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度討厭音樂就是因為伍佰,唱的太難聽了,旋律又土氣 」
去年導演畢贛接受訪談時說。
談起伍佰,我之前和畢贛的感受一樣,相貌平平,吐字不清,聲音混雜,完全就是一「土味」的象徵,以致於很多年我都不聽他的歌。
可是,最近我發現自己愛上了伍佰這個老男人。
最初,是被他的幾首歌詞擊中。
在《痛哭的人》中,他唱到:今夜的寒風將我撕碎/倉皇的腳步我不醉不歸。簡單的兩句話,道出一個在寒風中夜不歸宿的傷心人。簡潔直白,卻又如此有力,剛好踩在你心痛的那個點上。
在《再度重相逢》中,他又唱到:你說人生如夢/我說人生如秀/那有什麼不同/不都一樣朦朧」。把 「人生如夢」和「人生如秀」 相提並論,簡直是一語道破天機。想到今日綜藝節目泛濫,我們看到太多活躍在屏幕前的藝人們和素人們,可是他們講述的故事又有幾分真幾分假?所謂真真假假,善善惡惡,不過都透著一層窗戶紙。
24個字,伍佰寫透混沌人生。
可見作詞功夫了得。
伍佰一直是一位創作型歌手。
伍佰為很多我們熟知的明星歌手寫過歌,比如劉德華的《孤星淚》,莫文蔚的《堅強的理由》,劉若英的《最初的地方》、王心凌《我會好好的》、萬芳的《夜照亮了夜》、《不確定》。
從92年出道,如今27年,這麼多年,他一直堅持創作。
他曾經用5分鐘寫出一首歌,「我是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的,車子就停在路邊,詞曲一起寫出來,只用了五分鐘。」,那首歌就是被傳唱大街小巷的《浪人情歌》。很多人以為這就是靈感。但是伍佰說這並不是靈感的爆發,而是感覺的累積。「我寫歌不是靠靈感,靈感不來怎麼辦?我靠的是累積,感覺的累積,然後你要義無反顧地去把你要說的話說出來。」
感覺的累積也並非一件易事兒。這就要求一個人必須情感細膩,對自己以及周圍發生的一切保持百分百敏感。快樂會放大一百倍,痛苦也會放大一百倍,創作的過程不斷挑戰自己的感知神經,直到完成。所以伍佰坦言,雖然自己已經身經百戰,創作的時候還是會感孤獨和殘酷。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寫出來的歌真實,特別容易打動人。
曾經有一個叫小梅的姑娘,患有先天性腦癱,從小沒上過學,平時爸媽忙於生計,大多時候她一個人在家,一個朋友也沒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到了伍佰的歌,心中死掉的一角好像倍擊中了。然後,她讓家人買了更多伍佰的磁帶和碟,通過聽伍佰的歌、看歌詞,她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字,也明白了世間的一些道理。而她也從一個對生活全然絕望的女孩變成一個越來越開朗的女孩子。她積極的識字,後來做了些散工,存了些錢買了一臺平板電腦,通過網絡她交到一些好朋友,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後來伍佰聽說這個姑娘的事,特意拍攝了視頻邀請小梅參加他的演唱會。
最近這兩年,追星一直是個熱門話題。追星是個人自由,無可厚非。但是我認為追星的意義應該是汲取偶像的優質的一面,成為更好的自己。正如故事中的小梅一樣。
真實比美感更重要。
所以伍佰的歌中,沒有故作深情的做作,也沒有華麗的唱腔。他的演唱風格原始而粗獷,純粹而自然,真實的如同沙礫,有硌人的觸感。本質上伍佰認為真實比美感更重要。於是從一開始,他便捨棄了那些可以用來裝飾的東西。別人可能用喉嚨或丹田來唱歌,他是全身來唱的,從頭到腳趾頭都在唱歌。
剛出道的時候,他的這種演唱風格並不為聽眾所接受。
倪重華回憶那時伍佰唱歌的樣子:戴著一副大蒼蠅墨鏡,穿著緊到不行的褲子,屁股蠻大的,後口袋還硬塞了個皮夾。他在臺上又唱又扭,呲牙咧嘴的,直唱到青筋爆出。
有次倪重華對伍佰說,這樣子唱歌會把女孩子嚇跑的,伍佰聽完還在車上痛哭了一場。
後來伍佰在臺上雖然不那麼誇張了,但還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幾乎每場演唱會他都唱的大汗淋漓,為此,他每次要在舞臺上準備20多臺電風扇。正因為如此激情的演唱,伍佰被稱為「現場之王」,他的演唱會還被評為最值得票價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歷史性時刻,你永遠不知道他帶給你的下一個驚喜是什麼。
為什麼年輕的時候覺得伍佰又土又俗,將近而立之年才會發現伍佰的好 ? 因為那時候自己年輕氣盛,做著各種徵服遠方的夢。後來我們在社會上闖蕩了幾年之後,看過了都市裡的形形色色,永遠上演著魔幻與現實的鬧劇,唯獨看不到真實。而同樣來自草根的伍佰,他唱出了你此時的孤獨,失戀後的狼狽,獨自面對世界的惶恐,他一點也不冷漠疏離,好像你的每一次日常,他都感同身受,那麼真實,又那麼踏實,正是這個瞬間你開始喜歡伍佰。
想做一個革命家
27年前,伍佰從嘉義蒜頭村出發,帶著一把吉他一路北上,成為一名」北漂「。這麼多年,他早已從一名小鎮青年,成為了巨星級的搖滾歌手。浸淫在名利場中,依然可以聞到他身上散發出來的草莽氣,本色始終沒有變。伍佰當然熟知市場規則,在對整個現代音樂市場環境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基礎上,他始終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
有次採訪,伍佰說自己其實想做一個革命家。「 我要革的是,音樂就是音樂,綜藝就是綜藝,同樣是娛樂,但卻是不同的兩件事。如何讓音樂人花心思去做他的音樂,而不必被環境限制;如何不要巴結、配合媒體,就可以賣唱片;不需要講很多話,就可以開演唱會。」
反觀現在的娛樂現狀 : 歌手不鑽研音樂創作,演員不好好演戲,全都跑出來趕著做評委,做導師,真的需要革一革了。
伍佰並不只是一個人
我們所喜歡的伍佰並不只是代表伍佰本人,他背後還有一個樂隊——China Blue。
剛出道的時候,伍佰孤身一人。那麼他是如何組建China Blue整個樂隊的呢 ?
有一次,伍佰去外交合唱團代理主唱,當晚的鍵盤手剛好是(餘大豪)、貝斯手是朱劍輝(小朱)、鼓手是Dino,四個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本來五分鐘的歌,硬是被他們玩出了十幾分鐘,演唱結束彼此留了聯繫方式。不久China Blue便誕生了,從此伍佰 & China Blue 開啟了live演出的時代。至今,他們已經合作27年。這在樂壇簡直是個奇蹟。所以連羅大佑都羨慕不已 :" 伍佰可以做到他的合唱團二十年,從來沒有換過一個團員這樣子聚在一起,你知道有多難嗎?"
他們一路走來二十多年不散,除了彼此深厚的情誼,更難的是,能為了共同的音樂目標,做到利益均分、榮耀共享。直到現在,只要有演出,China Blue一定是全員到齊,絕不可能只有伍佰一個人。他們合作的專輯上,作者始終是 伍佰&China Blue ,這麼多年,他們早已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