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家庭是一個由被非法移民殺害的受害者親屬組成的全國性組織,其中已故孩子的母親被稱為天使媽媽,父親被稱為天使爸爸。他們走進人們視野並廣為人知是在2016年,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川普在一次集會上,讓一群天使媽媽們上臺,講述了她們的孩子被非法移民無辜殺害的故事,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對非法移民以及諸如加州這樣的庇護州的激烈辯論。
今年一月,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演講中,引用過去一年中非法入境的外國人在美國的犯罪統計數據,包括強姦和謀殺等重罪,突出了美國普遍存在的非法移民犯罪情況。他說:「在過去的兩年裡,邊境執法官員(ICE)逮捕了26.6萬名有犯罪記錄的外國人,他們被起訴或被定罪,共涉及10萬起襲擊事件、3萬起性犯罪和4,000起暴力殺戮罪行。」「多年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被非法進入美國的人士殘酷殺害,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還將有數千人喪生。」共和黨全國委員會(RNC)稱,天使媽媽或天使家庭的困境是一個特別生動的例證。如果聯邦政府早執行移民法,庇護州配合遞解這些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的非法外國人,那麼有可能這些罪行就不會發生,那些受害人可能仍然健在。
加州的吉博尼(Agnes Gibboney)是其中一位天使媽媽(angel mom)。
對于吉博尼來說,2002年4月27日是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她29歲的兒子羅納德·達席爾瓦(Ronald Da Silva)在加州埃爾蒙特(El Monte)被一名非法移民殺害。但經過漫長而又痛苦的17年後,殺人犯在加州所通過的AB109、第47號、57號等一系列法案減輕罪行下,居然將於今年11月被提前釋放。
兒子被殺當天,吉博尼正和兩個女兒正在外參加露營,卻接到丈夫通知說兒子被槍擊中,正在手術搶救中,但仍非常有機會被救活。吉博尼立刻趕回家中,讓丈夫帶她去醫院。丈夫擋住了她,給了她一個擁抱,說了一句「我很抱歉」。吉博尼當時還沒明白丈夫的意思,對他說,「沒事,我只希望當兒子恢復意識時,我能在他身邊陪著。」沒想到丈夫的眼淚就下來了,他說:「你沒懂我意思,我們兒子沒挺過去。」
吉博尼說當時感覺世界瞬間崩塌,但仍不相信。直到在醫院親眼看見兒子躺在床上,眼睛被膠帶封著、身上插著管。「我差點暈過去,無法呼吸,我拍著玻璃說,求Ronald醒來,卻毫無回應。醫護人員不讓我碰他,等到下一次我再看到他時,已經是在殯儀館了。」
至今仍無法從喪子之痛走出的吉博尼說:「罪犯擁有的權利比守法的公民還多」「如果殺害我兒子的罪犯被提前釋放的日期真的定在11月23日,我那天能做什麼?」「我只能到墓地與我兒子坐在一起,跟他說對不起,他被埋在地底下,但媽媽卻什麼都不能為他做。」
吉博尼表示,民主黨和左媒一直在混淆「移民」(Immigration)與「非法外國人」(Illegal Aliens)的概念。吉博尼說,她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移民家庭。她的母親當初是花了18年的時間才從巴西合法移民到美國,申請了三次才成功。她的父親還籤署一份法律文件,表明不會申請任何國家福利。「這些人不能跟『移民』沾上邊,正確的說這些罪犯是『非法外國人』。只是本該沒有權利進入美國,卻用非法途徑(進入)的外國人。」
7月29日,吉博尼打電話到紐森辦公室詢問,在加州庇護州的政策下,該如何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辦公室卻讓她打電話給倖存受害者權利服務部門尋求幫助。「他不僅拒絕回答我的問題,還說他『無能為力』最後把電話掛斷了。」
隔天,吉博尼按紐森所說打電話到倖存受害者權利服務部門,「我簡直不敢相信,政府的人跟我說已通知了ICE(海關與移民執法局),但罪犯還沒轉交給ICE。而且如果殺死我兒子的罪犯有醫療需求,政府的人會釋放他讓其進行治療,等治療完畢,罪犯會向ICE自首。」該回復讓吉博尼當場愣住,「罪犯被釋放,再自首的概率有多大呢?」
吉博尼心碎的說:「我的兒子現在躺在棺材裡被埋在地下,沒有機會再跟家人過感恩節、聖誕節。但這個犯人卻可以在感恩節和聖誕節前夕被放出來?最讓我覺得受侮辱的是,我繳納的稅金卻用在了照顧殺了我兒子的兇手,供他監獄裡的吃穿,甚至醫院治療,那真的是一巴掌打在我臉上。」
2016年2月,住在洛杉磯核桃市的華裔男子邵琪(Chi「Jason」Shao),在家門口跑步時,遭到一名黎巴嫩裔的非法移民馬薩爾凱(Haissam Massalkhy)惡意撞死。肇事者被捕後,還大言不慚地稱:因為自己是非法移民擔心被遣返,寧願坐牢也不願遣返!
Massalkhy被捕後以「致命武器謀殺」的重罪被檢方起訴,但拒絕認罪。
檢辯雙方拉鋸一年之後,辯方最後以Massalkhy有精神問題,案發前曾服用藥物等為由,與檢方達成四年輕判協議,在加州監獄服刑。法官則認為Massalkhy在案發至量刑之間的服刑期間表現良好,服刑389天雙倍計算為777天。換言之,獲刑四年的Massalkhy,很可能兩年即重獲自由。
加州參議會議長德利昂(Kevin de Leon)17年早些時候推出SB54提案,希望通過立法方式禁止加州和地方執法機構使用掌握的信息資源協助聯邦執法,在全州建立所謂的「加州人安全區」,禁止在公立學校、醫院和法院樓內實施移民執法行動。SB54的保護傘包括犯罪的無證移民,包括強姦、殺人、武力搶劫、酗酒駕駛等等,都將在加州法律的環境下被保護下來。加上加州的「信任法案(Trust Act)」規定只能將重大暴力或嚴重犯罪的非法移民者信息向聯邦報備,隨後由聯邦接手將犯罪的非法移民轉移至聯邦監獄,再作出驅逐出境等相應處理,而過失殺人罪並不在這些重罪之列。在「雙重保護傘」下,加州監獄可不將Massalkhy轉交給美國聯邦驅逐出境。刑滿後幾乎100%可以如願以償留在美國。
「對方四年刑期,兩年坐牢,換走我們父親一條生命和我們全家一輩子的痛苦」,受害人家屬對Masslkhy輕判表示不滿與無奈,「我們作為受害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司法公正,而加害人卻可以如願以償留在美國,天理何在?」
案發後,受害人的大兒子因被列入受害人家屬可能的陰影,而失去成為警員的機會,而邵家也因失去主要的經濟支柱,無法承擔房貸,不得不賣房,從居住了30年的核桃市搬出。邵家一度希望在民事上對加害人追究法律責任,但最後發現其做為非法移民資產幾乎一無所有。妻子失去丈夫,兒女失去父親。誰又能賠償他們家的損失?
2015年7月,32歲的女子Kathryn Steinle在舊金山第14號碼頭被45歲的桑切斯(Francisco Sanchez)無故開槍射殺。警方在案發後證實,嫌犯Sanchez是一名無證移民,曾有7次重罪紀錄,涉及毒品交易等,前後5度被遞解出境回墨西哥。案發前的3月份,聯邦移民局曾要求舊金山縣執法當局拘押Sanchez,等候再度遞解他回墨西哥,但是,舊金山縣警方卻以「庇護城法例」為藉口將其釋放,且並未在事前對聯邦移民執法部門發出任何通知,於是在7月份就發生了這一慘案。檢方起訴其一級謀殺罪丶二級謀殺罪和誤殺,然而最後只認定了一條罪名:非法持有武器。2017年底舊金山法院判決:Time Served。也就是說,他在受審期間被關押的兩年時間已經足夠,不必再坐牢,當庭釋放。慶幸的是因為聯邦大陪審團已經提起指控,他隨即被U.S. Marshals拘捕,將繼續在聯邦的監獄等候出庭,如果被判有罪,他面臨最高10年刑期。對於這樣一個非法入境美國的惡棍,竟然得到了舊金山縣執法當局的庇護。代表舊金山縣警局律師霍妮(Freya Horne)表示,依據市府通過的避難法令,生活在舊金山的無證移民,無論他或她來自何方,市府當局都不會把他們移交給移民當局,除非有接到逮捕令。
2019年2月28日,一位59歲的聖荷西居民在自己家中被人用刀刺殺,她的兒子在被媽媽同事詢問她為何無故不上班後,趕往母親家,發現了臥室中倒在血泊裡的母親。3天後,嫌犯24歲的無業游民Carlos Eduardo Arevalo-Carranza,在另一起與毒品有關的事件中被短暫拘押,警察發現其DNA與兇殺現場兇手所留的匹配,而且在嫌犯處還發現了受害人的手機等財物。於是警方才將嫌犯逮捕。Carranza是來自薩爾瓦多的非法移民和黑幫成員,從2013年在德州非法入境遭遣返後,已經至少10次被抓後又被釋放,其中3次因毒品、偷盜和非法拘禁被判罪。
ICE曾6次要求將其關押,但矽谷聖塔克拉拉縣和洛杉磯縣以相關庇護政策為由,拒絕了ICE的請求。而每次被釋放後,卡倫薩又重新犯罪,直到這次兇殺慘案的發生。美國移民局執法部門(ICE)在加州曾9次要求將其延期關押,但矽谷聖塔克拉拉縣和洛杉磯縣每次都拒絕了ICE的請求。Carranza在最近一次被拘捕後,ICE已經向矽谷聖塔克拉拉縣提出了第10次拘押請求。
史蒂夫·羅內貝克(Steve Ronnebeck)21歲兒子格蘭特(Grant)此前因一包香菸而遭非法移民殺害。蘿拉·威爾克森(Laura Wilkerson)18歲兒子喬希(Josh Wilkerson)在遭受殘忍地折磨後被勒死,死後屍體還被焚燒。她說「我們都沒來得及跟他說再見就永久地分離了」。德登(Durden)的兒子多米尼克(Dominic)在駕駛一輛摩託車時,被一輛由非法移民駕駛的無證卡車撞死了。而這名非法移民還曾有過酒駕記錄。「這是我唯一的孩子」,德登哭著說道,公眾需要知道這樣的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們每個人身上……
2018年,美國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曾引用2015年的犯罪數據進行統計,發現美國非法移民被判殺人罪的概率比在美國本土出生的美國人要低25%。
很多人還都記得加州州長紐森在就職儀式上抱著自己兩歲兒子,當時博得了很多民眾的喜愛和關注,但他沒有看到他治下的那些天使爸爸和天使媽媽們,永遠沉浸在對孩子的懷念的淚水之中。加州,這座非法移民的天堂中充斥著天使家庭們的悲歌!
聖地呀GO
《華人》傳媒旗下新媒體平臺
免費發布處理各類綜合信息
(招聘求職,二手買賣,求助問事,招租求租等...)
《華人》雜誌/《華人周末》報紙/《聖地牙哥生活指南》/影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