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下午16:30,「折射角——2015有方旅行基金成果展」在有方空間開幕。「折射角」是第一次由有方完全策劃、布展,並在有方空間展陳的展覽。展陳內容包括參展人旅行畫冊,手繪、文字、影像作品。開幕當天,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由三位參展人參與演出的實驗劇。
不管對於江嘉瑋、王軼、趙婧賢三位參展人,還是有方青年策展團隊,本次展覽都充滿新鮮與驚喜,同時,也面臨不小的挑戰。用不同的方式,三位「小鮮肉」描述了各自參展過程中「曲折「的心路歷程。策展團隊成員王超一也表達了策劃實驗劇的初衷。
「折射角」展覽的開放時間僅剩最後一周啦,你還沒有來?展覽將於12月1日落下帷幕,還不拿起電話預約?撥0755-86148365就可以找到有方君!
欣賞完實驗劇的觀眾,當他們遊走在我們的圖版和文字之間,或許能感覺得到,我們三人如何以類似的輕盈身軀,曾經走過異域的文明。
江嘉瑋 同濟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在讀
參展主題:法國哥特建築之旅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這次開幕式編導得很成功,出乎意料!我來過華僑城很多回,兩年前也來過有方。那晚近十點當我從僑城東路下了車,昏暗中走過來B3時,我在設想著有方的同事還在展廳中忙碌著一切——因為這是展覽開幕前一晚的常態。
有方的同事餘燚在前期告知我說,我們的圖紙會製作成亞克力板懸吊空中,來的路上不由得想像滿屋子垂簾的效果。爬到五樓,一轉身進入展廳,哦,眼前果然懸掛著一大片圖版。有點微風,列印著圖與照片的硫酸紙在飄,沒有亞克力的硬梆梆,整個展廳都帶有一種織物的輕柔。
展場現場(攝影:張超)
我為有方的同事提供了旅途的拍照、手繪草稿、《建築類典》中的圖版等素材,其實我並不太清楚他們會怎麼處理它們。進入展廳後溜達一圈,我意識到這些素材其實經過了仔細的版面處理,並且與王軼、趙婧賢的素材整合了起來。
通過有方旅行基金在網絡上認識後,今天是我們三人第一次共同見面。我們與有方的同事開始為第二天開幕式上的實驗劇修改劇本。一開始我們都覺得自己沒有舞臺天賦,很擔心演出效果。有方的同事說,實驗劇應該是一次情緒的宣洩,用肢體語言表達對旅途的理解,而且佩戴面具,不必害羞。我們三人開始相互之間的磨合,並且需要與有方同事的磨合,因為實驗劇安排了人為我們朗誦,我們三人的動作要聽從話語的指揮。有趣的是,為了拉開我們三人配音的差異,有方為我們配置了一位溫和的女聲、一位清脆的男聲和另一位略渾厚的男聲。排練一步一步往最後的效果靠攏,練到最後一遍的時候,我們在一開始那種膽怯的心理都消散了,沒有包袱,可以上舞臺了。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帶著面具出場,而且我不能如常佩戴眼鏡,當時我眼前模糊的景象讓我進入一種沉浸自我世界中的狀態。聲音開始響,我開始動;聲音停,我停。每定格在一個動作的十幾秒期間,我會盯著硫酸紙圖版或者是觀眾,看不清,於是有回憶和想像,回憶旅途的場景,想像別人如何來感受這樣一趟旅途。
實驗劇是互動的。當我在演出的過程中通過用手拍肩、輕挽手臂等方式邀請某位觀眾進入舞臺的瞬間,我讓自己感覺到只面對著這一位觀眾。他/她可能會驚詫於我突如其來的邀請,突然被捲入我的世界裡,突然間模糊了他/她作為觀者的身份。實驗劇是歷時的、動態的,但展品本身是一種共時的、靜態的呈現。欣賞完實驗劇的觀眾,當他們遊走在我們的圖版和文字之間,或許能感覺得到,我們三人如何以類似的輕盈身軀,曾經走過異域的文明。
從展覽空間平面的布局,到圖像與文字的布置方式,再到互動環節的安排,整個展覽都試圖激發出觀眾們的對於三場旅行的再現想像。
王軼 同濟大學建築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參展主題:巴塞隆納的菜場對於中國城市公共場所演進的啟示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有方:走進展廳的一刻是什麼感覺?
我帶著模型,在正式展覽前一天下午到了展廳,這時才剛開始布置懸掛圖,想掛得精準非常麻煩,我第一感覺是要掛通宵了!我心裡默默地為有方的同事捏了一把汗,幫忙掛到天黑之後,也只接近一半的部分。這時候,我們三人都到齊了,就只能先離開展場到辦公室討論三人實驗劇的事情,不知道討論了多久,總算定下了具體的安排。這時已接近深夜,我們有點忐忑地回到展場,這時候懸掛圖和牆上的大圖居然全部施工完畢了!
這時候展場的空間感與一開始稀稀拉拉的感覺已完全不一樣,加上史老師親自爬上爬下布置的燈光,「展覽範兒」一下就出來了,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大家開始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合照!在密密麻麻的圖當中,站滿了整支有方策展團隊——當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是有點感動的——展板上,我自己的名字很大,而他們的名字都是小小的。
三位參展人合影(攝影:王超一)
有方:展覽前後,想法有什麼變化?
我覺得展覽包括了展覽本身以及前期溝通與準備的過程,前期更像是一種「收緊」的過程,畢竟旅行回來時所有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而正由於展覽計劃的深化,我對於信息的整理與思考,以及與有方同事們的溝通都慢慢有所推進,這導致最後大家修改或放棄了許多材料,而留下來的則儘可能地使得三場旅行最終成為一個整體。
如果說巴塞隆納實景對我來說是一個原文本,那麼我所提供的材料對於展覽計劃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文本,所以旅行展覽即是對於文本的雙重操作。從這個意義上,展覽時的現場交流使我有機會去了解別人是怎樣通過我的文字,圖像與表演來理解我的旅行的,回過頭來,這成為了第三次對巴塞隆納這個原文本進行解讀。
有方:跟另外兩位或有方員工交流有趣嗎?有趣的點是什麼?
趙婧賢人特別好,永遠都笑著,又很聰明,一起討論時總能想出好點子。表演的時候動作好輕盈,很有天賦!江嘉瑋的號召力一如既往的大,學術功底確實沒的說,幾分鐘的匯報便很輕鬆就把旅行的要點清晰地展現了出來。
而所有有方的員工都是第一次見,卻都像認識了很久一樣,估計是忙活我們的展覽投入太多太多了吧,整個團隊很年輕,工作氛圍也特好,雖然是第一次員工獨立策展,很累很麻煩,但看大家最後發朋友圈,也是很開心的吧!
有方:開幕現場比較印象深刻或意料之外的是什麼?
印象深刻的是,居然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來看展覽。我原以為只有學生來看,然後計劃申請明年的旅行基金。可是實際上不光有學生,還有好多老師,甚至有幾個連我都聽說過的建築師都來看展覽了,感覺有些惶恐。意料之外的是,居然最終個人匯報和實驗劇表演時自己沒有出什麼大差錯: )
有方:戴面具出演自己,且聲音分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以前在電視上見到過類似的表演,就覺得很有意思。主要可能是這樣的抽象,分離,甚至錯亂會有些超現實的感覺。我們最終的表演還相對是比較清晰的,又加入了更多與現場的互動部分。但我更喜歡的其實是討論過程中突發奇想的一些小點子,比如男女聲音的混雜等等,雖然後來很可惜沒能實現,但我猜這些想法可能來自於對於展覽空間本身的現場感知。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表演的邏輯是我要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解釋冗長的文字,這對我來說也是一件新鮮也很有挑戰的事情。最終表演時我自我感覺有些緊張,沒有彩排時放鬆,不知道這是否表現在了動作裡面,如果表演得不好,就爭取明年繼續申請第二屆旅行基金: )
有方:是否感覺到展覽建立了參展人和觀眾之間的交流,無論通過開幕式還是展品?
從展覽空間平面的布局,到圖像與文字的布置方式,再到互動環節的安排,整個展覽都試圖激發出觀眾們的對於三場旅行的再現想像。自由參觀時,和很多同學討論了旅行時候的一些想法,還有的同學更提出了他們自己關於菜場的很細緻的想法,我想這些都可以看出來他們有在通過觀看展覽來思考。
參展人王軼與觀眾交流(攝影:張超)
沒想到大家都站在外圍,不過這樣表演就相對順利,和觀眾互動的時候只好跳出去抓了一個人進來。
趙婧賢 中國科學院大學建築、環境設計及其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
參展主題:重塑村落之魂——日本村落保護與更新案例探究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有方:走進展廳的一刻是什麼感覺?
有些驚喜吧,原本零散的內容被組織的生動而且豐富,而且自己也有參與到布展的過程,有一定的成就感。
有方:展覽前後,想法有什麼變化?
變化不大,不過覺得很感謝有方的工作人員,為我們的展覽付出了這麼多。
有方:跟另外兩位或有方員工交流有趣嗎?有趣的點是什麼?
有趣呀。同濟的教育環境對我來說是相對新鮮的,這樣的交流很有意思;超一一直在陪我們排演實驗劇,還有另外三位「聲優」們,這個過程非常有趣。
有方:開幕現場比較印象深刻或意料之外的是什麼?
沒想到大家都站在外圍,不過這樣表演就相對順利,和觀眾互動的時候只好跳出去抓了一個人進來。
實驗劇場景(攝影:張超)
有方:戴面具出演自己,且聲音分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很新奇,動作也會比較放得開。
有方:是否感覺到展覽建立了參展人和觀眾之間的交流,無論通過開幕式還是展品?
應該算是建立了一些交流吧。不過ppt講演之後沒有什麼提問環節,後面大家散在會場的時候和觀眾交流稍微多一些。
參展人趙婧賢與觀眾交流(攝影:張超)
之所以想要嘗試浸沒式戲劇,引入觀眾和演員的互動,是有意去打破一個傳統的敘事方式,讓大家都能夠參與和投入進來。
王超一 巴黎美麗城建築學院建築與遺產碩士、有方旅行研究員
王超一留學期間的威尼斯學訪
為什麼選擇戲劇的形式?
其實是有一個小小的野心:我希望能把旅行和戲劇結合起來。
讀碩士時,學校曾帶我們到威尼斯學訪。面對著聖馬可大教堂立面,老師準備了拉斯金(John Ruskin)和勒-杜克(Eugene Emmanuel Viollet-le-Duc)關於修復這個立面的一段爭論,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兩位大師,朗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同學則一邊聽,一邊仔細觀察對話涉及的立面細部。這個場景對我的影響很深,也是我真正理解修復概念的時刻。
現場學習能調動全面感知,比看書更難忘,又比聽課更生動,給人一種大量信息融會貫通的感覺。其實有方旅行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都是這樣,學術領隊帶大家在建築空間中現場學習,彼此交流互動。也許今後的旅行也會有類似於戲劇的新鮮嘗試,給大家帶來更深刻的旅行體驗和思考。而且我覺得戲劇和建築一樣,不能以一人之力單獨完成。這次大家聚在一起出點子、排練、改劇本的過程特別有趣,充滿了驚喜,像高中大學時代一起排小劇目的感覺。
為什麼是浸沒式戲劇?
之所以想要嘗試浸沒式戲劇,引入觀眾和演員的互動,是有意去打破一個傳統的敘事方式,讓大家都能夠參與和投入進來。從而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觀眾,在感受三位同學旅行生動細節的同時,還能反過來以新的視角思考自己平常關心的問題。此外,靈感地圖、展版設計、影片播放方式等等,都試圖給觀眾留更多空間,在傳遞同樣的訊息。
▎展覽信息
折射角:2015有方旅行基金成果展
ANGLE OF REFRACTION:Position Travel Fund 2015
遠洋艦船常以天體高度為參照,利用星光折射角和大氣折射模型做出計算,從而在茫茫徵途中找到自身定位。今天的建築師在高歌猛進的城市化進程中亦常感迷失:光從哪裡來?選擇何種介質折射?我們如何尋找新的坐標,定位自身實踐之未來?
2015年,有方開啟旅行基金計劃,邀請青年建築人自主設計行程主題與考察路線,讓他們有機會遠行異國,探索建築與城市議題的更多可能。從來自47所高校的112份申請中脫穎而出的王軼、江嘉瑋、趙婧賢,成為2015年度有方旅行基金得主。他們分別以西班牙、法國和日本為觀照對象,通過各自在建築、街區與聚落層面的觀察研究,深度探討了城市發展與更新中,塑造紀念、日常與人文空間的廣闊可能性。
本次回顧展通過「光源」、「介質」和「角度」三部分,不僅捕捉了這三次旅程從源起至回溯的一路光影,更呈現他們從策劃到研究的立意與方法,以期展現一代青年建築人的思考與姿態。
主辦:深圳市有方建築文化促進中心
開放時間:2015年11月7日-2015年12月1日,周二至周六,需提前一天電話預約(0755-86148365)
地點: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創意園北區B3東側502有方
開幕:2015年11月7日16:30
策展顧問:史建
展覽統籌:趙磊
策展團隊:何柳 王超一 餘燚 王簫
平面設計:西行設計
項目支持:有方、行走中的建築學、有方旅行基金
攝影/張超/王超一//編輯/張遠博/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轉載請通過後臺與有方媒體中心取得授權。
投稿郵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呈現今日中國建築之現場』
微信號:有方空間(youfang502)
———————————————
『最全面建築旅行資訊』
微信號:行走中的建築學(architravel)
△掃碼或長按後點擊
「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