大部分畫面,在使用斯坦尼康拍攝拳擊場面時,則使用安琴廣角鏡頭系列。「這兩種系列鏡頭的高品質保證了我們在拍攝時拳擊場面時能夠快速調整焦距;而斯坦尼康則再一次證明其自身能夠與同步攝影很好地進行匹配。」
與此同時,在升高的平臺上進行拍攝,就要求艾默裡奇圍繞拳擊臺安排不同的高度,或升或降地在體育場圓周內安排拍攝機位。「這種關聯性,讓我更接近拳擊臺上機器人眼睛的位置」艾默裡奇說「為了能夠更好的觀察動作捕捉的實際效果,除了監視器觀看,我們還為導演提供了一個俯視拳擊臺的視角,是導演能夠更宏觀的準確把握拳擊場面的細節和節奏。」這樣我們才能準確的把握:如何移動攝影機從一個位置到下一個位置、移動攝影機時速度有多快!以此來確保動作捕捉真的能和緊張的劇情緊密貼合。
《鐵甲鋼拳》的某些場景處理有著達到史詩般氣質的追求,費奧雷為此差不多幾乎每天都和大型搖臂為伍,因為固定臂缺乏靈活性,也完全無法勝任這部影片的要求。「斯坦尼康帶來的自由自在的移動感覺,同樣加深了這部影片既科幻又懷舊的氣質。」
按照《鐵甲鋼拳》的特效當量,影片整體製作只花費了8000萬美元,應該說是個非常不錯的成績。喬什麥克拉格倫——這位近年來電影特效領域的高手指出,正式獨一無二的製作流程,使《鐵甲鋼拳》取得了這樣的成績,「如果你的電影中大部分時間只有兩個人喝咖啡或者對打,那你無需參考我們的工作流程。但是你的影片中如果四個主要角色中的兩個都是超自然角色,那麼我們的製作流程毫無疑問是具有參考價值的,而且對於預算構成比較複雜的影片,這種製作流程也是性價比很高的。《阿凡達》更多的是特效角色之間的互動,而較少特效角色與真人角色之間的互動;《鐵甲鋼拳》則更多的實現了特效角色和真人角色的互動,而且從完成效果來看,我認為我們這次使用的工具也確實更優秀。
商務合作:18810654934(可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