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摘要:選戰進入倒計時,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撰文,就後川普時代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提出「強兵富國」的「4D」頂層設計,即 (defense)、外交(diplomacy)、發展 (development)和國內振興(domestic renewal)。希文的重點是裁減美軍龐大、昂貴的武器系統,走精兵之路,扭轉外交軍事化的傾向,並將軍事戰略置於外交、聯盟體系、以及科技、產業更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的整體框架之中。為此,希拉蕊一反其一貫的鷹派立場,重提69年前艾森豪總統對軍工集團的警告。不管希拉蕊的國家安全「新思維」能否施行,希文至少奠定了她在拜登國安團隊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不能排除這位有望成為美國首任女防長的政壇老將在2024年(78歲)再度向問鼎白宮發起衝擊的可能。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於濱】
美國選戰進入衝刺階段,拜登雖然民調領先,但鹿死誰手,仍在未定之天。儘管如此,已經有人為後川普時期的美國如何「領導」世界的問題操心了。10月9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網站提前發表了希拉蕊·柯林頓在該刊11/12月號上登載的長文:《反思國家安全:華盛頓對實力問題之考量》(「A National Security Reckoning: How Washington Should Think About Power」)。
這位前國務卿和第一位女總統候選人認為,儘管美國為疫情、種族騷亂和經濟下滑所牽累,美國的國家安全更面臨一系列外部威脅,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多方面挑戰」(multidimensional challenges),而美國對此「毫無準備,非常危險」 (dangerously unprepared」)。箇中原因不僅有川普政府的過失,如重軍事輕外交,重生化威脅、輕流行病防治,忽視非傳統安全,對中俄的網絡行為網開一面,等等;然而美國歷屆政府的政策也造成了重要的和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鏈外移, 而盤根錯節的軍工集團,使軍方難以割捨昂貴、過時的武器系統,不情願關閉閒置軍事設施/基地,浪費了大量資源。
強軍與富國之路
為扭轉頹勢,希拉蕊提出了軍事現代化與國內復興(renewal)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戰略。這包括大規模裁減過時的武器系統(legacy weapons systems),代之以更為先進、高效的作戰平臺,以應對擁有拒止能力(anti-access/area-denial weapons)、技術先進的對手(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dversaries)。為此,美軍各軍種必須「破舊立新」,以適應未來「不對稱的衝突」(asymmetric conflict):
-海軍應注重發展新一代具有遠程打擊能力的潛艇,而美國龐大的、易受攻擊的航母編隊必須避開中國的反艦飛彈。 -空軍應減少採購昂貴的短程F-35戰機,代之以新一代的B-21突襲者(Raider)遠程隱身轟炸機。 -籤於未來戰爭主要以海空天形式進行,陸軍應減少現役兵力和重型坦克,以節省數百億美元的開支,同時加強通訊和偵測能力。 -戰略核力量應「少而精」 (newer and fewer), 大幅度減少(significantly reduce)現有的陸基戰略飛彈;不應在未來30年裡耗費一萬億美元更新美國的核武庫;為避免誤判和核對抗升級,美國不應部署潛射低當量核彈頭或帶有核彈頭的巡航飛彈,同時推進與俄羅斯和中國的軍控談判。
然而美軍的精兵之路不僅意味著美軍內部資源的大規模重新調配,軍工產業的關停並轉,對美國經濟和社會也是一個痛苦的轉型過程。美國政府因此必須有所作為,強兵必須富國,現代化的美軍應該也只能由強大的產業鏈和科技力量來支撐。為此,希文重提希拉蕊2009年擔任國務卿時推出的「巧實力」(smart power) 概念中的3D原則,即國防(defense)、外交(diplomacy)和發展 (development),再加上第四個D,即國內振興(domestic renewal),為美國的軍事轉型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
為達此目標,希拉蕊認為美國必須將更多的產業和資源納入國家安全管控之下,這不僅包括與武器製造相關的材料、技術和微電子等領域,也應包括醫藥、清潔能源、5G和人工智慧、基礎科學和醫學等。聯邦政府對這些研發領域的投資所得,將遠遠超出同等的軍費開支。為此,她支持拜登提出的7000千億美元的振興美國製造業的計劃。
希文中直接涉及中國的成分並不很多。儘管她反對彭佩奧以冷戰的意識形態應對中國的做法,認為此舉「於事無補」(unhelpful),但希文中的戰略 「新思維」,基本上是為中國量身定做,也反映了美國建制派對華政策的高度認同。
武勝文衰?
拋去中國因素,希拉蕊對軍改和振興的頂層設計,確有獨到之處和強烈的急迫感。二戰結束後美軍與文官政府的關係,一直是美國政治中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不僅各軍種、部門之間為爭奪預算相互掣肘,明爭暗鬥,軍方還與軍火商和政客勾結一氣,組成盤根錯節的軍工集團(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肆意誇大外部威脅,以至軍人出身的艾森豪總統在其1961年1月17日的告別演說中,警告軍工集團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無孔不入的影響力。1
艾森豪是第一位、可能也是最後一位公開與軍工集團叫板而得以全身而退的美國總統。其繼任甘迺迪在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中(Bay of Pigs, 1961)和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10月)中,先後與中情局和軍方交惡;飛彈危機後又提出與蘇聯共建和平世界,2還下令美軍於1963年底開始從越南撤軍,3顯然得罪了靠發戰爭財的軍工集團。人們至今仍在爭論誰是刺殺甘迺迪的兇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把矛頭指向軍工集團及其在政界的代理人副總統詹森,4這其中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5而就在甘迺迪下葬次日,新任總統詹森即恢復向越南增兵。6
1964年北部灣事件以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潭11年之久(1964-1975)。雖然尼克森時期有短暫的戰略收縮,裡根當政後又開始大規模重整軍備。此後兩極解體,美國獨霸,自由-幹涉主義(liberal interventionism)盛行;與此同時,美國的軍工集團已不僅僅局限於軍界和軍火集團,,而是繁衍成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軍界-軍工-石油-政界-好萊塢-學術-媒體龐大的聯合體(complex),深度嵌入美國政治、社會的日常運作。7
對於如此軍事化的外交和內政,就連保守派也看不下去了。小布希上臺伊始,就指派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整治」美軍,這包括精兵簡政,反腐肅貪,裁減過時和昂貴的武器研發項目,直接影響到各軍種的利益和無數武器承包商的利潤。2001年9/11事發前一天,年逾70、二次出任防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對五角大樓僱員「訓話」時表示:
今天的議題是一個對美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敵人。這個敵人是世界上中央計劃體制最後的堡壘之一。它以五年計劃的強制方式,從一國之首都發號施令,力圖使其指令跨越時空,達及五洲四海。這個敵人對自由思想和新穎思維的打壓不竭餘力。它幹擾美國的國防,使在美軍服役的男女公民處於危險之中。也許這個敵人聽起來像是蘇聯,但蘇聯已不復存在。而今天的這個敵人則相當狡猾和殘忍。也許你們認為我是在描述世界上所剩無幾的老朽的獨裁者,但他們亦來日不多,無法與這個敵人的實力和規模相提並論。這個敵人近在眼前,它就是五角大樓的官僚機構。8
拉氏訓話次日,9/11恐襲發生,一周以後,美國國會授權美軍在世界範圍內使用武力「反恐」,9軍費在今後十年內一路飆升,布希的整軍計劃一擱就快20年。
防長希拉蕊?
2020年選戰最後衝刺,「10月驚奇」 (October surprises) 接踵而來:川普公開拒絕服從競選結果,公開呼籲白人武裝分子「常備不懈」 (stand by);川普本人戲劇性的陽轉陰,三天入院出院;拒絕參加第二次辯論;解密希拉蕊數千份電子郵件,拜登兒子的「電腦門」「偶然」曝光……如此眾多不測風雲,以至10月9日《外交事務》網站發表的希拉蕊的5000餘字長文,美國主流媒體居然毫無感覺。
然而希文所透露的不僅僅是民主黨的富國強兵之路,還包含未來拜登內閣組成的重要信息,即希拉蕊·柯林頓極有可能出任拜登政府的國防部長。原因至少有三:首先,希文聚焦美國的國安政策,即傳統的軍事和外交領域,而非眼下選戰中像防疫、種族、醫療、就業等熱門議題。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拜登主內,希拉蕊主外的分工問題,而是拜登競選團隊與美國龐大的國安體系溝通和聯手的重要紐帶。
數月來美國疫情施虐,族裔動亂,經濟崩塌, 「美國第一」成為美國倒數第一,川普還要美軍參與「平亂」;國際上退群毀約,「孤立」而不「光榮」(此處對比英國19世紀的所謂「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即「splendid isolation」),美國冷戰後苦心經營的國際體系已經支離破碎,建制派早已忍無可忍,9月24日500餘名前國安高官籤署公開信支持拜登。10希文顯然不可能是希拉蕊本人的一廂情願,而是反川普勢力在國安問題上的共識和宣言。
第二,希文的整軍方案可謂大刀闊斧,不僅涉及各軍種的武器系統的研發、採購和部署等技術性問題,而是在更高的戰略層次,針對崛起大國的能力和特點,對美國的國安政策和國內復興進行統籌調配,美軍的硬實力必須作為「巧實力」的一部分,即與外交與發展將結合,而不是取代外交。比之拉姆斯菲爾德20年前的整軍方案,希拉蕊的綜合性建議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相比之下,拉姆斯菲爾德僅僅是在美軍內部施展拳腳,小打小鬧。
改革總是要得罪人的,尤其是龐大的軍工集團。在21世紀的頭十年,美國由於反恐軍費開支佔聯邦總支出的比例大幅增長,到歐巴馬時期開始下行,川普時期又再度走高。然而疫情期間經濟嚴重下滑,國債飆升,財政前景堪憂(見圖1),美軍龐大的開支已無法持續,美軍也必須有所取捨。作為局部的利益集團,美軍也必須服從全局的統籌安排。9/11以後美軍在世界範圍內的徵戰,耗費巨大,無論是美軍和美國社會,反恐「疲勞症」都日益明顯,而美國欲重回大國競爭,美軍的轉型勢在必行。
圖1:21世紀美國軍費支出及未來走向 (2000-2030, as a % of the GDP)
Sources: Statista,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17581/outlays-for-defense-and-forecast-in-the-us-as-a-percentage-of-the-gdp/
儘管如此,美國的軍改難度極大。川普執政以來,美國的政軍關係(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天平已大幅度地傾向軍方:一方面,川普為了取悅軍方,將大量現役和退役高官安插在國安系統,而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如2017年12 月的國家安全戰略和2018年的國家防務戰略,更多地反映了軍方狹窄的、技術性的零和觀點,並以此界定與中俄等大國的複雜關係。另一方面,川普在操作層面權力下放,允許軍方在戰區和戰術層面根據實際需要,靈活掌握使用武力的範圍和力度,白宮不必事無巨細、遙控指揮。11對此,希拉蕊在《外交事務》雜誌的長文中引用了艾森豪1961年著名的關於「軍工集團」的警告,似乎在修正她多年的鷹派立場,致力於糾正失衡的政軍關係。
第三,希拉蕊擔任防長的最大資本,是她在美國政治生態中特有的生存之道。從第一夫人、參議員、國務卿到首位女性總統競選人,希拉蕊所積累的政治資源遠遠超出她曾經效力的歐巴馬的團隊和民主黨範圍。多年來,希拉蕊一直是美國軍工集團的愛將,在擔任紐約州參議員時,已經是美國軍工集團資助最多的十位參議員之一。12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增兵、幹涉利比亞、敘利亞、朝核、南中國海、釣魚島等問題上,希拉蕊均持鷹派觀點,其強硬的對外政策甚至得到美國保守派巨頭、前眾議院議長金特裡奇(Gingrich)的首肯。十年前歐巴馬政府物色時任國防部長蓋茨的接班人時,金特裡奇就力挺當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蕊,認為她作為國防部長,會成為軍方利益最強悍的保衛者(a very aggressive defender)。13
當時的歐巴馬政府正在積極插手阿拉伯世界的顏色革命、利比亞的政權更迭和敘利亞動亂,對此即將離職的蓋茨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直言不諱:「如果未來任何國防部長敢向總統進言,要求再向亞洲、中東或非洲派遣一支龐大的地面部隊,那么正如麥克阿瑟當年所說,『這個人的腦子肯定有病。』」14蓋茨是否是在告誡可能接班的希拉蕊,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裡明白。
總之,無論希拉蕊最後能否入閣,或在內閣中擔任其他職務,其資歷、能力和變通力都無人可及。拜登本人從政近50年,而希拉蕊2001年才當選紐約州參議員。但後者左右通吃、黑白兼顧,在內政外交、軍界政界之間遊刃有餘,與軍工集團交往密切,在美國國家戰略轉型、內部撥亂反正的關鍵時刻,掌管佔美國政府支出一半 (見圖2)、統管遍布世界各地近千個軍事基地、已經被川普川普放縱慣了的國防部,希拉蕊也許是唯一可以獨當一面的人選。
圖2:2019年美國聯邦政府可支配支出中的軍費比重(深藍部分)
Sources: National Priorities Project, June 22, 2020, https://www.nationalpriorities.org/analysis/2020/militarized-budget-2020/
結束語:2020到2024
如果拜登獲勝,希拉蕊有望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防長。不管這位七十有四的老人如何整軍,美國的全球戰略都會更為強悍銳利。希拉蕊非常了解中國,作為防長的她,肯定是一位難纏的對手,尤其是在美國綜合國力下降、內部矛盾重重之際。
然而希拉蕊的政治視野,也許不會止於五角大樓。在操作層面,78歲入主白宮的拜登,肯定會將將國安事務分權下方,而有望出任國務卿的蘇珊·賴斯(Susan Rice)雖然年輕有為,但與曾經宦海、數次沉浮的希拉蕊相比,仍顯青澀。在拜登班底中,希拉蕊既是元老,也很容易成為事實上的二把手。而四年後(2024年)拜登放棄連任,78歲的希拉蕊再度衝擊總統寶座,也不是完全離譜的選項。
當然,這一切推測,取決於最後幾天內中規中矩的拜登與特不靠譜的現任總統的對決。
注釋:
1.Walter LaFeber,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 1945-2006, 10th ed. (McGraw-Hill, 2008), 202-4.
2.John F. Kennedy,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June 10, 1963, https://www.jfklibrary.org/archives/other-resources/john-f-kennedy-speeches/american-university-19630610.
3.James K. Galbraith,「JFK’s Vietnam Withdrawal Plan Is a Fact, Not Speculation,」 The Nation, November 22, 2013,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archive/jfks-vietnam-withdrawal-plan-fact-not-speculation/.
4.William Pepper, An Act of State: The Execution of Martin Luther King (New York: Verso, 2003), 127.
5.薩克斯是蘇聯解體後「休克療法」(Shock Theory)的創始人。2017年2月15日在《波士頓環球報》撰文批評川普的對華政策,其中提及甘迺迪被刺的「深層原因」,原文為: 「Probably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end the Cold War came with John F. Kennedy’s peace initiative in 1963 that led to the signing of the 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Some think that right-wingers took such offense to JFK’s peace initiative that Kennedy was assassinated as a result; there is real plausibility to that view」(甘迺迪1963年的和平動議也許是結束冷戰的最佳機遇,由此雙方籤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有人認為,右翼勢力視甘迺迪的和平動議為大逆不道,肯氏被刺在所難免。現在看來這確實言之有理)。Jeffrey Sachs, 「Donald Trump’s dangerous China illusions,」 Boston Globe, February 5, 2017, https://www.bostonglobe.com/opinion/2017/02/05/trump-dangerous-china-illusions/51H7yrI9vTE3PSmXDJDl3M/story.html.
6.Pepper, An Act of State, 126-7; Kevin Ruane, War 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 (UCL Press, 1998), 60.
7.Nick Turse, The Complex: How the Military Invades Our Everyday Lives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09).
8.Donald Rumsfeld, 「DOD Acquisition and Logistics Excellence Week Kickoff—Bureaucracy to Battlefield,」 September 10, 2001, https://www.hsdl.org/?view&did=2423.
9.US Congress Joint Resolution Pub. L. 107-40: 「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 September 18, 2001,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PLAW-107publ40/pdf/PLAW-107publ40.pdf.
10.Melissa Quinn, 「Nearly 500 ex-military, national security officials throw support behind Biden,」 CBS News, September 24, 2020, https://www.cbsnews.com/news/joe-biden-500-ex-military-national-security-officials-support-election/.
11.Jeremy Diamond, 「How Trump is empowering the military -- and raising some eyebrows,」 CNN, June 26, 2017, https://www.cnn.com/2017/06/24/politics/trump-pentagon-shift-war-power-military/index.html.
12.Turse, The Complex, p. 30.
13.見Alex Eichler, 「Gingrich: Hillary Clinton Would Be 『Terrific』 Defense Secretary,」 November 9, 2010, ABCNews, http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0/11/gingrich-hillary-clinton-would-be-terrific-defense-secretary/339653/.
14.原話為:「… any future defense secretary who advises the president to again send a big American land army into Asia or into the Middle East or Africa should have his head examined,」 as General MacArthur so delicately put it.」 Thom Shanker, 「Warning Against Wars Like Iraq and Afghanistan,」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5, 2011, https://www.nytimes.com/2011/02/26/world/26gat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