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還是最喜歡的,但第四季也不錯,第一集的原創將緣分拉的有些牽強。
覺得自己也是,很想有一個說真心話的機會,不再遮遮掩掩,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對別人說誠懇的話,對自己坦誠,而食堂便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心裡便會舒服很多,好像去掉了一塊大石。這就是深夜食堂的魅力吧。
看完第一遍,還是放上幾個喜歡的瞬間。很多時候看故事的體會都是很零碎的,就像記日記一樣。別人傳授經驗的時候也是。所以理解別人感受只有自己經歷一樣的事情,每一點都會一語成箴。而每個人從其中印象最深的也是不一樣的,無法和別人形容,總是會帶著很多畫面。
人經常會兜兜轉轉回到原地,發現自己一開始說的是對的,或者說就像自己一開始想的那麼簡單,只不過別人不像自己想的那樣能理解。
深夜食堂帶給我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平靜。一開始看的時候是溫暖的平靜,心安。而後來看第二遍的時候帶來的是思考的平靜,在看的時候仿佛自己是坐在其中的一個食客,去看看每一位是怎樣活下去的,怎樣以自己為榮。 在上大學之後從未有過如此專心致志地去看一部作品,這可能也是經歷過痛苦之後獲得的救贖。
從自己感情說,最喜歡最後一集。看到master害羞的表情覺得他很可愛,並且很好地點到為止了。故事寫得越多愈發覺得把任何故事安在master身上都是很牽強的,在這個食堂裡他一直只是一個局外人,他應該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但食堂發生的故事,與他的故事無關。就像託爾斯泰寫安娜的時候,「安娜在和我說,這不是她」,所以他燒掉了原來寫的稿子。他更像我們,是個讀者。
因為很多時候是無能為力的
大學畢業那年,某一天凌晨兩點寫完畢業論文初稿,從咖啡館出來。四道口的排排燒烤攤裡激戰正酣,臨畢業的學生們無憂無慮;十字路口,餃子攤剛推出來,記得是6塊錢一份,現包現煮,小紅桌子旁零零散散的小馬扎;唯一一家的麻辣燙,氣氛往往有點凝重,攤子支在門口,坐在那裡的多數是剛下班的打工仔,或是初遇人生困惑的畢業生,前路是哪方?而旁邊的一家羊肉湯,在包著早餐的包子——我們的一天還未結束,他們的一天已經開始。當時的我還未想過人的緣分其實很淺,而在深夜食堂裡,誰又不是那匆匆過客呢?只是在深夜食堂裡,我們也有平靜,去看看別人,也看看自己的小故事。
想補充幾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季。深夜食堂裡的顧客,多是歌舞伎街的各位。也許同上班族相比,他們每天面對的壓力其實更大-這只是我的臆想。他們的很多工作不被人看得起,不被人理解。只有在深夜的時候,人們才敢小心翼翼地揭起自己的傷口,露出自己的一點點小情緒,白天為了生存,我們只能把它包裹起來。所以第一季最感動我的是,每一位,無論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他們都對自己感到驕傲地活下去,而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第九集教會瑪麗琳抬起頭來驕傲地活下去的老太太,她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而第四季在我看來,最戳中我的點是,無論自己究竟過得怎樣-需要自己來判定,也難免別人的議論,還是會有人,去溫柔地關心別人。 比如阿忠,比如大神。第一季教會我的是如何驕傲地做我自己,第四季我找到了,深情地活在這個薄情的世界裡的,堅持。
希望自己能這樣溫柔。
同第一季比較,第四季只值得打2分,和一般的劇比較,最多打4分。但我就是要給它打五分,幫親不幫理,也就能在這裡撒野一下。分手業已半年,曾經出現在她生活中的我,大概也只是洪流中的一款食物而已,淹沒在茫茫夜色中,沒有任何不同——我終於明白了這一點。Muss es sein?Es muss sein! 就且如Borges所說,我最終知曉了自己命運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