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0願 隨意見諸佛國願

2020-12-23 釋法度

大安法師講述:隨意見諸佛國(第四十願)

請看願文: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國中菩薩隨其心意,欲見十方無量莊嚴清淨佛剎,悉能隨心實時如願,於珍寶樹中,皆悉照見他方剎土,猶如手持明鏡,睹見自己的面像一樣清晰。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

前述「淨國照見十方」(第三十一願)表述極樂淨土一切處悉能照見他方佛國,表達依報器界的清淨。此願是從正報聖眾的角度,於寶樹中隨意欲見他方諸佛淨國殊勝莊嚴,即可應時如願而見。

這一願含攝二重法義。一者阿彌陀佛加持國中菩薩,以圓明五眼於寶樹中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此莊嚴清淨佛土,乃實報莊嚴土。各各佛土的佛亦是萬德莊嚴的報身佛。阿彌陀佛欲令國中菩薩不動本處,參訪十方無量報佛報土,俾使國中菩薩了達諸佛淨土之行,來快速圓滿自己的嚴土度生的菩薩大行。用明鏡比喻大圓鏡智,海印三昧,圓照十方無量淨國。極樂菩薩聖眾正是透過阿彌陀佛所證大圓鏡智的賜予,方能應時如願睹見的。

二者表明寶樹具有廣狹兼容之一真法界全息特質。極樂世界七寶諸樹周滿國土,或一寶為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合成為樹,乃至無數珍寶合成為樹。有種種排列組合,諸種珍寶互為根、莖、枝、條、葉、華、果。《觀經》中有寶樹觀云:一一七寶樹上,有七重妙真珠網來莊飾,一一網間又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宮殿裡面還有諸天童子,諸天童子佩戴的瓔珞又放出熾盛的光明。寶樹的葉子也是七寶的,其葉脈如同天然的繪畫,眾葉間自然生出奇妙的樹華,樹華呈動態,如旋火輪般宛轉在七寶樹葉間。從這動態的華內湧生的七寶果,其果如忉利天王的寶瓶,盛滿了光明。此大光明又瀰漫輻射,變化成寶幢、幡以及寶蓋。在此寶蓋中,映現十方無量嚴淨佛土。如是寶樹遍滿極樂世界。是故,菩薩聖眾隨處欲見他方淨土,都能應時於寶樹之寶蓋中睹見。

由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的極樂世界,乃事事無礙法界,具足廣狹自在無礙的特點。一棵寶樹為狹,十方無量淨土為廣。十方無量淨土能映現在一棵寶樹之寶蓋,此為廣狹兼容。如同鏡子(一尺之狹),能現出千裡之影(廣),而他方無量淨國沒有縮小,寶樹之寶蓋也沒有放大,卻能自在兼容。誠如《華嚴經》所示:「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此廣狹兼容之神妙,證明阿彌陀佛的淨土與華藏世界一樣,乃稱性之事事無礙法界,具足華嚴六相十玄門。

阿彌陀佛慈悲加持國中菩薩隨意於寶樹間睹見淨土與諸佛度化眾生之佛事,意在令其見賢思齊,廣學一切法門,拓展自己的知見,快速成就總持陀羅尼,速疾成就佛果。成佛後於十方剎土,攝受一切輪迴的眾生,往生極樂淨土,快速成佛。如是輾轉度化,燈燈續焰,最終令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悉皆聚會於蓮池勝會,共覲阿彌陀法王,法界太和,普天同慶。「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肇願時的瑞應),於斯方告圓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相關焦點

  • 四十八大願第001講
    我想很多佛友都讀誦過《佛說無量壽經》和四十八大願,也應該是聽聞過多次這部法寶,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背誦四十八大願。但是,我們要捫心自問,到底對四十八大願有多少的了解?具有多少的信心?有沒有跟這些大願真正的籤約?有沒有跟這些大願真實的接軌?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跟主尊阿彌陀佛真正的感通相應,或是感應道交?這些都是極其關鍵的重大問題。
  • 彌陀超發四十八大願,願願都為救度你!
    誠如善導大師所言:阿彌陀佛建立了怎樣的誓願呢?阿彌陀佛總共發了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大體上可歸納為三類,亦名為「本願三攝」:一、攝法身願,二、攝淨土願,三、攝眾生願。(一)攝法身願:我想成為光壽無量、諸佛稱揚的佛(第十二、十三、十七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漫畫版
    四十八願1、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為「無三惡趣願」。佛法將眾生法界分作十類,或為十個層次,總名為十法界。1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人天長壽願」。彼國佛的壽命無量,往生彼國的眾生,也都能夠壽命無量;除非有的菩薩,已發本願,願意倒駕慈航,還入生死界中,度脫苦海眾生,那就隨其本願,壽命可長可短,自由決定。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在四十八願當中,所說內容非常廣泛,大體來講有三方面,第一是「攝國土願」,說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第二是「攝法身願」,說到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量壽以及度眾生的能力;第三是「攝眾生願」,攝取我們眾生到西方淨土去往生。善導大師是以第十八願來看整個四十八願,將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恭迎彌陀佛的聖誕日!為新的一年消災祈福!轉發無量功德……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四十八願之深廣弘誓,接引眾生往生極樂國土,就此得以永脫輪迴之苦。深恩似海的父母僅是我們此生的一種依靠,而阿彌陀佛卻是我們生生世世永恆無欺唯一的怙主!若此生信佛、念佛,求生淨土,將來早日成就佛果利益有情,方為真報佛恩。
  •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有何因緣背景?修持淨土極重要的知識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發起因緣,涉及到經典裡一段重要的文字,就是《無量壽經》列舉的五十三佛,五十三佛最後一位是世自在王佛。法藏比丘在因地以國王之身發心出家,可見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以國王身出家的。像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裡就說得很詳細,在《觀無量壽經》裡就簡略了,因為已經講過。在《阿彌陀經》裡一句話就概括完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聞說阿彌陀佛」一句話把淨土三經也概括完了。佛講法什麼時候該概說,什麼時候該詳講,都會分場合、因緣來講。如果從來沒有講過的內容,就一定會詳細說明。
  • 四十八願,每一條願都指向第十八願!它們的願力遍滿宇宙空間
    淨宗法師講解《法然上人法語》第11課四十八願一一皆有念佛往生義,故善導和尚釋為「一一願言」也。如「無三惡道願」,恐懼三惡重苦之眾生聞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為正因也;自餘諸願準之。故四十七願為欣慕願,第十八願為生因願也。前面一條法語是說諸經和四十八願的關係。
  • 照本宣科 | 逐句解釋第十八願(一)
    ,隨我把第十八願願文恭誦一遍: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第一句如果光是讀誦的話,四個字一滑就過去了,乃至整個第十八願三十六個字,慢慢地讀也不過是十幾秒。可是大家要知道,四十八願是法藏菩薩五劫思惟的結晶。以法藏菩薩這樣的深廣智慧和慈悲,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所結成的四十八願,它的尊貴,它的悲智深廣,凡夫無法測量。「設我得佛」,可以講是驚天動地的聲音,是法藏菩薩偉大菩提願心的bènɡ迸發、流露。
  • 阿彌陀佛第十九大願 勤修我皆接引願
    大安法師講述:勤修我皆接引(第十九願)請看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況臨命終時,業障一時現,若無佛慈佑,又隨業流轉。是故,悲心發此願:十方眾生若回向功德求生我國,我與聖眾,現其人前,慈悲接引往生我國。可見阿彌陀佛護佑淨業行人之心,周全而細微。此願主要針對修習大乘通途佛法的行人,菩提心即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就大乘佛法而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華嚴經》)蓮宗對菩提心的詮釋與通途佛法的解釋,大同小異。
  • 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
    曾講過普賢行願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品,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願,就是整個旃檀。隨拈一行一願,就是片片皆香。阿彌陀佛是總相,普賢菩薩十大願是別相。念普賢行願品,即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何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呢?在十大願中,一者、禮敬諸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豈有不禮敬的嗎?二者、稱讚如來。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這些祖師解釋念佛往生淨土的原理,他們的腳跟是時時刻刻站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中第十八願的立場上的。念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乘佛願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原理。無量壽經裡面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 普賢十大願略釋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九者恆順眾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1)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禮拜。
  • 如何理解:滿足一願即滿一切願
    大安法師文摘:是故一切眾生都應當聽聞四十八大願,就像釋尊所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生起大火,也應不惜身命穿過大火去聽聞這四十八大願。何以故?因為聽聞到四十八願,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未能聽聞到四十八大願,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將有所缺憾不完美,無論世間的事業做得多麼輝煌,生命的真正價值亦無由實現。「朝聞道,夕死可矣!」斯語不虛。……這個發願時機能夠惠以眾生之大利,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一者與會大眾能夠由於法藏菩薩的發願而生起願往生之心。
  • 願消三障諸煩惱,懺悔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就兩個字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佛教講每一個眾生無始劫以來造作無量無邊惡業,能夠投生到人間也是業力感召而來,所以眾生當懺悔惡業。許多學佛同修也都在佛菩薩像前磕頭懺悔,如果不明事理,會適得其反,業障越懺越多。怎麼才叫真正的懺悔呢?
  • 明暘法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什麼
    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1、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 為道作善,便持經戒是跟信願連接的,你能改過向善,你能便持經戒,才代表有信願
    四十八願幹什麼的?就是讓你悅的,悅不悅?雖然我以前沒幹什麼好事,但是阿彌陀佛取保候審,原諒了我,可以往生了。沒有三惡道,沒有後顧之憂了,是不是?你這要不學經教你能行嗎?你就不知道!我念佛號能不能往生?念不好,不往生就三惡道啊!你心裡恐懼呀!害怕啊!當你知道這一願的時候,恐不恐懼了?
  • 《阿彌陀佛48願》究竟有多重要,你知道嗎
    四十八願一定要列作早課。早年我在美國加州,美國淨宗學會成立,楊一華擔任會長(現在這個會還在,還是他做會長),我們寫了一篇文章,淨宗學會的緣起。第二個科目三皈五戒,第三個科目六和敬,第四個科目菩薩的六波羅蜜,第五個科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夠了,其他都不要了。能夠把這個做到,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往生。這五個科目很好記,不會忘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一對,如果與這五科違背的決定不能做,與這五科相應的就應該去做,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 簡單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十大願」都是哪些
    《紅塵說禪》系列第45篇這一篇咱們來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部佛經,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還望師兄們多多指點。我們主要談兩個方面,第一,簡單的介紹普賢菩薩和這部經;第二,簡介這十大願分別是什麼,好了,閒話不多說,咱們開始。
  • 31|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以《觀經》來講,到最後定善、散善都已經擱在一邊,只有凸顯念佛,念佛才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是本願稱名。善導大師就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在四十八願當中是最為弘廣的,所以第十八願的念佛就是弘願。
  • 大願地藏王菩薩-哀悼
    阿彌陀佛五逆十惡,一口氣沒斷,發這個願也能往生。這不就是說明,上從等覺菩薩,下到阿鼻地獄,阿彌陀佛普度,就用這兩個字,信願。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你決定得生;念佛,念佛是另外一樁事情,品位高下那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沒有功夫的人能不能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