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搖滾第一人的崔健在中國家喻戶曉,他身邊的幾十年的搭檔劉元卻未必人人皆知,但劉元確實是現代中國爵士第一人。
說起中國搖滾樂的開端,大家都會想到在1986年,那個披著老軍人夾克、挽起高低褲管唱出了《一無所有》的名叫崔健的年輕人。他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了「我」的存在,他的《新長徵路上的搖滾》也被譽為中國第一張搖滾專輯。
但大家也許並不知道,這張專輯的樂隊全稱叫做:「崔健與ADO樂隊」。雖然號稱第一張搖滾專輯,但裡面所有人,包括崔健本人,卻都是玩爵士樂的。
ADO樂隊裡,有些樂手和崔健樂隊其實只是僱傭制的關係。比如主音吉他手艾迪,正是這位馬達加斯加的使館僱員朋友,為崔健這個團隊介紹了好多那個年代中國人無法了解到的音樂,什麼叫funk,什麼是blues,reggae,jazz……可以說,作為馬達加斯加人的艾迪也是中國現代音樂一個啟蒙者之一。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另一位同樣和崔健一樣成長在北京歌舞團的巨頭,他也是當時ADO樂隊的管樂手,中國爵士樂之父——劉元。
我們習慣性稱崔健為中國搖滾教父,而相對應地,劉元的稱呼,則為中國爵士之父。
在中國的爵士樂領域,劉元要是稱第二,絕對沒有人敢自稱第一。老話說,只要帶孔兒的樂器,笛子簫嗩吶薩克斯,劉元他一定能給你吹出調來。當然,一向謙虛的劉元大師對於爵士之父這個稱呼不是很喜歡,每次提到這個稱呼他都會笑著說:「這個稱呼太大了,受不起。」但毋庸置疑的是,沒有劉元,中國爵士樂壇也許未必會發展到今天的狀態。
劉元在崔健《新長徵》專輯中所演奏的薩克斯,被人稱作鐵肺;《紅旗下的蛋》專輯中的嗩吶薩克斯,可以用專輯中第一首歌名來形容:飛了!比如紅旗下的蛋這個首歌裡,公雞打鳴、陝北秧歌、報時鐘、國際歌變奏等等,只能用玩的飛起來形容;劉元的個人專輯《夢桃花》,其中有一曲《叢林大都會》,用嗩吶吹出的爵士,像是人在說話的土洋結合簡直神了。
除此之外,他還和竇唯還組過一個叫「不一定」的樂隊。
劉元和崔健一樣,成長在部隊的文工團大院裡,他的父親是嗩吶出身,所以嗩吶是劉元本來應該傳承的老本行。然而據說在比利時迪南小城出現的一次意外改變了他:由於嗩吶被偷,劉元只能在迪南逛一逛,然而迪南正是薩克斯的發源地,這一逛,劉元就領教了薩克斯的魅力。
改革開放初期,爵士樂可沒有那麼多的接收途徑,甚至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爵士,就算有,也只是停留在二三十年代燈紅酒綠臆想中的夜上海。所以,在當時也就只有從外國友人的演出中,才能聽到正宗的爵士樂。很幸運,一位叫皮爾卡丹的外國人開了一家叫「馬克西姆」的餐廳,就是在這裡,很多中國年輕人邂逅了爵士樂。
張永光,也就是鼓三兒,當時經常和劉元一起蹲在「馬克西姆」餐廳。當時「馬克西姆」餐廳的消費很高,150外匯券的門票。不過就算消費不起,只要自己準備個杯子接口自來水也待在「馬克西姆」餐廳裡。劉元後來還提起:那時候的玩音樂真不是玩票。
劉元說:「兩三個小時都不叫練琴,只是活動一下手指而已,練琴的概念應該是八個小時的概念,我們現在不見得有這個時間,但我們確實經歷過來的。有些東西必須通過時間積累,一天一天這樣才有感覺。你要和這個琴發生關係,要跟它對話,你要通過它傳達東西,你們是一樣的,這個就是需要時間,談戀愛還需要時間呢。」而且如果學成一樣樂器,也不是兩三年之間的,至少十幾年二十年,所以劉元經常勸年輕人沉得住氣。
在劉元看來,「堅守」並不是多麼高級的品質,而是一種基本的素養。那個年代學習爵士,器材、樂器、信息、環境……這些都像荒蕪的土地,要從各種渠道搜集資料,有些搜不到的東西甚至還要靠臆想和自己的探索。他就是靠聽著磁帶去模仿,在這樣的環境堅持下來的。
即使功成名就之後,劉元也會常常堅守在cd café親自演出。後來新開的東岸咖啡,同樣也可以說是中國爵士裡最棒的咖啡bar,沒有之一。
爵士樂吸引著劉元的原因,他總結為四個詞:隨心所欲、準確、自由、理性。
「它很吸引你,但是完全不明白,怎麼能有音樂會這麼隨心所欲,又那麼準確,自由而理性,我想那正是爵士最吸引我的地方」。講起爵士樂,劉元喜歡從根源上講起,因為現代音樂的根源在非洲,爵士樂最原始的根也是來源於非洲,他希望我們從根本去學習了解。
當然,這也是基於爵士樂jam的平等精神。劉元一直以來都在強調,藝術沒有高低層次,音樂的教育沒有貴賤之分,無論什麼經濟條件的家庭接受音樂教育的資格應該是平等的。或許富人家孩子學習音樂的條件是好一些,但窮人家的孩子對音樂素養的學習和培養權利和富人的孩子沒有差別。人都應該有這個要求,提高文化素養、欣賞的氛圍,這也是人的生活要求。
說到音樂教育,劉元對於中國的音樂教育還是充滿思考和憂慮,尤其是爵士樂。
「為什麼古典音樂在歐洲、德國發展的很好?爵士在美國,當然根源在非洲,因為歐洲他們的學校跟社會沒有太大的界限。他們的思維是只認為什麼是好的,而不是在亞洲更多的關注是這個東西如何賺更多的錢。他們的教育系統非常完善,對音樂的審美是普羅大眾的,教育的土壤讓社會跟學校是統一的,德國學校的音樂劇場社會上的人沒有隔離。中國的教育系統遠不如歐美的,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土壤中生長,就是教育系統的完善。跟商業沒多大關係,這也是我們國家需要時間去等。」在劉元看來,中國明顯沒有大量的感性認知環境,所以接受起來沒那麼容易是必然的。
爵士作為舶來品,劉元最喜歡的是傳統Standard,因為我們不能掐頭去尾地學習一件舶來品,而是要從頭學習後才能理解並加上我們的特色。
崔健把搖滾樂比作了新長徵路,爵士樂何嘗又不是呢?
搖滾是三個和弦三千人聽,爵士是三千和弦三人聽。搖滾在人聲表現情緒方面會比較重視,而爵士則更注重器樂,就是表達音樂本身的東西更多,雖然二者沒有高低好壞,但劉元對於爵士樂的表達形式更加喜歡。
在中國這塊土地,劉元認為爵士樂的發展可能還要幾十年,它不能像搖滾一樣直接唱出想表達的就可以,而是必須要通過精細的器樂編排,通過音樂的語言和內容來嚴格表達。爵士樂發展對於國內音樂人在文化生活上的意義還比較模糊,在中國的流行性也還太低。
所以中國的爵士發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不過提到是否要把爵士樂流行化,劉元表示:我們願意讓它普及,但它很難讓大家都接受。而且如果為了迎合大家做的流行爵士,那就脫離了藝術,直接變成了流行的兒歌。
當然劉元並沒有對流行音樂或者「兒歌「評論什麼,但在劉元看來,流行音樂和藝術是不沾邊的,藝術是要形而上的,而不是商業包裝的東西,我們現在音樂都是形而下的趨勢,但這不是藝術。如果音樂掉進了錢眼裡,那樣沉不住氣就做不出好音樂。
在爆炸性多產的今天,劉元老師還保留一份堅守和單純,也許這才是做藝術真正的態度。
參考文獻
[1]知乎 新周刊——《音樂|其實中國也有爵士》https://zhuanlan.zhihu.com/p/63043857
[2]知乎 西瓜音樂實驗室——《與中國爵士教父的一次暢談雜談,無規律的談,即興的談,有缺陷的談!》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21376
[3]搜狐 搜狐娛樂《「中國爵士教父「劉元談崔健:他比較直接》https://yule.sohu.com/20060817/n2448570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