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記憶青春密碼——羅大佑

2021-03-02 讀者

青春密碼——羅大佑

作者:廖信忠

與其說喜歡羅大佑,不如說人們是在紀念自己被歷史綁住的青春,從他的一首首歌曲中找到成長的線索。那些柔情,那些感動……

很多年前,我路過西北地區某個我已忘記名字的小縣城,晚上出來買燒烤,路邊有間簡陋的小K廳,門口有點破音的大喇叭傳來《戀曲1990》,歌聲迴蕩在冷清的小城街上,我腦海中浮現了如下畫面:幾個赤膊的戴金鍊的漢子,滿桌的啤酒,高聲嘶吼合唱……

那是個奇異的時刻,以藝術的角度看,那嗓音太破太難聽,但是生猛激情、充滿生命力,毫無違和感,似乎《戀曲1990》就應該是這樣唱的,我甚至開始懷疑,以前我們幾個文藝青年唱這首歌時,是不是太過於文縐縐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羅大佑的歌是多麼厲害,同樣的歌,知識分子能唱,下裡巴人也能唱,城裡的文藝青年唱了不俗,鄉村技校「殺馬特」青年唱了還是不俗。他的歌用一個詞概括:雅俗共賞。我想不到有其他人能達到這種層次。

羅大佑這個人本身,在那個時代的臺灣社會,就屬於異類。

苗慄客家人、醫生世家、醫學院畢業,這幾個符號,就足夠給臺灣人一種印象:客家人講求穩健、保守,最好的工作是如公務員般的鐵飯碗;醫生是近百年來最受臺灣人尊重的職業,能當醫生就表示你站在了這個社會的頂端,一個家族一代又一代地當醫生,自然稱得上世家;而醫學生,註定前途一片光明,將來會過著穩定、優渥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這樣一個被加了各種保守符號在身上的年輕人,卻成為那個時代最驚世駭俗的代表人物。

70年代末80年代初,臺灣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蠢蠢欲動,都在尋找一個可突破的缺口,卻極少有人敢當第一個。

所以在那個時候,政治上,很多事明明已經是紙包不住火,政府卻一再掩飾。時代已經變了,統治手段仍然沒變,把人民當傻瓜似的,還真的有許多人樂意當傻瓜。只是當有人敢提出異議,捅破國王的新衣時,下場都不怎麼好。

不敢提政治的結果就是,大家只好專心賺錢,臺灣經濟在80年代初達到第一次巔峰,人人競逐於金錢遊戲之中。錢是有了,心靈卻更空虛,一切向錢看的結果是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人們卻又視而不見,只要不降臨到自己身上,沒有人會在意。在羅大佑個人風格強烈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裡,他就批判了這種社會風氣。

比如,《鹿港小鎮》這首歌表達了那個年代許多鄉下青年到大都市工作後的失落感。而《之乎者也》這首歌裡寫道:「眼睛睜一隻,嘴巴呼一呼,耳朵遮一遮,皆大歡喜也……」那時候大家都在埋頭賺錢,你竟然大唱「臺北不是我的家」,簡直就是向年輕人灌輸消極思想,是一種失敗主義。很多人認為,雖然社會上有許多問題,但是只要努力賺錢,可以蒙上眼睛,捂上耳朵,假裝沒看見沒聽見。

羅大佑撕破了這塊遮羞布,喊出了許多人不敢喊的話,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當然也讓許多人惱羞成怒。他的歌曲不僅在審查時就被當局刁難,還被媒體封殺,被衛道士、保守人士圍剿。當然羅大佑也不甘示弱,回應一次比一次強硬,他在唱片文案中寫道:「這裡沒有不痛不癢的歌,假如不喜歡,請回到他們的歌聲裡,因為中間沒有妥協。」

現在回頭想想,臺灣的流行音樂,真可分為「羅大佑前」「羅大佑後」兩個時代。

羅大佑橫空出世前,臺灣樂壇流行的不是「淨化歌曲」,就是校園民歌。

在70年代初期,臺灣官方認為流行歌曲裡有太多靡靡之音,充滿了文化毒素,會讓人心墮落,所以官方推行「淨化歌曲運動」。首先,就是要過濾出「好」的歌詞,這些「好歌詞」大抵就是崇尚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符合官方宣傳,不會使人民生活墮落、精神萎靡的歌詞,簡單地說,就是能夠唱響「主旋律」啦!這其中還分了兩方面,廣電部門及出版部門,通過前者才能上電臺及電視,通過後者才能製作唱片發行,政府規定唱片公司要在每張專輯中植入這些鼓舞人心的淨化歌曲才準予出版,其中廣電的標準更為嚴格。

這樣發展到後來,臺灣的綜藝節目結束之前,參加節目的眾歌星都要來個大合唱,唱的就是這些淨化歌曲。在間奏時一邊搖擺,一邊順便感謝某某上級單位的指導,這個畫面,是那個時代綜藝節目的一大特點。

六七十年代,許多年輕人酷愛美國流行音樂,學著美國人組搖滾樂團,可是大多數人都是翻唱西洋歌曲,沒有自己創作的能力。

在這種美國流行音樂泛濫的情況下,終於有知識青年看不下去,登高一呼:唱自己的歌。於是,民歌運動轟轟烈烈展開了。

民歌運動的一條重要路線就是「校園民歌」,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自彈自唱,將自己寫的詞曲寄到電臺,或參加歌唱比賽。突然之間,那種清新美好的風格大受學生群體喜歡,流行起來,比如《外婆的澎湖灣》《捉泥鰍》《偶然》之類的歌曲。

所以,在當時的大學校園裡面很常見到的畫面就是,男女三三兩兩,在空曠的草地上圍著坐成一圈,這時一定有個很受女生歡迎的「吉他王子」彈起吉他,大家一起唱和拍手,順便玩玩小遊戲。若以現在的標準來看,真是小清新到了一種矯情的程度,可是那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可是民歌運動發展到後期,也變得越來越蒼白虛弱、無病呻吟。民歌運動起始於知識分子的自我覺悟,一開始深受知識分子群體喜歡,但當它大眾化,不再是小眾而是大家都在唱,誰拿一把吉他都能自稱民歌手後,自視甚高的知識分子便將它拋棄,又轉回去聽曲高和寡的歐美搖滾樂及古典音樂了。

所以羅大佑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原來國語流行音樂也可以這麼搞。他扭轉了當時臺灣人對國語歌曲的印象。


羅大佑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繼承了他「歌以載道」的風格,繼續對時代發出批判與自省的聲音。

大部分臺灣人對這張專輯裡有哪些歌曲可能說不上來,可是一定知道《亞細亞的孤兒》這首兒童合唱及軍用大小鼓、嗩吶伴奏的歌曲。羅大佑在文案裡寫著「致中南半島難民」。而多年以後,一部講述泰緬孤軍的電影《異域》上映,主題曲用的就是《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這讓很多人以為這首歌本來就是為中南半島難民所寫的。

早在1946年,臺灣作家吳濁流先生就寫過一本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這個名列《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23名的作品,描寫了臺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以及二戰期間的處境與身份認同。故事裡的主人公胡太明是日據時代少有的知識分子,當他自認是日本人時,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歧視欺壓。當他自認是中國人時,又被認為是受過日本人統治的臺灣人而被瞧不起。他的自我身份認同一步步走向錯亂,經歷各種挫折打擊而導致悲劇性的結果。到現在為止,《亞細亞的孤兒》都被認為是描述臺灣人自身處境的最好作品,沒有之一。

在臺灣意識開始抬頭的20世紀80年代,羅大佑用了這書名,寫了這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這簡直就是寫臺灣百年來的悲慘處境,所以,你說他是在寫中南半島難民嗎?那只是障眼法,他實際是在寫臺灣的處境。

1988年,羅大佑在闊別歌壇4年後,再次推出專輯《愛人同志》,熱賣53萬張,是他銷售量最好的專輯。

1984年,他推出第三張專輯《家》,繼而告別了臺灣。在這4年間,臺灣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報禁、黨禁、戒嚴令等禁令陸續解除。大概是以前忍得太久,社會就像壓力鍋爆開一樣,各階層、各行各業的人都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意見,就連過去純樸沒落的鹿港小鎮的老頭老太都跑到臺北「總統府」前抗議將化工廠建在他們旁邊,這難免給人「社會很亂」的感覺。

另一方面,因為社會解禁,過去很多不能做的事慢慢都能做,連帶思想也開始解放,越來越多的創意不像以前那樣經常被扼殺在自己的腦袋裡,這麼一來,唱片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所以《愛人同志》與上一張專輯的距離,不僅僅有時間的距離,還有思想的距離、時代的距離。

那幾年臺灣與大陸的關係,隨著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也有很大的改變。過去兩岸分隔幾十年,「大陸」本來是一個想像中的概念,因為開始有人到大陸,「大陸」變得越來越具體,也成為臺灣人的談論熱點。

所以在《愛人同志》專輯裡,除了同名歌曲《愛人同志》,另外幾首歌也展現出了大陸元素,這在4年前簡直是不能想像的。

但羅大佑的野心還不僅於此,他的作品關懷從臺灣社會,漸漸擴大到海峽兩岸、海外華人等議題,如《皇后大道東》《原鄉》。

尷尬的是,待他1994年回到臺灣,推出《戀曲2000》這張專輯時,市場反應冷淡。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聽眾覺得這位中年大叔已經過氣,老歌迷又覺得它太沉重。畢竟,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臺灣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可關心的話題也越來越多,羅大佑歌曲中的那些關懷,也逐漸變成他自己的關懷,或者僅代表著某個群體的關懷。是這張專輯不如過去嗎?它的詞曲和編曲高度前所未及,只是時代變了而已。

羅大佑之所以能夠被20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懷念,是因為他的歌曲在那個如充氣中的氣球般要破不破的焦慮氣氛中,提供了另外的宣洩口,唱出了許多人不敢說的心聲,貼近了臺灣80年代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氣氛,每一張作品都是一個時代標杆。與其說喜歡羅大佑,不如說人們是在紀念自己被歷史綁住的青春,從他的一首首歌曲中找到成長的線索。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聽一曲《戀曲1990》該是有另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相關焦點

  • 羅大佑的歌與80年代臺灣社會
    進入80年代臺灣首件大事: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敢於追求民主的人士遭毀滅性的一網打盡,通通入獄。不敢提政治的結果就是,大家只好專心賺錢,臺灣經濟發展在80年代初達到第一次巔峰,人人競逐金錢遊戲。錢是有了,心靈卻更空虛,一切向錢看的結果,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卻又視而不見,只要不要臨到自己身上,沒有人會在意。在個人風格強烈的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裡,他就批判了這種社會氣氛。
  • 東京邊上的鎌倉,80、90後青春的記憶小城
    如果是巡哥,肯定會去記憶中的鎌倉!說起鎌倉,在巡哥心中有首歌《好想大聲說愛你》,同時就會想起《灌籃高手》中櫻木與晴子遙相揮手的鎌倉高校前站,還有那片安靜的湘南海岸,以及那個充滿熱血青春的年少時期,鎌倉也成為許多80
  • 音樂教父—羅大佑為追初戀而寫了一首歌,後來為何拋棄了她?
    時光步入80年代,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啟了流行音樂新篇章,他的每一首歌總能觸動人的神經,很容易,也很自然讓人們勾起對往事的追憶和懷念。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的只是光陰的故事,卻也帶走,我們多愁善感的青春。
  • 「歲月情懷」光陰的故事—羅大佑
    歲月情懷在寒冬靜謐的雨夜,在炎夏清涼的傍晚,在古舊溢香的咖啡屋,在回家的那條老路上,那些仿佛從歲月之河中流淌出的似曾相識的的旋律,喚醒你的記憶,觸動你的心靈。讓我們一同感受歲月情懷。光陰的故事是由羅大佑填詞和譜曲,而原唱是張艾嘉,最早收錄在專輯《童年》中。羅大佑用他深情的嗓音唱紅了《光陰的故事》歌詞,《光陰的故事》成為了經典校園民謠。時光步入80年代,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啟了流行音樂新篇章,這首歌總能觸動你的神經,很容易也很自然讓你勾起對往事的懷念。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也帶走多愁善感的青春。
  • 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唱片No.1羅大佑《之乎者也》
    當時的臺灣,70年代楊弦、胡德夫掀起的民歌運動已走向自然的衰落期,曲風單一,曲高和寡成了限制其發展的絆腳石,而臺灣當局執行將近30年的文化審查制度也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在這個各方面都蠢蠢欲動的時刻,敢為天下先的羅大佑出現了。
  • 羅大佑:《之乎者也》
    羅大佑鋼琴自彈自唱,和他的很多作品一樣,這樣一首應該甜甜的搖籃曲變得如此深沉,是告訴孩子母親的辛酸的一首詩「讓孩子們留下一些塵封的記憶,讓他們將來懂得去辛酸地回憶」他在另一首作品《母親》裡寫道「無言的牽掛中想你在世間流浪,孤單的思念中盼你往歸途遙望」「母親的懷中有個藍藍的海洋,曾經你也有一個青春的臉龐,你如此端詳的這張迷惑的臉,和那歷經風雨和冰霜寂寞的眼」這種深沉的感情,只有歷經生活艱辛後的子女,回頭想起父母的養育才感悟的出來
  • 青春記憶| 80年代十大流行歌星(下)
    悄悄地,我走過去;走過我,走過你……「」        偶有一天,在一期節目裡看到成名於80年代中期的老歌手張行又在吟唱成名作《一條路》,熟悉的身影,熟悉的旋律,一樣的笑容。也發現,曾經唱紅大江南北的偶像歌手,面老了,頂禿了,一張已不年輕的臉也滿帶著滄桑,真是歲月不饒人。       喜歡80年代流行的歌,以及那些歌手,曾經的偶像,至今回憶起來還是倍感親切。
  • 羅大佑:告別的年代
    羅大佑當時以一個醫藥學院學生的身份,進入自己的青春期和臺灣的民歌時代。這八年是他音樂生命中最純真最浪漫的時期,風格洗鍊清幽,旋律簡單親切,文詞精雅深遠。動蕩的局勢對青春的羅大佑影響不大,他只專注於對自己音樂創作能力的驚喜。像1974年寫的處女作《歌》(徐志摩譯詞)中洋溢的是死亡帶來的安逸與永恆。
  • 羅大佑《之乎者也》
    鹿港小鎮真的不是羅大佑的故鄉,在寫這首歌時,他甚至沒有去過鹿港,但是僅僅一首歌,就讓千萬人覺得鹿港小鎮就是羅大佑的故鄉。這就是羅大佑的實力,鹿港小鎮也成為永遠回不去的故鄉的代名詞。二、戀曲1980戀曲1980,永遠滴神。配合戀曲1990食用更佳。
  • 羅大佑的十大經典歌曲
    許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哼著《光陰的故事》《童年》《戀曲1990》等那些看似淺顯的歌曲,再次品味他要講述的故事,方能讀懂故事裡的乾坤。整理出的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喜好,僅代表個人觀點。青春易逝,韶華易老,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也帶走多愁善感的青春。那一抹青春的紅,刻在我們生命的透明中!2、《鹿港小鎮》1982年,作曲:羅大佑,作詞:羅大佑《鹿港小鎮》是羅大佑1982年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第一首歌曲。
  • 從羅大佑到周杰倫,那一曲不願唱完的童年
    不管你能不能把腦海中的童年描畫出來,但華語樂壇教父羅大佑的童年,你一定知道是什麼模樣。1981年,還在臺灣醫科大念書的羅大佑想創作一首歌曲來紀念學校生活,但當時他的腦海裡想到的全是黑板、粉筆、池塘、稻田、蟬鳴等這些童年印記。就是憑藉著這些印記,羅大佑一氣呵成,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童年》。
  • 《李雷和韓梅梅》,徐譽滕獻給80後的記憶 |說民謠
    在音樂的創作上,徐譽滕收穫的掌聲不斷,談及最滿意的作品,他表示,自己心中的最佳是詮釋80後青澀愛情回憶的《李雷和韓梅梅》。《李雷和韓梅梅》是他獻給自己,也是屬於80後的「獨家記憶」。伴隨英語教科書的磁帶錄音,徐譽滕的輕吟,訴說起了小平頭李雷和齊耳短髮韓梅梅的「青春」故事,也勾起了我們純真的回憶。
  • 80後記憶中的歌曲-唱給兄弟的歌
    電波中傳來主持人溫暖的聲音,在分享著屬於他的青春記憶。是啊,80後的我們已不再年輕。伴著落日的餘暉,思緒也飛向了遠方,仿佛回到了那個安逸的小鎮,看見了那些年陪著我們一起瘋、一起鬧、一起哭、一起笑的兄弟。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下小編記憶中那些唱著兄弟情的歌曲。《兄弟》任賢齊演唱的一首歌曲,發表於2000年。
  • 羅大佑演唱會燃爆搖滾現場 與李志表白南京萬人落淚
    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網絡觀眾,都被64歲羅大佑帶來的音樂能量所震撼。網友更直呼要到武漢去看羅大佑「當年離家的年輕人--青春無悔追夢版」的跨年演唱會,只為將這份滿滿的音樂能量延續至又一個新年。作為「當年離家的年輕人--青春無悔追夢版」演唱會首場,此次南京演唱會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充滿熱血激情的視聽盛宴,無論是燈光還是舞美都做了大幅改變。
  • 告別的年代,重溫羅大佑
    羅大佑、陳淑樺 - 滾滾紅塵 他便是我們熟悉的羅大佑,曾用音樂深深打動過一代人的歌者,一個告別了的年代特有的音樂符號。如今,他已不再年輕,甚至逐漸被這個充斥了HIPHOP的快餐年代淡忘。但念舊的我始終認為,近30年來,在中國很少有音樂人能夠超越得了他。
  • 青春記憶| 80年代十大流行歌星
    記憶一:蘇小明       80年代初以一曲《軍港之夜》一舉成名。記憶二:李谷一       80年代初以一曲《鄉戀》開創了新一代唱風,也使民族聲樂和通俗音樂發展有了新的突破。記憶三:劉文正       第一位臺灣偶像歌手,臺灣80年代初最紅的男歌手,跟現在的周杰倫絕對是有得一比。
  • 永軍單曲《青春》 引80後懷舊熱潮
    近日,由李興龍音樂工作室攜手北京、韓國、哈爾濱三地為電臺主播永軍量身打造的單曲《青春》引80後熱潮。  「那些經過生命的人啊,我們會不會再相聚,再一起哼唱那熟悉的旋律…」一句歌詞唱出一代人的心聲。歌曲將美好的青春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往事再次喚醒。
  • 打開你的專屬青春記憶!
    視頻中的是「時光記憶博物館」,天津大學建校125周年雲校慶產品之一。復建舊時光場景,帶你重溫校園的青春記憶。時光記憶博物館125周年校慶紀念日當天,在校史博物館內,有一個別具韻味的「時光記憶博物館」即將首次展出。它是校友們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雕琢,以場景模型的方式復原而成的舊時光場景。在這裡,能夠打撈屬於你的80-90年代青春記憶。
  • 80年代十大流行歌星 青春的記憶!
    記憶一:蘇小明       80年代初以一曲《軍港之夜》一舉成名。記憶二:李谷一       80年代初以一曲《鄉戀》開創了新一代唱風,也使民族聲樂和通俗音樂發展有了新的突破。記憶三:劉文正       第一位臺灣偶像歌手,臺灣80年代初最紅的男歌手,跟現在的周杰倫絕對是有得一比。他曾三度蟬聯金鐘獎最佳男歌手,是唱紅臺灣校園歌曲的第一人。
  • 羅大佑,光陰的歌者
    導演陳俊良和編劇王偉忠都覺得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最能概括這個變遷,於是,人們總在回憶過去最溫暖的時候聽到一個男人低聲吟唱著:「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它天天的流轉,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