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去年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愛的成人式》,殘酷地將對背叛乃為愛情之本質的認識,作為「愛的成人式」。
看完電影大半時,我仍覺得它是一部愛情片,不料最後情節大反轉,原來是一部推理片。查資料才知它改編自日本推理小說家幹胡桃的同名作品。
因此在這裡就不繼續劇透了,否則你看起來就將失去趣味。
電影不錯,但更好的是它的電影配樂。
電影配樂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以專門為電影原創的音樂為主,且多為純音樂,像《教父》、《星球大戰》;二是以一組非原創的歌曲為主,比如眼下這部。
前者——電影原創音樂看似有很多曲子,其實多圍繞一到兩個主題旋律展開,然後再基於不同的情節而予以不同的編配,如勵志時用宏大的管樂,煽情時用纏綿的弦樂,緊張時加快拍子,悲情時放慢拍子……諸如此類。
對應於影片主題的主題旋律是關鍵,那麼,對於後者——用歌曲來撐起配樂的電影來說,這些歌曲本身則多屬於同一流派、風格或時代,這種系統性則是對前者「主題旋律」的實現。
這樣的例子很多。
如大名鼎鼎的《猜火車》電影原聲音樂就是用略顯另類的朋克、後朋克和新浪潮風格名曲對映襯電影那種諂媚式的青春叛逆/頹廢態度。
還有明星雲集的《天才瑞普利》則是用故事發生那個年代裡的Cool Jazz名曲來做主調,其中主角還不止一次唱起了Chet Baker的歌來營造電影核心處的糜亂氣氛。
近期則有兩部好萊塢大片都採用了懷舊戰略,用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的流行曲作為配樂根本。我指的是《銀河護衛隊》和《火星救援》。
如果說以上兩部大片從電影配樂的角度在全球範圍引發一股懷舊潮流的話,《愛的成人式》可歸為日本電影對這一潮流的回應。
但至少在我聽來,《愛的成人式》裡那些老舊的暢銷曲目(皆來自日本八十年代合成器流行樂、軟搖滾和舞曲等),遠比《銀河護衛隊》和《火星救援》裡的同類曲目好聽得多。
為什麼?
因為它們非常親切地令我回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港臺流行音樂,那就是迄今華語流行音樂最巔峰的那段時期。
大家應該知道,港臺流行歌曲——尤其是臺灣城市流行曲和校園民謠並非直接受到西方同類音樂的影響而來,這一過程裡日本是二傳手。
這正是我感到《愛的成人式》裡那些歌曲親切、正宗的原因。
舉一個例子,周星馳的《食神》開頭不久,周星馳想起他初戀女友鍾麗緹時插入的那首歌的片段,由莫文蔚翻唱的,村下孝蔵的名曲《初戀》,也出現在《愛的成人式》裡。
村下孝蔵的原曲,是本文底部選輯的最後一首。
在我剛成為樂迷的九十年代,對當時日本最主流、已經基本上淪為純偶像文化的視覺系和Teen Pop完全無感,後來雖對日本早年的先鋒派著迷,卻對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流行音樂根本不了解。
這部電影算一個機會。卻也不能說我有多麼喜歡這些歌,僅是這些歌喚起了我對當年聽陳百強、張學友、王傑、鄭智化、童安格、高明駿等等時的那種激動的回憶。
這些回憶跟我現在的審美毫無關係,它們是鐵定的,屬於命運的東西(它們即便在我的審美裡再垃圾,在我的情感裡卻仍然是好聽的)。
或也可稱之為我對我的「音樂的成人式」的回憶。
插一句,也許還有一個歷史原因。
對主流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八十、九十年代是流行音樂最發達的階段。即便有MTV和偶像文化的推動,那時的流行音樂人仍將力氣主要花在音樂本身上,給力的資本則更令他們心無旁騖。這從客觀上保證了那時音樂出品的質量。
卻不像當下,音樂市場鏈的斷裂令無法令音樂變現的流行音樂人全部綜藝化了,淪為將音樂當作襯盤的選手、評委或小丑。
這個不多說。
最後上主菜——
我從《愛的成人式》的插曲裡選出五首來,合為下面這張拼盤。
它們分別是:
1.《SHOW ME》-森川由加裡
2.《君は1000%》 - OMEGA TRIBE
3.《YES・NO》 - オフコース
4.《夏をあきらめて》 - 研ナオコ
5.《初戀》 - 村下孝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