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中國軍民浴血十四年的抗爭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了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而在同年9月2日,在中國邊陲的越南,胡志明率領國內的有志青年發動了八月革命,逼迫越南末代皇帝退位,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然而此時越南獨立所面臨的真正難題還沒有解決,對於越南而言,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複雜,日軍投降後,英軍和中國國軍各自佔著越南的一半領地,誰也不想離開,身後其他一些國家也正在虎視眈眈,都想咬下越南這塊肉,以彌補自己在二戰中所受的損失。
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胡志明做出一個讓當時所有人都震驚的舉動,他於1946年親自訪問法國,並向法國的首領表示他願意加入法國聯邦成為其殖民地,也不願意自己的領土被中國軍隊佔領。這次訪法究竟有何內幕?胡志明又為何會出此「下策」?
二戰結束,胡志明為什麼說:「寧為法國殖民地,也不願被中國佔領」
緩兵之計
在越南「獨立建國」後的第六天,中國湘軍佔領了越南北部領土,英國佔領了剩餘的南部領土。此時的越南剛剛經歷內部革命,又面一眾強國的覬覦,胡志明很清楚單靠自己國家的力量來對抗周圍這些強國根本沒有勝算,於是他決定「投靠」一個強國,幫助自己消除其他外來勢力對國家領土的威脅。
而法國成了胡志明眼裡最好的選擇,法國作為西方強國整體實力並不弱,但二戰中被德國佔領,元氣大傷,如果假意投靠法國,日後反目,從法國手中獲得勝利獨立建國的機會也比較大。
經過幾番思慮權衡之後,胡志明做了兩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國內利用媒體傳播「中國軍隊毫無軍紀」的訊息,加深國內民眾對中國駐軍的反感,隨後,胡志明於1946年親自前往法國訪問,在交談之中向法國首領透露,越南寧願加入法蘭西聯邦也不願意被中國駐軍佔領,只要法國能想辦法讓中國軍隊離開越南境內,那麼越南就甘願成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在二戰中受到重創,在遠東的利益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法國為了在二戰剛結束的關鍵時期,為自己在遠東多爭取一些利益以彌補國家損失,早已對越南望眼欲穿。對於胡志明的提議,法國自然是欣喜若狂,於是馬上開始與中國進行談判。
最終中法於1946年2月28日籤訂了《中法關於法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中法關於中越關係之協定》及《關於中國駐越北軍隊由法國軍隊接防之換文》,法國自願歸還廣州灣和法國在華特權,但條件是中國軍隊必須馬上撤出越南北部。
1946年3月1日,中國軍隊盡數撤出越南, 3月6日,胡志明與法國籤訂「三六協定」,越南正式成為法蘭西聯邦的一部分。
按照協定,法國向越南北部派遣15000名士兵,「維護越南的穩定」,宣誓主權,而法國已經幫助越南讓中國軍隊撤離,英國為首的其他歐洲國家見狀也放棄了對越南領土的想法,這樣雙方皆大歡喜。胡志明的「緩兵之計」也算是完美實施了。
中越恩怨
雖然大抵明白胡志明的用意,但他的計策還是有一個讓人充滿疑惑的地方。坦率地來說,胡志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對華親密派,他自幼就對中國文化深為嚮往,在參加革命後更是與中共早期領導人結下深厚的友誼,且中國與越南比鄰而居,兩國的關係應該是比越南和法國之間來的更為親密一些才對,為何胡志明會選擇法國作為依靠而不是直接求助中國呢?
首先當時中國抗日戰爭剛剛結束,這場長達十四年的反侵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而共產黨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巨大力量,已經讓蔣介石對共產黨產生了戒備,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胡志明也深知中國國內局勢並不穩定,並沒有閒暇之力去幫助越南對抗歐洲的各大強國。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其說胡志明是拒絕加入中國,不如說胡志明拒絕加入的是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1942年,時任越共主席的胡志明親訪柳州第四戰區長官部,由於擔心他同中國共產黨結盟,蔣介石密令張發奎將胡志明暗中軟禁起來,中共領導人得知後十分憤怒,立即聯繫國民黨要求他們即刻放人。
然而蔣介石知道胡志明是我黨的朋友,特別與周私交甚密,他恨之入骨有意拖延。直到1944年8月9日,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在柳州關押囚禁將近兩年的胡志明終於重獲自由。
這段遭遇自然是讓胡志明對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國民黨充滿了恨意。而二戰結束後,國民黨又派出盧漢帶領的湘軍佔據了越南北部的領土,更是引起了越南軍民的不滿,不願加入中國也是情有可原。
蓄力反擊
經過將近一年的休養生息,1946年12月,胡志明悍然撕毀條約,向全國發出《號召全國抗戰》的告人民書,越南抗擊法國的戰鬥正式打響。
為了爭奪越南的控制權,雙方的戰爭整整焦灼了九年,直到1954年,中國向越南伸出了援手。當時,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已經倒臺,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在萬眾期待中成立,不管是胡志明還是越南的普通民眾,對新中國和共產黨都是懷有好感的,而中國獨立後也在一直鼓勵被殖民國家獨立,見越南與法國的戰事還未結束,遲遲無法獨立,於是派出軍隊,開始幫著越南作戰抗擊法國。
1954年,在中國的幫助之下,越南徹底贏得了對戰法國的決定性的勝利。法國和越南在日內瓦進行了一場和平談判,通過籤訂《日內瓦協議》,法國同意從越南撤離,經過漫長的周旋和抗爭,越南終於迎來了真正的獨立,而法國終究只是越南獨立的工具人。
小結:
不得不承認,胡志明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無論是他率領共產黨推翻越南的封建政權,還是他利用法國掃除外患的「緩兵之計」,亦或是他敢於以一國之力挑戰法國的勇氣,都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政治素養。而他獨立越南之後,選擇與中國交好,將中越關係推向親密緩和,也算是一段佳話。
1969年,胡志明在河內逝世,臨終遺言也不忘提到對中國的友情珍視「無論碰到多大的艱苦困難,我們人民要與中國同志互相配合,也必將獲得徹底的勝利。」胡志明去世之後,周總理更是親自往河內弔唁,並嚎啕大哭。中越兩國那一代的領導關係真的是十分親密的,兩國關係也是處在蜜月期,希望新時代中越關係也能長久緩和,減少矛盾爆發,共築領邦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