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評分細則計分表》(文物博發〔2020〕2號),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名單。章丘區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也是我國博物館評定的最高級別,是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標誌著章丘區博物館從基礎建設、內部管理、展覽影響等各方面都體現著全國博物館的最高水平。同時,章丘區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據悉,此項工作經過材料申報、書面審查、現場評估、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全國共有74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21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25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章丘區博物館和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脫穎而出,充分展現了章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出色的文化傳承。
章丘區博物館
章丘縣博物館創建於1984年。2016年撤市設區後,更名為章丘區博物館,位於章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體建築為不規則三角形,2018年9月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為9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26000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7件,三級文物334件,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誌博物館。
館內藏品豐富,兼具數量、質量,涵蓋了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夏商周時期、輝煌漢朝、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精品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書畫等各種類別,見證了章丘這片土地的古老與輝煌,體現出章丘先民的智慧與勤勞。2015年8月作為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龍山文化衛星會議分會場開門納客,是濟南重要的建築地標、文化地標,也是濟南東部最大的文化綜合體。2016年該館「驚世漢王陵——洛莊漢墓文物展」獲得第三屆(2015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殊榮;精品展覽《洛莊漢墓文物展》和《危山漢墓文物展》獲得「第三屆(2015年度)、第四屆(2016-2017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殊榮。
只有讓陳列在博物館的歷史文物活起來,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展現城市魅力。近年來,章丘區博物館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藉助勞動節、國慶節、「5.18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以及周末、節假日,通過邀請市民走進來、組織展覽走出去,開展雕版印刷、拓碑體驗、陶藝體驗、專家鑑寶、新春主題系列活動等文化惠民活動600多次,聯合齊魯理工學院成立「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受益人群140多萬人次。
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民族的根脈。章丘區博物館連年舉辦《章丘歷史文化圖片展》《傳承雷鋒精神創造亮麗人生—紀念雷鋒同志先進事跡圖片展》《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圖片展》《章丘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圖片展》《古·韻-章丘境內甄選古建築》展等一系列圖片展覽,並發揮成章丘區博物館志願者之家的作用,讓展覽走進社區、學校,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適應資訊時代群眾需求,推出「掌上章博」欄目,開啟「智慧」博物館新時代。市民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看展覽、看文物、聽講解,並能體驗「全景章博」、「文物3D」展示,搭建起了與觀眾分享互動平臺。充分利用「章丘文化e點通」「山東公益文化雲」「章丘文化雲」平臺,宣傳章丘歷史文化,博物館已經成為具有章丘特色的文明實踐陣地。同時出版《章丘博物館建館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山東章丘文物精粹》《認一認咱們的生僻字》《讓國寶告訴你》等書籍,展示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並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與博物館文物相關的小故事和生僻字,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建立數位化博物館,編寫校對修改將近3萬字的數位化博物館文物解說詞,聘請專業人員配音配樂;聘請北京外國語大學專業翻譯人員為展廳講解詞進行翻譯、配音,全部上傳至章丘博物館官網、博物館微信平臺、博物館3D展廳講解平臺等,更好地服務觀眾,樹立了全國一流博物館的嶄新形象。
文化創意產品,是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紐帶。章丘區博物館深度發掘藏品的文化內涵,以「章博文創」品牌為特色,既具有歷史意義,又具有時代價值。其中,水晶「青銅鎏金龍馬當盧」設計思路以鎮館之寶之首青銅鎏金龍馬當盧為設計元素,結合現代水晶雕刻工藝創作了此項文創產品,蘊含了當盧的龍馬精神;開發的李清照茶具在2017年(濟南)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上,榮獲全省優秀文博創意產品「最佳設計獎」,並和一刀圓尺在今年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的1000多件文創精品中脫穎而出,通過初評進入終評,展現了章丘文化創意的先進水平,對傳承優秀文化,引導大眾審美,賦能美好生活,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章丘區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城子崖遺址,位於章丘區龍山街道,總面積20萬平方米,遺址自下而上分別為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周代春秋時期,1928年由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發現,是龍山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中國史前考古發展奠定了基礎,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城子崖遺址被譽為「中國考古聖地」,榮獲1990年度和"七五"雙十大考古新發現。
坐落於此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94年,是山東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總佔地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遠眺為一組古建城堡,俯視為一隻展翅欲飛的玄鳥。博物館按照「考古聖地、文明之星」的主旨布展,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展示內容由序廳、龍山破曉、文明之星、考古聖地、濟南尋根五部分組成,主要陳列展示了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時期的文物精品、生活場景,以及漢代濟南郡(國)都城—章丘東平陵故城遺址出土的文物精品,突出展示了城子崖遺址發掘的重大成果,並輔助展出城子崖遺址附近出土的商、周時期文物,還有龍山黑陶藝術精品展和龍山文化研究成果展兩個臨時展覽。
近年來,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把青少年社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常年開展「我在博物館上了一堂歷史課」、「原始部落進校園」活動、「城子崖史前文化研學」社會教育活動,累計接待研學團隊、社會教育活動1000餘次,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其中,開展的研學和原始部落進校園活動,以城子崖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託,全方位、立體式向廣大青少年呈現了4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畫卷。活動中,除參觀博物館、開闢第二課堂、參觀流動展覽外,還打造了探訪城子崖遺址、陶藝製作、植物拓染、鑽木取火、石器磨製、考古發掘、考古勘探、城牆夯築、文物修復、鐵鍋打制、原始農耕體驗等活動,讓青少年在體驗中找到學習樂趣,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魅力。同時,編寫了《最早的濟南》《龍山破曉-龍山區域的中華文明探源》等研學課程,出版了《讓國寶告訴你》口袋書,讓古老的歷史文化走進百姓生活,受到熱烈歡迎。「城子崖研學」評為「第三屆全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城子崖遺址博物館被評為「山東省中小學研學基地」、「濟南市科普教育基地」、「濟南市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