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胡志明為什麼說:「寧為法國殖民地,也不願被中國佔領」

2021-01-10 騰訊網

1945年,在中國軍民浴血十四年的抗爭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持續了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而在同年9月2日,在中國邊陲的越南,胡志明率領國內的有志青年發動了八月革命,逼迫越南末代皇帝退位,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

然而此時越南獨立所面臨的真正難題還沒有解決,對於越南而言,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複雜,日軍投降後,英軍和中國國軍各自佔著越南的一半領地,誰也不想離開,身後其他一些國家也正在虎視眈眈,都想咬下越南這塊肉,以彌補自己在二戰中所受的損失。

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胡志明做出一個讓當時所有人都震驚的舉動,他於1946年親自訪問法國,並向法國的首領表示他願意加入法國聯邦成為其殖民地,也不願意自己的領土被中國軍隊佔領。這次訪法究竟有何內幕?胡志明又為何會出此「下策」?

二戰結束,胡志明為什麼說:「寧為法國殖民地,也不願被中國佔領」

緩兵之計

在越南「獨立建國」後的第六天,中國湘軍佔領了越南北部領土,英國佔領了剩餘的南部領土。此時的越南剛剛經歷內部革命,又面一眾強國的覬覦,胡志明很清楚單靠自己國家的力量來對抗周圍這些強國根本沒有勝算,於是他決定「投靠」一個強國,幫助自己消除其他外來勢力對國家領土的威脅。

而法國成了胡志明眼裡最好的選擇,法國作為西方強國整體實力並不弱,但二戰中被德國佔領,元氣大傷,如果假意投靠法國,日後反目,從法國手中獲得勝利獨立建國的機會也比較大。

經過幾番思慮權衡之後,胡志明做了兩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國內利用媒體傳播「中國軍隊毫無軍紀」的訊息,加深國內民眾對中國駐軍的反感,隨後,胡志明於1946年親自前往法國訪問,在交談之中向法國首領透露,越南寧願加入法蘭西聯邦也不願意被中國駐軍佔領,只要法國能想辦法讓中國軍隊離開越南境內,那麼越南就甘願成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在二戰中受到重創,在遠東的利益都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法國為了在二戰剛結束的關鍵時期,為自己在遠東多爭取一些利益以彌補國家損失,早已對越南望眼欲穿。對於胡志明的提議,法國自然是欣喜若狂,於是馬上開始與中國進行談判。

最終中法於1946年2月28日籤訂了《中法關於法國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中法關於中越關係之協定》及《關於中國駐越北軍隊由法國軍隊接防之換文》,法國自願歸還廣州灣和法國在華特權,但條件是中國軍隊必須馬上撤出越南北部。

1946年3月1日,中國軍隊盡數撤出越南, 3月6日,胡志明與法國籤訂「三六協定」,越南正式成為法蘭西聯邦的一部分。

按照協定,法國向越南北部派遣15000名士兵,「維護越南的穩定」,宣誓主權,而法國已經幫助越南讓中國軍隊撤離,英國為首的其他歐洲國家見狀也放棄了對越南領土的想法,這樣雙方皆大歡喜。胡志明的「緩兵之計」也算是完美實施了。

中越恩怨

雖然大抵明白胡志明的用意,但他的計策還是有一個讓人充滿疑惑的地方。坦率地來說,胡志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對華親密派,他自幼就對中國文化深為嚮往,在參加革命後更是與中共早期領導人結下深厚的友誼,且中國與越南比鄰而居,兩國的關係應該是比越南和法國之間來的更為親密一些才對,為何胡志明會選擇法國作為依靠而不是直接求助中國呢?

首先當時中國抗日戰爭剛剛結束,這場長達十四年的反侵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而共產黨在抗戰中表現出的巨大力量,已經讓蔣介石對共產黨產生了戒備,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胡志明也深知中國國內局勢並不穩定,並沒有閒暇之力去幫助越南對抗歐洲的各大強國。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其說胡志明是拒絕加入中國,不如說胡志明拒絕加入的是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1942年,時任越共主席的胡志明親訪柳州第四戰區長官部,由於擔心他同中國共產黨結盟,蔣介石密令張發奎將胡志明暗中軟禁起來,中共領導人得知後十分憤怒,立即聯繫國民黨要求他們即刻放人。

然而蔣介石知道胡志明是我黨的朋友,特別與周私交甚密,他恨之入骨有意拖延。直到1944年8月9日,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在柳州關押囚禁將近兩年的胡志明終於重獲自由。

這段遭遇自然是讓胡志明對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國民黨充滿了恨意。而二戰結束後,國民黨又派出盧漢帶領的湘軍佔據了越南北部的領土,更是引起了越南軍民的不滿,不願加入中國也是情有可原。

蓄力反擊

經過將近一年的休養生息,1946年12月,胡志明悍然撕毀條約,向全國發出《號召全國抗戰》的告人民書,越南抗擊法國的戰鬥正式打響。

為了爭奪越南的控制權,雙方的戰爭整整焦灼了九年,直到1954年,中國向越南伸出了援手。當時,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已經倒臺,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在萬眾期待中成立,不管是胡志明還是越南的普通民眾,對新中國和共產黨都是懷有好感的,而中國獨立後也在一直鼓勵被殖民國家獨立,見越南與法國的戰事還未結束,遲遲無法獨立,於是派出軍隊,開始幫著越南作戰抗擊法國。

1954年,在中國的幫助之下,越南徹底贏得了對戰法國的決定性的勝利。法國和越南在日內瓦進行了一場和平談判,通過籤訂《日內瓦協議》,法國同意從越南撤離,經過漫長的周旋和抗爭,越南終於迎來了真正的獨立,而法國終究只是越南獨立的工具人。

小結:

不得不承認,胡志明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無論是他率領共產黨推翻越南的封建政權,還是他利用法國掃除外患的「緩兵之計」,亦或是他敢於以一國之力挑戰法國的勇氣,都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政治素養。而他獨立越南之後,選擇與中國交好,將中越關係推向親密緩和,也算是一段佳話。

1969年,胡志明在河內逝世,臨終遺言也不忘提到對中國的友情珍視「無論碰到多大的艱苦困難,我們人民要與中國同志互相配合,也必將獲得徹底的勝利。」胡志明去世之後,周總理更是親自往河內弔唁,並嚎啕大哭。中越兩國那一代的領導關係真的是十分親密的,兩國關係也是處在蜜月期,希望新時代中越關係也能長久緩和,減少矛盾爆發,共築領邦之好。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法國殖民地幫法國抗擊德國,戰後法國卻將炮口轉向殖民地
    很多人經常質疑,法國二次大戰的時候還沒咋打就投降了,這樣一個投降的國家,還好意思號稱是二戰的戰勝國,甚至竊居了聯合國五常的位置,大家都為其他一些國家叫不平。有很多國家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比法國大,人家後來的經濟實力也不弱於法國,怎麼人家就不能成為聯合國的常委呢?
  • 二戰後,法國為何再次進入越南,9年後又為何退出讓給美國?
    我們都知道越南曾是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但二戰法國戰敗後,日本佔領越南,從此法國勢力退出越南。但二戰日本投降後,法國為何再次進入越南呢?一、重振殖民體系二戰期間,法國是一個悲催的國家,該國被德國閃電滅國,而且還鬧了大笑話。
  • 胡志明在中國究竟有多少妻子?
    曾多年在中國境內活動,先後化名李瑞、宋文初、胡光、秋翁、胡志明等——後來就一直使用這個名字。胡志明出生於越南中部義安省南壇縣黃稠村外祖父家,在金蓮村父親阮生輝家長大。阮生輝曾考中副榜,靠教書為生,擔任過官職,後遷到南部當大夫,是個愛國的漢學家。當時越南還是法國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胡志明自幼就有趕走殖民者,解放同胞之志。
  • 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德國為何不全面佔領法國?
    貢比涅停戰協定規定,法國將停止一切抵抗行動,解散海陸空三軍。並且還要同意德國佔領包括巴黎在內的五分之三個法國,並且佔領區德軍的支出費用還要法國掏腰包。 當時法國的局勢如圖所示:
  • 為什麼法國在二戰的時候表現那麼差,以至於成了眾人眼中的笑話?
    當時就覺得非常的奇怪,因為英國的實力似乎比法國更強,為什麼法國的領事卻這麼牛呢?這其中也許因為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太好醜化英國主子,所以就把法國人拿出來說事,不過不管怎麼樣,當時法國在帝國主義中確實是比較強的一個。在二戰之前,法國號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強國,擁有上百萬的軍隊。
  • 法國和印度對二戰的貢獻相差無幾?為何法國是進五常而印度沒有?
    但是,我們發現,法國和印度對二戰的貢獻實際上差不多,但是最後法國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而印度至今都在削尖腦袋要進五常,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這是為什麼呢?當然,一定會有人對此表示質疑,法國和印度貢獻差不多?印度有貢獻嗎?我們來好好盤一盤。先說法國。
  • 橡樹 | 越戰,浪漫法蘭西---奠邊府之戰前說
    二戰結束不久,冷戰格局雛形初現,高盧公雞在莫斯科和華盛頓之間彷徨不定,左右逢源,煞是得意。這時,公雞想起了海外還有一窩殖民主義的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這個聯邦包括今越南、寮國和柬埔寨,以及中國湛江法租界,首府位於河內。是法國在東南亞殖民地的主體部分。
  • 二戰中法國打得那麼「菜」,為什麼還能成為五常之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相對有實力的大國。一戰後,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並恢復國民經濟,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增長率在8%以上,遠遠高於英、美、德等國,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軍事力量也相應提升。二戰前,法國軍事數量、裝備水平,在歐洲大陸都十分強大,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總而言之,法國一開始就是個強國。以上還僅僅是法國實力的一個方面。
  • 二戰法國敗一次就投降,中國為何從始至終都在堅持抗戰?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法國雖在一戰中獲勝,但在戰後,法國元氣大傷,所以,法國國內的民眾對於戰爭極為牴觸,也正因如此,在二戰時,法國民眾都不願再參與戰爭,導致法國作戰人員緊缺。另一方面,也有法國內部馬其諾防線的原因,該防線在建成後被認為是世界範圍內最強勢的防線,但在二戰中卻並沒有起到良好的防禦作用,敵軍入侵後,致使法國內部多數民眾失去希望。
  • 法國投降,德國為什麼要保留其五分之二的國土?斷了英國人的念想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一天可以用「暗無天日」來形容。根據協定,法軍解除武裝,所有武器上繳德國;一戰後,被法國割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併入德國;並將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佔領其3/5的領土,剩餘部分由貝當政府統治。
  • 為何二戰中的法國成了笑話?
    法國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強國。在「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實bai力、特別是陸軍,更是傲視歐洲群雄,有「歐洲第一強國」之稱。龐大的法國海外殖民地起初傾向於維希政權,戰爭後期加入戴高樂將軍在內的盟軍,共同抵抗德軍。
  • 拿破崙戰敗後,法國為何沒像二戰後的德國般慘遭分區佔領?
    他們太害怕法國了,不但怕法國曾經出現過拿破崙這樣的戰爭霸王,還怕自己再被納入到法國一手主導下的歐洲體系當中。因此,懲治法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成為了他們共同的目標。  對於如何處置戰敗國,相信人們都了解二戰結束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對於德國的分區佔領。  當時的德國被一分為四,由美蘇英法派軍進駐。那麼這樣一種做法,為什麼沒有在19世紀初期被用到法國身上呢?
  • 二戰後法國為什麼能成為五常?
    法國在二戰中兩邊下注,堪稱世界之最。在納粹德國方面有貝當領導的維希政府,在盟軍方面有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所以無論德國和盟軍怎麼打,法國都是贏家。所以法國成為五常很常見。首先要提及一下自由法國運動。
  • 德軍大勝為何沒有佔領法國全境?保留維希政權透著德國人四點精明
    雖然法國在1940年戰敗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個曾經的帝國主義強國,擁有著非常龐大的海外殖民版圖。如果希特勒的軍隊全面佔領法國,使其事實上成為被滅亡的國家,那麼雖然得到了全部法國本土,卻將永遠失去對法國海外殖民地的間接控制力。幾乎可以肯定,這些殖民地也必然倒向美英或者成為美英的「託管」之地,在整個二戰期間為同盟國服務,如此對德國來說,百分之百得不償失。
  • 二戰中,有如此表現的法國,為何能在戰後躋身聯合國五常?
    法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戰前夕,其整體軍事實力幾乎可以說是冠絕整個歐洲。當時法國擁有最鋒利的矛和最堅固的盾:法國擁有超過300萬的常備軍隊數量居於世界首位,其陸軍更配備有大量坦克與火炮的摩託化部隊,有著「歐洲第一陸軍」的稱號。
  • 二戰時期,為何面對國土丟失一半的情況,中國和法國的結局相反
    在二戰當中,如果說哪兩個國家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衝擊,那便是中國和法國。其中法國讓人詫異的是作為老牌殖民強國,在面對德軍時沒有一點大國風範,在國土喪失一半 的情況下,便直接投降這就讓人們很是驚訝。反而是在近代歷史中備受列強的欺凌,可是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卻能夠堅持抗戰。
  • 二戰時的法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兩個政權都不被承認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二戰正式開始。二戰剛開始就出現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法國在堅持了42天的時間後,投降了。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這麼快就投降了。法國投降後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玩的,在二戰中是個很尷尬的存在。
  • 二戰時,法國只堅持40多天就被「團滅」,為何還能入聯合國五常?
    眾所周知,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主權組成的國際組織,目的是為了維護國際的和平與安全,迄今為止聯合國已有193個會員國,而常任理事國為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常任理事國是二戰的五大戰勝國,在二戰後有最強的軍事實力,同時在聯合國有著一票否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