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過了!這家全球最酷的書店要謝幕了......

2021-02-28 Kindle雜誌公社

品書店,這個在夜晚最吸引我的地方要熄燈了。

近日,臺灣誠品書店召開了記者會,宣布旗下敦南店因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正式熄燈,就此謝幕。

誠品書店敦南店創立於1989年,並於1999年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

它不僅是身為臺北文化地標的第一家誠品書店,也是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陪伴了許多風塵僕僕的「守夜人」。

雖然誠品書店承諾還會有新的24小時書店,但這個從1989年至今從未熄過燈的書店突然打烊,令無數讀者感慨終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因為它和其他場所太不一樣了,它不僅收留著這座城市裡徹夜不歸的人們,它裡面羅列的書,不單單只是紙頁的堆疊,而是心事的藏匿和希冀的寄託。

半夜和爸媽吵架、賭氣奪門而出的的學生,在這裡背靠書架,賭氣似的尋找「同款經歷」的書;

異地相思的情侶,在這裡悉心翻閱,恰巧偶遇對方為自己讀過的那一行;

深夜還在頭痛專業問題的專家,在這裡休憩時等待捕捉那一瞬間的靈光乍現。

夜幕拉下帘子,家家戶戶把燈熄了,留冷酷的黑給你。

但在誠品書店,來的都是客,進來慢慢玩兒,身上的風塵和市井氣息在這兒溫暖的氛圍下被催化成愛與前行的動力。

這兒的時鐘走的很慢,等你心裡的太陽升起,再出發都不遲。

大時代下的商機捕捉

誠品書店,英文名Eslite,這一單詞取自古希臘語,同英文Elite,譯為精英。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仁愛敦南圓環建成,如今已走過30年的發展歷程,在臺灣、香港、蘇州都能尋覓到它的身影,在海內外共擁有50家分店。

這家臺灣本土自創品牌,跟一般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迥然不同。

一踏進誠品敦南店大門,就可以嗅到書店內附設雅座所飄逸的濃濃咖啡香,伴隨著書香,兩種香氣在空氣中奇妙結合,散發出迷人的氣息。

臺灣社會自1970年代後期經濟開始起飛,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一大批中產階級隨之崛起。

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臺灣社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經濟水平的提高,造成這些新興中產階級普遍產生一種生活目的與意義上的「迷失感」。

賺錢為了什麼?生活為了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什麼不一樣?

各大哲學之問紛紛被搬上桌面,成為這個階級每個人心中的未解之謎。這些問題不是存在於理念的空想,而是真正的拍著胸脯,捫心自問,渴求一個答案。

這種「多元化」趨勢和自我表達的訴求經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逐漸影響到臺灣人的文化消費習慣,希望通過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消費行為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品位,實現自我身份認同的外化顯現。

吳清友在開辦誠品之前,一直經營觀光酒店餐廚設備事業。

高檔廚具的經商經驗和對歐洲工藝品及藝術產業關注,使他敏銳洞察到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商機,在1989年果斷開辦了第一家誠品書店。

誠品的發展策略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礎,再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畫廊、花店、商場、餐飲的複合組織。

創始人吳清友和他的誠品書店,堅持詮釋著「Elite」精英的含義。

1.我們是講究創意的文化事業,而不是「賣書的」。

誠品書店將自身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零售業。

它在活動行銷上的創意,更是令其他連鎖書店望塵莫及。

除了以精緻優雅的閱讀空間規劃、精心陳設展現閱讀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

每年至少舉辦4500場演講與展覽,範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開創了書店與讀者各種對話的可能。

但也並不是真的在「裝清高」、不在意銷售額,真正的誠品盈利≠書店盈利。

這裡存在一個說法上的差異,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的盈利為誠品的盈利,而書店業務的盈利則開始於2007年。

更準確的說,書店業務的盈利從來都只佔誠品盈利的很小比例。

2.我們很在乎你讀得高不高興

誠品書店特別在意營造舒適閱讀空間與閱讀心情,其書櫃面板保持15度傾斜,體貼讀者,書架上的書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隨你高興。

一位愛逛誠品的人士指出,誠品書店讓書店不再只是購書地點,而是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

書店的服務對象不只是「買書之人」,更是「愛書之人」。

把讀者「伺候」的舒坦了,這就是誠品的品牌價值。

也可以說誠品是在「裝」,但這裡的「裝」可不存在一絲一毫的貶義,這講究的是人文精神,與金錢無關。

誠品一直將它的顧客定位在「精英」階層,並且是一種「人人可得的精英消費」,用大白話來講那就是「低成本的高級」。

為了保持這一定位,誠品拒絕一線奢侈品牌的入駐,怕打攪了這份「平民的清淨」。

3.我們「偏心」冷門書

「誠品暢榜」定期向讀者推薦一些有點冷門的好書,即使已在書架上睡上3個月的書也不把它送入倉庫,這就是誠品與傳統書店的差異,並為愛書者稱道之處。

事實上,這種看似逆勢操作的手法,在誠品悉心規劃下,一些冷門書往往也大爆冷門,銷售奇佳。

吳清友表示,暢銷書也許周轉率高,可以帶來很高的利潤,卻不是他的經營重點。

「好書不寂寞」才是他們努力的目標。

就拿誠品書店於2014年公布的TOP100暢銷書籍排行榜來看,共有4本心理勵志、1本健康生活、3本翻譯文學以及2本財經商業書籍脫穎而出。

在這份榜單中,《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取得冠軍;暢榜第二名Peter Su的《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鼓勵讀者勇敢逐夢;

而由楊定一博士與女兒楊元寧共同完成的《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21世紀最實用的身心轉化指南》,則是年度暢榜第3名。

誠品商品處資深協理周鈺庭在受訪時表示,心理勵志類與健康生活類書籍佔據前四名,顯示面對2014年不安紛擾的經濟與社會議題,讀者們積極地從閱讀中追求內外在自我能力的提升與實現。

瞧,沒想到書單也能成為社會的體檢報告單。

4.我們「挑人」也「挑地」

「因地制宜」的經營方式是誠品另一項創新。

誠品每家分店的設立,都會依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設計出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也做到區域結合的特色。

吳清友也曾向大眾闡述過他對於門店設計的想法:

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

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如在青少年聚集的臺北、西門町,就多擺了漫畫與羅曼史的圖書區;天母店即注重休閒、旅遊與家居書籍;而中南部分店則是增加了中文書籍的比重。

誠品書店的細節刻畫,把兩大主體「伺候」的喜笑顏開,書高興了,人也高興。

一代人「不打烊」的深夜回憶

誠品翻新了「書店」的經營概念,將書店提升為新文化的休閒場所,尤其自1999年3月起,面積約1653平方米的誠品敦南店,將營業時間開放為24小時。

這項極為創新的經營舉措,受到熱烈的回應,夜貓族不再無處可去,滿足了現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

誠品證明了一間書店能帶給一座城市的商業效益,不輸給一間百貨公司。

誠品的營運模式大受好評後,其他連鎖書店也跟進模仿,在裝潢、閱讀空間、選書分類等,向誠品看齊,一時之間各家大型書店都變得很有「氣質」,但誠品的經營成效還是超越別人。

一位文化人說,「這才是它厲害的地方」。

書店可以模仿誠品的硬體設計,如書櫃的格式、色澤,但誠品的經營理念、核心價值卻是別人學不來的。

1995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在的國泰敦南大樓內,將書籍與商場零售結合在了一起。

2005年,在實現盈利後的次年,誠品以「文化園區」為核心,將自己打造成融合設計、藝術、表演、戲劇和音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平臺。

通過這些努力,誠品贏得了優異的口碑,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標杆。

2004年,誠品敦南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2005年,它又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之一。

如今,這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終於要迎來熄燈的那一日,就像是一個時代,還沒來得及展示完整的全貌,還沒把藏在口袋裡的全部驚喜一一展示,這串笑意盈盈就被打斷,急著催促著要謝幕了。

「熄燈倒數」

在關店消息公布之後,在誠品書店的官方網站上,正在舉辦一系列的敦南店「熄燈倒數」活動

在敦南店入口處,有一個由3000冊圖書搭建而成的倒數裝置「時光之冊」,吸引許多書迷駐足併合影留念,給記憶中的最後一頁珍藏封存。

書店內還設有「老物市集」、「嗎啡老物展」、「再見,一卡皮箱」等主題展覽。

「三大手稿特展」與「2019臺北古書拍賣會」則展出了近600種中西珍本古籍、籤名書、絕版書、詩刊、海報、寫真等,其中甚至還有託爾斯泰、大仲馬和左拉的親筆手稿、法國哲學家盧梭的《愛彌兒》未刊稿真跡供大家欣賞。

誠品書店想通過這最後的活動來向書迷傳達信息:不管老物件有多老,它們都值得被好好保留,誠品書店也一樣,那些過去了的-ed形式,其實並不會真正的過去。

作家葉怡蘭曾經寫文分享過自己與誠品的溫暖故事。

她1992年大學畢業,是《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與電子版的創辦者與寫作者。

她回憶了自己在誠品敦南店尋找靈感的小故事:

「還記得早年,因為體質加上工作壓力太大,我長期處於失眠的狀態。好在有24小時營業的敦南誠品,可以讓我在徹夜難以成眠的時候躲進來。我會偷偷溜進門,窩在角落讀一整夜的書。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焦慮似乎就不見了。」

幾年前,有部名叫《一頁臺北》的電影,講的就是在深夜的敦南店相遇的男生女生之間的溫暖故事。

一切從書店開始,也在書店裡結束。影片最後在誠品書店裡跳的一段搖擺舞,群眾演員也正是誠品書店的工作人員。

仿佛誠品書店已經自然而然的成為一切浪漫、文藝乃至不合常理的故事發生之地,在這裡沒什麼不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準備,靜待下一秒的美好發生。

誠品書店是臺灣的一張文創名片,試圖展現臺灣的「精緻」「優雅」與「品味」,但當我們揭開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呈現在眼前依舊是實打實的商業邏輯。

但誠品早就遠遠不止如此,它陪伴著這一代人成長,走過無數個深夜,共同迎接了無數個黎明,它的存在已如同呼吸一樣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它成為文化地圖上的一個地標、一枚記號,帶著城市走向想像和期待的方向。

誠品的熄燈,也展現了當代實體書店的困境:

如今大部分人買書都在網絡上選購,或者直接買電子書,實體書店的功能大大弱化。

它只能變為這樣一種「吉祥物」意義的地標,只能依靠情懷供暖。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404not found,很多曾經明亮的燈就這一盞一盞的熄滅、蒸發,而人們終將也會選擇遺忘。

忘性這樣大,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相關焦點

  • 臺灣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原標題: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敦南誠品,再見!」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如今這家陪伴了臺灣人31年的書店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5月31日一大早,店外就排起長龍。
  •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  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
  • CNN眼中的全球最酷書店 誠品榜上有名
    要如何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旅人們遠道而來的熱門景點?4日CNN公布全球最酷書店,臺灣誠品也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酷的18家書店之一,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趣書店的獨特之處吧(排序無關排名):1. 阿根廷-雅典人書店(El Ateneo)
  • 全球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謝幕,實體書店還有意義嗎,何處是情懷
    #書店尋寶#臺北首家24小時書店將遷址,拍賣近600件古書,之後24小時書店會另覓新址,「讓閱讀不打烊」。11月14日的下午,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宣布將於2020年5月31日謝幕,現正式開啟200天「熄燈倒數」。
  • 全球最酷書店盤點,中國的這些店竟然也上榜了!
    ◤CNN評出的全球最酷書店榜單◢重點是:
  • 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今日謝幕,「24小時書店」由信義店接棒
    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今日謝幕,「24小時書店」由信義店接棒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05-31 18:40 來源
  • 被稱為「全球最酷書店」的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
    這個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在走過了11403天、18萬多個小時後落下帷幕,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說:「能在深刻的凝望後好好說再見,是一種奢侈,也是一種福氣。」而零點過後,靈感不打烊巴士又將大家載往下一個接棒的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
  • 誠品敦南店,一間書店謝幕
    他回憶起那個時間節點上的誠品敦南店是"偉大的","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書店,而是一個可以讓人安頓下來的地方"。但17年後,當另一場疫情席捲全球,剛剛從新冠肺炎的熬過來的臺北市民,在五月的最後一個雨夜裡送別了這家書店。
  • 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關門,21年沒斷電今晚卻要熄燈了
    2004年,誠品敦南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2015年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的17間書店之一。 臺灣明星蔡康永是誠品敦南店的常客;《藍色大門》裡陳柏霖與桂綸鎂,最喜歡晚上去那兒轉悠;導演魏德聖初到臺北時,常與朋友們泡在敦南誠品店,臺灣藝人陶晶瑩如今堅持每個月前來書店報到,挑一本書席地閱讀,「敦南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
  • 第一家誠品書店要關門了,還有這7家世界最美書店你一定要去
    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個時代謝幕,另一個時代早已開始,這世界上還有許多書店值得你前去探尋。那麼,今天這篇這輩子一定要去看看的「世界最美書店」清單,請收好啦!01莎士比亞書店「愛在」系列電影第二部《愛在日落黃昏時》裡,多年未見的傑西和席琳在書店相遇。而這個書店,就是巴黎甚至全球最知名的書店之一,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莎士比亞書店誕生於一戰之後,這個看起來狹小逼仄的書店,如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 海爾森 心視界 全球10大創意書店,愛書的人一定要來看看
    然而,世界上仍有一些非常酷的書店屹立不倒。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出的全球最酷書店榜單,其中有三家書店屬於兩岸,南京、廣州、臺北榜上有名。  1941年比奇關閉了圖書館,1941年,書店關閉。1951年,一個叫喬治·惠特曼的美國人在巴黎左岸附近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像畢奇一樣,他在書店二層放了床鋪,這裡成為文人聚會、甚至棲息的場所。書店還允許多達4位遊客借宿於此,時間為1個星期到1個月不等,不過前提是得每天在店裡工作兩小時,最重要的是每天要讀一本書。
  • 第一家24小時誠品謝幕,這5家超酷書店你不能錯過!
    2020年5月31日,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臺北誠品敦南店熄滅了那盞亮了18萬個小時的燈,影響臺北人30年的文化地標就此謝幕了,敦南誠品其實早已超脫了書店的意義,而是一代人的靈魂棲息地和精神避風港。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中心大廈52層沉船書店義大利·威尼斯「全球唯一一家「低於水平面」的書店」
  • 過了今晚,這家21年18萬小時沒熄過燈的書店就要關門了!很多書店的煙火氣靈感就來自它
    以後,那盞整整亮了21年,曾在臺北敦南街頭溫暖過無數人的書店之燈,將永遠落下了。誠品敦南店誠品敦南店,是誠品在臺北的第一家書店,也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書店。2004年,誠品敦南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2015年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的17間書店之一。
  • 要跟香港中環PMQ的這家獨立書店說「再見」了
    開了微博之後,我的微博籤名變了好幾百次,但一定會留下這一句:夢想,是開一家書店。開「豁達茶几」公主號,好像也要寫幾句自我介紹,不然別人也不太知道我是誰。然而到了今天,還是要很不舍地跟大家說,我們將於9月4日結束了。 文化、創意在香港一向不被重視,要經營一間書店殊不容易。
  • 這家21年18萬小時沒熄過燈的書店就要關門了!由誠品信義店接棒
    2004年,誠品敦南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2015年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的17間書店之一。臺灣明星蔡康永是誠品敦南店的常客;《藍色大門》裡陳柏霖與桂綸鎂,最喜歡晚上去那兒轉悠;導演魏德聖初到臺北時,常與朋友們泡在敦南誠品店,臺灣藝人陶晶瑩如今堅持每個月前來書店報到,挑一本書席地閱讀,「敦南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
  • 過了今晚,這家21年18萬小時沒熄過燈的書店就要關門了!
    走過31年時光、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營業起已堅持186000+小時不斷電的臺灣誠品敦南店,將在今晚選擇熄燈關門。以後,那盞整整亮了21年,曾在臺北敦南街頭溫暖過無數人的書店之燈,將永遠落下了。誠品敦南店,是誠品在臺北的第一家書店,也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書店。
  • 8家最酷書店必須朝聖.
    早年住在廣州的時候,頻頻去香港,幾乎每次都是為了買雜誌,從page one到書得起,再到早就閉門了的捷刊雜誌店,小眾的藝術書和雜誌成為我閱讀習慣的一部分,不可捨棄。到後來世界各地走,逛過一間又一間的好書店,最終總有那麼幾間,讓我再次抵達那個城市的時候都會反覆拜訪。
  •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結束營業 數萬讀者湧入書店告別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結束營業。(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中國臺灣網6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北文化地標、擁有31年歷史的敦南誠品書店5月31日結束營業,讓島內民眾唏噓不已。誠品書店估算,當天湧進5萬人次。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表示,「是芸芸眾生成就敦南誠品」。據報導,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於臺北仁愛敦南圓環旁開幕,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還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1995年起,誠品書店以敦南店為基地,進行各種文化實驗,包括戶外音樂會、誠品講堂、地下開放劇展、書店夜市等,讓公共空間化身文化舞臺。
  • 這家黑金風格的網紅書店孩子去一次絕對上癮.誰敢不服!丨書店打卡#05
    現在的小孩子要找書看實在太方便了,ipad、kindle就能裝下一整間書店的書,再加上網購,足不出戶就能買下一本本需要的讀物。
  • 反思:誠品書店敦南店「謝幕」
    原標題: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如何轉型破局?5月31日,陪伴臺北人31年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因租約到期正式謝幕,當天數萬讀者湧入和這個24小時不熄燈的書店告別,在2020年開始的幾個月,書店的結業並非個例。「眾籌續命」「外賣售書」「振救書店」……此次疫情讓一些原本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實體書店陷入生存危機。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之後,實體書店又該如何轉型破局?既得有「顏值」,更要有「靈魂」很多網紅書店的室內裝修不錯,可以說「顏值能打」,吸引年輕人前來拍照、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