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除了警匪片、喜劇片,還有一些非常溫情樸實的電影,比如《歲月神偷》、《桃姐》,還有今天要介紹的《幸運是我 》。他們沒有過多的商業元素,沒有刻意煽情,角色也非常的平實,通過市井人們的普通生活來展現香港的另一面。這些寫實的電影,真摯自然地滲出一股人文關懷的暖流,讓人莫名的感動……
文 / ArwenSu
記得高中時,老師在課上放過一部片子,叫《我們倆》,講的是一個常年獨居的北京老太太,與來租住的外地求學小姑娘,在同一屋簷下發生的點點滴滴。兩個人從起初的互相看不慣,經歷磕磕碰碰,繼而相互依靠,到最後永久別離,他們真摯的感情打動了那時的我。而這部《幸運是我》,同樣是講獨居老人與租客青年間的生活故事,卻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觸。
(圖片來源網絡)
與《我們倆》冷峻、冷眼記錄生活的鏡頭不同,《幸運是我》的畫面充斥著暖意,即使是描述感情衝突,記錄生離死別,也有一種溫情的人文關懷在裡面;更像是《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筆墨著重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利用細膩的內心描寫,引起觀眾的共鳴。然而《幸運是我》並不是一味的煽情,而是利用一種柔和的基調,將劇中人物相處與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將主人公情感與性格的轉變順其自然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所有角色變得鮮活起來,像親友和鄰居一樣真實。
(圖片來源網絡)
母親去世後,阿旭想來香港投靠多年未見的父親。無奈父親已經成立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家人,不想再與他產生過多聯繫。尋父未果的阿旭不想在小餐館幹下去,辭工後他失去了經濟來源,付不起房租,又與女友分手。他在街上閒逛時,碰到了獨居老人芬姨,機緣巧合下他幫了芬姨,兩個人的故事就此展開。因為拖欠房租,阿旭被人追打,露宿街頭,也因此遇到了關愛中心的阿甘。阿甘介紹他來關愛中心做後廚,急需地方落腳註冊工作的阿旭想到了芬姨。他略施計謀住進了芬姨的家,成了芬姨的租客,兩個性格和經歷都截然不同的人,一次次的矛盾中互相磨合,從劍拔弩張到彼此相依。經歷了一系列波折的阿旭,從年輕氣盛的刺頭,成長為有擔當、有責任感、懂得付出與體諒的男子漢,也同父親達成了和解。
(圖片來源網絡)
片中的每個人物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性格的轉變也極為自然。主角阿旭開始時經常暴怒大喊,在與芬姨的接觸中,慢慢學會體諒他人。在目睹塑花姐遭遇意外和芬姨怕孤獨終老失聲痛哭後,逐漸動容,變得細心和善,真心誠意地去對待每一個人。而芬姨也從開始自我封閉、戒備他人,慢慢打開心扉,恢復了往日的笑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愛中心的志願者們,他們並不是其他電影塑造的那種高高在上的聖母形象,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煩惱和快樂。比如關愛中心的主廚阿甘,痞味十足的外形下,卻有一顆熱忱的心,貌似玩世不恭的處事態度,卻一直真心付出,幫助每一個人。
(圖片來源網絡)
老實說,一開始知道片子是講述阿茲海默症的題材,我有一點不敢看,也不敢讓父母看。因為年初外婆被診斷出罹患早期阿茲海默症,我怕看到電影會觸景生情,不自覺地代入其中。然而看過之後,我深深地鬆了一口氣。整部電影圍繞阿茲海默症這樣沉重的話題展開,但卻運用人物之間的溫情和幽默推進劇情,動容處,讓人不禁淚眼婆娑;而下一幕的溫情與幽默,又讓人破涕為笑。觸動人心的同時,也讓人憑添不少希望。
(圖片來源網絡)
《幸運是我》是羅耀輝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然而他處理鏡頭和情節的手法卻非常嫻熟,劇情上的呼應與伏筆也十分巧妙。紅姐的演技自然沒話說,將獨居老人那種孤獨與恐慌演繹得活靈活現,不愧是影后。而年輕演員陳家樂演技也是了得,將男主從年輕氣盛到沉穩自若的情緒變化,把握得相當精準。而阿甘的扮演者張繼聰,也用俏皮的演技為片子增色不少。
(圖片來源網絡)
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Happiness」,幸福。整部片子就是一個尋找幸福、打開心結的過程,在片子的結尾,每個人都收穫了自己幸福,或是親情,或是愛情,或是友情。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每一個人,因為每一次遇見,都是三生有幸。
文字 | ArwenSu
文章轉載於<時光網>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歌曲 | 林欣彤 <幸運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