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散文#
三月二十二日,世界第十五屆『『世界水日』』彩雲之南賞花季,我們「雲南閃小說」群十位文友,相邀聚集在省城龍脈之地----昆明盤龍區滇源鎮採風,進行「閃小說」創作研討。滇源鎮,俗稱邵甸,又叫白邑,系嵩明另一壩子。
車輛在崇山峻岭中穿梭,在林海中行走,山風,宛若系在女士脖子上的紗巾,飄逸瀟灑伴隨著我們的行程。不到一小時,我們行走上梁王山山脈,舉目遠眺邵甸壩,炊煙嫋嫋,春風早已染綠壩子,奼紫嫣紅的花兒,在綠色森林中綻放。陽光,將色彩斑斕的花蕊,點綴成移動的彩雲,將壩子編織成一幅婀娜多姿的動感畫卷。
車到邵甸壩子,組織者在一家農家樂安排了一桌豐盛的菜餚,然而一行人的心,猶若長出萬頃波濤,早已融入邵甸壩美景,草草用過餐,大家第一站,來到大名鼎鼎的昆明生命之源---黑龍潭。
想不到遠離城市中心的一個山區小鎮公園門口,早已經熙熙攘攘,叫賣旅遊商品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旅遊小吃琳琅滿目。無暇小販的推銷,顧不得美食的誘惑,一行人進入雄偉、高大、古香古色的黑龍潭公園大門。
進入公園,一個數十畝碩大的湖面進入眼帘,石山上鐫刻有 「龍湖」字樣。園中花鳥亭閣,小橋流水,奇樹異石,以自己最美的姿態、最濃鬱的馨香表達著對我們的歡迎。
湖邊垂柳,蕩蕩滌滌在湖面似乎在寫下我們一行的遊記;芍藥牡丹,杜鵑臘梅,櫻花朵朵,裝扮著遊人的笑臉,令人流連忘返。正午的陽光,給黑龍宮鍍滿黃金的璀璨;宛若牛身的龍潭水從地表湧出,令人驚嘆!「咕嘟咕嘟」冒著珍珠的突灼泉內,魚兒順時針環遊,仿佛推動著大地在旋轉;舀一瓢明目慧智的泉水,澆灌荒漠乾渴的心田。龍潭水在海菜花下潺潺流淌,紅的、蘭的、白的、粉的花蕊將一渠甘泉,織成一條彩帶,串起邵甸壩子九十九個龍潭,然後注入松花壩水庫,通過盤龍江,成為昆明的生命之源。
我們似乎聽到有人在吟唱:桃紅李白鬥彩霓,一湖瓊漿起漣漪。憑欄碧溪彈弦夜,龍潭母乳哺昆邑。
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世外桃源?!
中國上下伍仟年歷史,展現的是一部治水文明史,從女媧補天,到大禹治水,從開鑿大運河,到都江堰水利樞紐,從黃河治理,到三峽電站建設,中國人不管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始終與治水相擁相伴。隅居中華西南的滇省,從南詔建設拓東城開始,歷朝歷代昆明城池統治者也與水之間,充滿說不明,道不盡的愛戀。作為昆明盤龍江母親河,龍脈的發源地邵甸壩,地位顯赫,建造於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的黑龍宮,香火不斷,朝拜祭祀的人流,從貴為天子的皇帝、名聲顯赫的封疆大吏、文人商賈,到鄉紳庶民,全都在列。
如今掛在黑龍宮殿上清光緒帝書寫的「盤江昭佑」題匾,矗立龍宮乾隆重臣錢灃手書「妙盡無為」刊刻,還在向後人述說昨天古人對黑龍潭的敬畏。黑龍潭的泉水,無論乾旱、雨豐,無怨無悔,不曾減少,默默奉獻養育邵甸黎民。
居住在龍脈上的邵甸人生活,豐富得令人陶醉,令人妒忌。每年農曆三月頭個龍日,邵甸四面八方群眾聚集會夥,演戲唱燈,慶龍抬頭。說起廟會,想起邵甸人講述的普賢寺天賜泉的故事。
傳說邵甸壩中有個普賢寺,年年舉行黑龍生日慶典,祈求龍王保佑白邑風調雨順,年年豐收。趕會的人不需要帶米糧錢財,均可在廟會中吃飽喝足。原來是普賢寺附近有一個山泉,趕廟會時,只要人們對著山泉祈禱,泉中就會淌出白花花的大米,參加廟會的人有多少,就淌多少大米,不多,也不會少,足夠大家享用。所以此泉被邵甸人稱「天賜泉。」
當時,普賢寺中居住有一大一小兩和尚,廟小,所獲香火錢僅夠維持生活。小和尚心想,背靠天賜泉,如果將泉口擴大一點,每次多出一些米賣錢,不是就可以有錢請菩薩,擴建廟宇?於是自己偷偷將泉口擴大,誰知,擴大後的泉口後來就從來沒有淌過大米。
故事的情節有杜撰演繹的成分,但蘊藏了中國幾千年的「中庸」思想。即凡事不可「貪」。此傳說喻教居住龍脈之上的邵甸人,自己使用龍潭水便利時,不可有「貪」心,還要將水分享給下遊的居民使用。千百年來邵甸人是秉承這樣思想做的。
本世紀以來,隨著昆明城市的擴大,對水的需求與日巨增,而異常氣候影響,各地存水減少,形成供需的巨大矛盾。為緩解昆明用水緊張狀況,保護水源地不被汙染,省政府,要求邵甸人民停止糧食作物種植,全部改為種植林木,減少農作物用水,加大林地的保水儲水功能,為省城人民提供無汙染的清潔飲水。邵甸人在國家利益面前,犧牲自己的利益,停止糧食種植,發展林業、旅遊等新行業。舍小家,保大家,換來了省城人民的安居樂業。
沾蒼天精華,享龍潭靈氣,在歷史的長河中,邵甸壩子人才輩出,古有音韻學家本悟;近代有民國建立雲南富滇銀行的創始人顧秉鈞,民國教育家楊思誠;現代的花燈藝術傳承人馬學德、作家楊繼平、李文明等一系列知名人物。
在邵甸民間,我們還聽到這麼一個說法,凡重視邵甸民生建設,關心龍潭生態的政府官員,都會得到升遷重用,否之,則陷囹圄之災。傳說是否真實,我們無從考察,然而從關心環境,保護省城水資源不被汙染看,民眾的願望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多少次在書中讀到了,滄桑、流變,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些浮於紙上的詞,浩渺而又空曠。今天,在世界第十五屆『『世界水日」我和「雲南閃小說」群十位文友,經過在省城龍脈之地----昆明盤龍區滇源鎮一天的採風,我再一次認識了大自然的博大精深和邵甸人遼闊的胸懷,所謂滄桑、流變,不過是眼角的皺紋,仁愛才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母。邵甸人擁水,不佔水,無私的愛,如同黑龍潭水澆灌著我荒漠的心靈。
夕陽西下,我們踏上返城的路途,一群叫不出名的山鳥,迎著太陽餘暉,嘰嘰喳喳飛向遙遠的天際。
「太陽躲進莽莽山麓,月亮藏進幽幽深谷。一籮亮閃閃的珍珠灑向藍天,一串動情感人的故事留在人間……」
一位群友,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在我們身後,撒落一地美妙婉轉的天籟音符……
原創 鄭國平(昆明)
全州兩河厚桂村,風光秀麗,夾石奇特罕見!
紅河源頭故鄉行(遊記)
風力(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