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得了癌症,她委婉提示:「你我素未謀面,也不知您長什麼樣。」我聞癌色變,應酬道:「改天來拜訪您。」
矛盾中想到:自己上下班時在地鐵、公交車上與其他乘客擠作一塊;與互不了解的人組團出遊,按中餐飲食習慣,大家圍桌共享每盆菜、一鍋湯,倒是習以為常,毫不介意,可問題是,舉例容易,說服自己去見一個非親非故的癌症患者,還需勇氣。最終決定:既然答應別人,那就得去!
我馬上把見面的信息告訴文友。苦等三天,沒有回覆;再等三天,依然如故;直到第九天,仍杳無音訊。我心裡有種不祥預兆,看來沒可能圓了她的最後一個心願。
忽然,文友的信息從天而降,我得到一個補過的機會。她說:「我在搶救室醒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又逃過一劫。很高興在病榻上看到能與你見面的消息,歡迎你來我家做客。」
在遠離市中心的一個豪華別墅區門前,有一位桃花般嬌美的女子站在冷風中,她竟是化了妝的文友。她認出了我,滿面春光地走來。這時,一輛黑色轎車從她背後疾駛過來,我沒時間考慮對腫瘤患者的顧忌,趕緊上前把她拽過來,不料自擺烏龍與她撞了一個滿懷,意外與病人「親密」接觸。
文友家裡富麗堂皇。她收養兩隻小貓咪,一隻雙目失明、一隻雙耳失聰,引起我的關注。會晤沒有按我設想的「少談病情,多談愉快的事」進行,她親切自然地談起,四年前患上癌症,接受一次次化療,每次搶救都要經歷一場生不如死的痛苦。
話語間,文友端來一杯熱茶,一會兒,又把削好的水果遞過來。我不再是她剛遇險時衝動救人,接觸患者,而是冷靜地選擇接受。這是文友給我一次挑戰自己的機會,由此想到在安全前提下,還有同樣境遇的人,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與關心。
文友康復可能性很小,正在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時光。她每天起床要提醒自己:假如明天不再來,也要把平常日子過好,讓周圍人見到我的微笑。
與其握別,我心懷敬意地問她:「你是怎麼做到如此堅強樂觀的?」筆友笑答:「人生好比是一次旅途,到了各自的終點都要下車。只不過有人早下車,有人晚下車,我還沒有到站,何不瀟灑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