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孵機的基本知識與原理
一般來說市售電孵機其實可選擇的品牌並不是太多但是稱作為電孵機的機器卻是玲琅滿目廣泛來說只要電子控制溫度不跑溫加熱可超過於攝氏36度以上都可統稱為電孵機,只是你所需要考慮的是今天你所要孵化的物種到底是什麼呢?
電孵機其實不只是用來於鳥禽類,爬蟲類兩棲類(特定物種)都會使用的到,最大的差別在於加熱方式傳感器感測方式以及誤差值的係數,另外較為精密一點的機器就會有溼度顯示以及控制(包含溼度微調)。
二、調整您的電孵機
選擇一臺適合你的環境以及方便電孵者操作的機器。在你要選擇電孵的時候第一個要項就是你的機器要放在那裡,基本上一般基本的電孵機大多數本身都據有自動控制溫度不管是模擬或者數字都會有溫測器來感應只是傳遞的時間反應速度這些就是你所必需考慮的,為了降低機器對於溫度反應的問題所以我會建議你以下幾點,放置於室內房間遠離粉塵多空氣流動率過高的場所。將窗戶覆蓋窗簾,避免陽光直射室內,尤其是機器那會嚴重影響溫度以及溼度。電孵室裡最主要的就是溫度以及溼度的控制儘量以人工方式將空間內的溫溼度給降低。
I.選擇一臺適合你的機器
市面上的機種很多但是可選擇性就是那幾臺。離不開臺制的英制的德制的韓製的,每臺有其優缺點,主要在於操作者的習慣方式以及您的KnowHow!。
II購入機器後的測試及準備
請切記當你買下一臺電孵機時千萬不可冒然將種蛋置入開始電孵,幸運的話,順利破殼,但是意外往往會發生。所以當你將機器安置好後,請你,至少要進行溫溼測超過一星期以上,紀錄溫溼度的變化,相信你的機器,但也請相信機器也會有罷工以及誤差的時候。
不僅只是溫溼測,另外,開啟你的轉蛋器或者蛋盤,確定你的轉蛋器有確實的運作,這個牽涉到的包含日後種蛋的破殼胎位是否到位,種蛋是否會進入最後的破殼期,此一功能是最主要的關鍵點。
在測試的這14天內一定要將紀錄確實紀錄然後算出溫溼度的誤差值對於日後種蛋的失水率計算會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對於那些內部空間為方型空間的機器也要請你確實的量測出八個端角的溫差值,以改變你風扇的角度以及設定。
另外,請別忘記測試前,先消毒你的孵蛋箱,測試後,孵化前,也必須再消毒一次。
III孵蛋的測試及準備
請切記當你買下一臺電孵機時千萬不可冒然將種蛋置入開始電孵,幸運的話,順利破殼,但是意外往往會發生。所以當你將機器安置好後,請你,至少要進行溫溼測超過一星期以上,紀錄溫溼度的變化,相信你的機器,但也請相信機器也會有罷工以及誤差的時候。
不僅只是溫溼測,另外,開啟你的轉蛋器或者蛋盤,確定你的轉蛋器有確實的運作,這個牽涉到的包含日後種蛋的破殼胎位是否到位,種蛋是否會進入最後的破殼期,此一功能是最主要的關鍵點。
另外,請別忘記測試前,先消毒你的孵蛋箱,測試後,孵化前,也必須再消毒一次。
三、入箱前的前置作業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電孵者都會建議將種蛋消毒過後再置入電孵,但是,個人經驗來說,將電孵箱消毒過後,孵化率會比直接消毒種蛋高出一成以上。
另外,對於有沾染到排洩物的種蛋,請以衛生紙或棉布沾溫水輕拭,將沾黏物清除,否則,很容易造成失水率過低,種蛋感染,或者在轉蛋器中造成壓迫導致破損。
此外,若是於生產後取出直接電孵的種蛋,所需要的條件會比較多。
一般來說若是由親鳥孵化過14天後取出的種蛋,破殼率會比直接電孵的種蛋高出一成左右!
四、大中小型鳥種所需孵蛋環境與翻蛋方法
一般來說,鳥種分為三種:
1.大型鳥:如金鋼,大型巴丹…等
2.中型鳥:如帽科,折衷,灰鸚,中型金鋼….等
3.中小型及小型鳥:草科,吸蜜科,和尚,太陽科,P屬,非洲科…等
三種體型的鸚鵡所產出來的種蛋大小也有相當的落差,基本孵化安全溫度為36.8~37.3度溼度為42~55%RH,一般來說除大型鸚鵡如金鋼的孵化溫度較偏高之外(37.1~37.2),其餘的物種將溫度設定於36.8~37.0之間都是適合溫度,溼度的變化性就較為重要以臺灣的氣候來說
大型鳥:要求溼度較低在42~45%RH之間
中型鳥:要求溼度較居中在45~50%RH之間
小型鳥:溼度的要求較為簡單50~55%RH之間
溼度的增加問題不大但是要將溼度降低除了本身機子的穩定性之外,所提供的孵蛋空間也非常的重要,室溫高溼度不易降舉例來說若是室溫於30度左右孵蛋器的最低溼度約為55%RH對於大部分鳥種來說都是不適合的狀態。
轉蛋:一般鳥種轉蛋可分為三期前期中期以及後期
有兩種作法提供參考
第一種:
前期:1~6天內的種蛋8小時一轉轉蛋角度為90度
中期:7~22天(氣室偏移)的種蛋4小時一轉轉蛋角度60度
後期:停止轉蛋
第二種:
前期:1~5天內的種蛋停止轉蛋一直到第一圈血環出現後開始進入中期
中期:6~22天的種蛋3小時一轉轉蛋角度45度
後期:停止轉蛋
例子I:2008年10月種蛋:琉璃金鋼種蛋X3紅金鋼X2
孵化室溫度:28衡溫溼度43%(以兩臺除溼機互換24小時降溼)
電孵機溫度設定:37.1度溼度設定43%
轉蛋分為:
前期1~6天8小時一轉轉蛋角度90度
中前期:6~16天6小時一轉轉蛋角度90度
中後期:16~24或25天(以氣室大幅偏移為主)4小時一轉轉蛋角度60度
後期:停止轉蛋啄殼點朝上
27天順利破殼
五、電孵中所遇到的問題處理方式
1.種蛋破損:
直接從巢裡取出的種蛋,很容易遇到親鳥緊張,因而踩裂種蛋的情況下,一般,在LED手電筒的燈光底下很容易判斷是否傷及蛋膜,若是蛋膜破裂(有蛋液滲透出來)我會建議你將這顆蛋給取消掉,否則37度左右的溫度加上你所提供的溼度絕對是細菌的溫床,要是感染了,很容易禍及無辜。
那對於有裂痕的種蛋,千萬別置之不理,那很容易會造成第二氣室的產生,產生第二氣室後,幼鳥的破殼率幾乎為零。
建議,可以使用白膠黏補,再上一層透明指甲油,但是請儘量避開你所預測的破殼點。
2.失水率過高:
種蛋的蛋殼可能過薄,如種母本身鈣量不足或者產道出現病變都可能造成。可以使用保鮮膜打洞後將蛋包覆遂進行人工轉蛋。
失水率:也就是種蛋孵化期間水份的散失率
大部分鸚鵡的種蛋,失水率都在百分之十三至二十一,一般而言,都以百分之15為分界點,所以紀錄下種蛋孵化前的重量在乘以百分之十五的失水率換算為孵化期間預計流失的重量比。在除以物種的預計孵化破殼天數,可以得到每天所應得的完美失重比,但是,這個方式會引發失水率的誤差,所以請每天紀錄後,以三天為單位,來量測失水率進而控制孵蛋箱的溼度,會將孵化率提到最高。
破殼線的預測是需要經驗的,一般來說,孵化的完美失水率在於百分之十五,但是,氣室卻會從原本的百分之六到十左右的比例,變成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比例,但是,重量卻並沒有減少的那麼誇張,因為,卵黃端的密度變不同了,簡單來說,蛋清已經變成幼鳥了。所以種蛋啄殼點以及破殼線的預測,以鈍端最末點往尖端處量取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長度這個長度就是預測的殼線。
預測破殼線的最大用意在於
1.目測失水率是否超過破殼線
2.破殼期氣室是否順利轉移
3.幼鳥是否有胎位不正需要人工輔助破殼的問題。
六、破殼期注意事項
當氣室開始大幅度的偏移時,孵化的過程就進入最後階段,偏移後的48~96小時內是屬於破殼期以物種的不同孵化的環境都會造成不同的啄殼現象。一般以個人作法會另外準備一臺破殼機,溫度為36.5度溼度為70%RH關閉轉蛋功能種蛋置入後,氣室大邊或者啄殼點朝上。
七、孵化後幼鳥的餵食時間,溫度與奶水控制
破殼後的幼鳥第一餐以個人來說會在幼鳥第一次綠便排洩後開始餵食,以市售奶粉(A19)來說消化能力較為弱的鳥種(凱克太陽科折衷…),會以加入酵素後的奶粉以一平匙奶粉配上五平匙的水來餵食,待嗉囊排空後計算時間確定為兩個小時內消化完畢的話以此比例餵食24小時,若超過2小時消化完畢請將比例改為1:6餵食(個體反應不同),消化能力較強的幼鳥(非洲科P屬和尚)則以同樣方式比例改為1:4餵食,日後每24小時增加一倍濃度一直到1:2.5或者1:2為,保溫的話破殼後3日內以35度保溫3日以後可降為32度,我的作法是將幼鳥從破殼後一直到羽成學吃都是放置於30度以上的保溫箱,雖耗時耗電但此一作法可以保障幼鳥的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