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宏大,細節不靈
豐巢引發的辯論在昨日(5月10日)達到高潮:在豐巢官微發布了《致廣大用戶的一封信》,說明了為何免費保管期限是12小時、鼓勵大家及時取件,但不會修改收費方式後,上海中環花苑小區發出的一封致豐巢的公開信被推為回應「範文」,滿滿3頁A4紙從企業經營角度、業務流程角度、通識邏輯角度、業委會視角表達了對抵制豐巢櫃服務的原因。
(藉此事中環花苑小區意外走紅,很多網友喊話:比券商分析師的研報寫的好!邏輯滿分!我要去你們小區買房子……)
之所以對豐巢的回應大多消費者並不理解和滿意,還是歸結於兩個問題。
一是豐巢始終沒正面回應「用戶提前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問題。
其實智能快遞櫃關於《快遞「入櫃」需經收件人同意》的規定從2019年10月就由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開始實施,一是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二是投遞快件後應及時通知收件人。但為了效率,快遞員們只做到了第二條,管理層也沒有強制執行第一條。
另一個是用戶不理解的雙面收費問題。
中環花苑小區「範文」式公開信裡也給豐巢雙面收費算了一筆帳。按照一臺80格快遞櫃計算,僅收取快遞員每格支付0.45/0.4/0.35元,一天也能收入36元,「完全可以造血,且貼紙廣告和櫃機屏幕、手機端廣告收入另計」。
但實際上,一位曾經在快遞櫃行業做過產品經理的人對紫金山科技坦言,每臺快遞櫃實際上很難做到滿載百分百利用率,再加上除了進場費、電費、人員維護費,還有後臺IT系統安裝、軟硬體更新費,每年需要繳納不等額的物業費等,成本高於收入,而貼櫃廣告和機櫃屏幕廣告都在初始探索階段,提不上賺錢,所以無論是單個柜子還是整個產業都還是投入大過收入的「貼錢」階段。
是什麼讓豐巢急於收費?
早在2017年,被歸在「無接觸經濟」概念下的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就已經火過了一波。
在無接觸這個風口上,很多創業項目歷經了需求上漲、投資者聚焦、大浪淘沙式的洗牌,模式和產品沒有經受住市場考驗的不是資金斷鏈就是不了了之,有幸在摸索商業模式中靠著用戶量倖存下來,依賴「燒錢」的能力鋪開規模,為的就是持續擴大用戶量。
2015年6月,順豐、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中國5家公司共同投資豐巢科技,計劃用豐巢智能快遞櫃來解決快遞最後100米的問題。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豐巢的資產總額為13億元,而當年淨利潤虧損為2.5億元。
2017年12月31日,豐巢的資產總額變成了45.86億元,負債總額增至17.57億元,總營收上升明顯,但淨利潤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3.85億元。
2018 年5月31日,豐巢的資產總額上漲為63.11億元,負債總額為17.32億元。前5個月的總營收為2.88億元,淨利潤虧損在半年內就達到了2.49億元。
截至2018年末,豐巢通過四輪股權融資獲得55億,累計虧損超過10個億。
這並未耽誤豐巢的高歌猛進,就在五天前,豐巢布收購中郵速遞易。(被收購前的中郵速遞易等其他快遞櫃品牌也等都探索過用戶收費模式,比如24小時後收費1元錢,但進展也不順利。)
按兩家一季度未審計營收報告,兩大巨頭2019年合計虧損12.98億元,今年一季度兩家合計虧損超過3億元。
「虧錢老大」收購「虧錢老二」,是這樣的狀況讓豐巢急著向用戶收費了嗎?
對用戶來說,對突如其來五毛錢的反對關鍵並不是五毛錢本身,而是更密集的「不告知」和12小時這個遠遠短於此前中郵速遞易設置的「逾期24小時收費1元錢」。
在紫金山科技與前述產品經理的溝通中,他也有些遺憾地表示,快遞櫃已經形成如此大的規模,本該在2020春天這場疫情期間發揮關鍵的作用,但「無證不許進小區」的政策,又把物流截在了小區大門口,疫情逐步解封後,快遞櫃被重新利用起來,相當於間隔幾個月後的一次市場重啟,這時候的用戶已經對「小區門口集中拿快遞」產生疲勞,本該是快遞櫃很好的一次拉攏用戶的時機。
如果更多用戶體會到快遞櫃的方便和快捷,才能為下一步的商業模式奠定一個可信任的基礎。但很可能,豐巢有點操之過急。
「競爭情報顧問」付亮發表態度說,豐巢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雙重收費如果被快遞員和收件人同時抵制的話,更多的快遞會選擇直接送到收件人手中而不是放到豐巢。這樣豐巢的利用率會進一步降低,疫情本來給豐巢帶來的難得的發展良機,一個收費通告,就把這個良機錯過去了。
「看看網絡會議領域,主流服務提供商都在利用免費抓取更多用戶和機會,也是在布局下一步。」
那麼,如果當下為了繼續擴大市場和用戶粘性而繼續向用戶免費,豐巢在商業模式和「智能」上還有什麼打法?
鐵柜子的商業化說易行難
截至2020年3月31日,豐巢擁有機櫃18萬個,市場佔有率約44%,速遞易擁有機櫃10萬個,市場佔有率約25%,收購中郵速遞易後成為「鐵柜子」老大,佔據了快遞櫃70%的份額。
「虧錢老大」收購「虧錢老二」的意圖何在,恐怕意義不在眼前。
按照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2018-2021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預測,一兩年內我國快遞業務量有望達到一年700億件的規模,而此次疫情激發的無接觸商業,勢必將這個數字增加到更多。
這也是豐巢持續砸錢,為未來構築宏圖板塊的主要目的。
但如付亮所說,在收「會員費」之前,先打通普通用戶通過快遞櫃收到快遞的業務流程是基底。
而在最後這100米,怎麼發揮一個鐵柜子的「移動網際網路精神」,從業者其實早幾年就開始找辦法。
除了櫃機屏幕廣告、APP廣告,此前快遞櫃從業者考慮過把柜子作為生鮮銷售的最後一環,下單到儲存,似乎可以讓消費者更方便。但事實上,生鮮產品在最靠近社區的便利店和小型連鎖超市中的銷售情況也還不盡人意,當下用戶購買意向還是傾向於大超市或者有冷鏈配送的電商,所以一度嘗試過的生鮮模式被叫停,且還涉及到柜子在製冷、儲存方面的改造。
而「商業產品小樣」也是前述產品經理所在企業曾重點考慮過的新玩法,專門設計一些透明展示櫃,把化妝護膚品、飲料、日用品的一些小樣放在透明櫃中,用戶可以下一個APP進行預訂或者選擇,這也可反饋給提供商品小樣的商家更精確的潛在用戶信息。
但因受眾面窄,加上需要重新設計櫃組和後臺系統等,也尚未真正實施開來。
從網絡上留言來看,其實很多用戶並不反對豐巢收費,前提是主動告知和合理收費。鑑於其持續的虧損,很多網友也展開了腦洞。
「設置一個免費取件的時間比如24小時,超過24小時取件可以收看屏幕廣告15秒再免費取件,也可以直接付費取件。」
「能不能增加臨時儲物功能?」
一些腦洞與物聯網智庫的一位專家提出的新方向有些不謀而合。
一個是大數據分析:通過電商和物流的數據,能知道一個居民小區平均每天大概有多少快遞需求,在什麼位置設立智能快遞櫃,柜子應該設立多少,每個格子的大小等等。按需配置才能讓快遞櫃利用率最大化,減少額外資源的浪費。而且快遞櫃位置數據與電商平臺打通,那麼用戶在購買時就可以自主選擇上門送貨或者快遞櫃自取的方式,並支付不同的費用,以此來提高快遞配送的精準度和效率。
另一個是跨界融合:未來將會以社區為中心,出現很多類似便利蜂這樣小而全的購物便利店,日用品、水果、蔬菜等上班族可以提前在線下好單,晚上下班即可在智能快遞櫃取到相應的商品。讓一個智能快遞櫃成了未來連接智能生活的一扇門,消費者方便、快捷購物,商家按需存貨,也可靈活減少庫存。當然,這也涉及與便利店如何合作,以及如何改造智能櫃軟硬體的問題。
更多的應用可能在5G真正普及後,由垂直行業提出新的應用場景。
說到最後,有點戲劇化的是,來自上海中環花苑小區的那封持續抵制豐巢的公開信在掀起上海、杭州等多地抵制收費快遞櫃「運動」之際,上海最新發布了一則「提升電子商務配送網絡建設」的政策激勵:
「計劃三年內新增智能取物櫃1.5萬臺以上,著力構建覆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及住宅小區的智能末端配送體系;建設300個社區生鮮前置倉,3個城市分選中心。」
不知冷靜下來的豐巢能否肯下功夫再優化收費模式,趕上這一波又一波電商利好政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