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小姐姐兇神惡煞呵斥河邊玩耍男孩,網友點讚:這種時候必須嚴肅
近日,河南鄭州,有網友分享一段小姐姐呵斥男孩們的視頻。幾個孩子結伴在河邊玩耍,小姐姐急忙扯著嗓子把他們喊上來。旁邊有人問是不是認識他們,小姐姐說不認識,只是擔心他們落水發生意外。網友:為小姐姐點讚!
網友評論
網友:這種問題,必須嚴肅
延伸閱讀: 溺水,夏季孩子的「奪命殺手」
炎熱高溫下,孩子總愛戲水,安全隱患也常常藏匿於此。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在中國,溺水是導致1-14歲青少年兒童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嚴重威脅著孩子的生命安全。
據報導,意外溺水死亡事件佔兒童意外死亡事件的57%,而0至14歲兒童溺水死亡佔全部溺水死亡的56.04%。
家長和老師們每到夏季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防溺水安全教育,很多孩子卻依然存在對溺水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溺水後都會大聲呼喊?
在人們的想像或影視劇中,溺水者往往驚慌失措,雙手撲騰,大聲呼救。
但實際上,真正的溺水是沒有聲音的,更多地是安靜、無聲地在水中站著不動,或者仿佛在水中爬梯子。
溺水者鼻子嘴巴時浮時沉,很難呼吸。尤其是溺水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更無法大聲呼喊,所以容易被人忽視。
誤區二:會遊泳就不會溺水?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會遊泳,在水裡就很安全,就不會發生危險,從而放鬆警惕。
其實從近年來發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數孩子都會遊泳。但水下的世界充滿不可預測的危險,特別是水庫、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水草可能纏住你的腳、碎石可能劃破你的腳、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腳。任何一種情況發生,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並且腿部抽筋、身體疲勞、空腹等情況也會讓會遊泳的人無法正常遊泳,導致溺水。
誤區三: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嗎?
手拉手救溺水者是很難救援成功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因為手拉手結成「人鏈」後,一旦其中有人因體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會讓更多人都落入水中,從而造成連環溺水的悲劇。
不得不防的其他安全隱患
其實除了溺水,還存在諸多威脅青少年兒童安全的隱患。
道路交通傷害是全球5至14歲兒童第一大殺手;在我國,道路交通傷害是1-14歲未成年人的第二大死因,我國每年有2.2萬名0~17歲未成年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致傷。
密閉車內致命的高溫不得不防。對於15歲以下的孩子,除去車禍外,車內中暑已經成為車輛相關死亡事件的第二致死原因。
相關實驗表明,不論車輛是否在陽光下暴曬,即使開窗車內也能在二十分鐘後達到50度左右的高溫,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體將很快出現中暑窒息等危險情況。
頻頻發生的兒童墜亡事故更是不再少數。孩子年齡越小,越難察覺到高度可能帶來的危險。而意外跌落往往發生在孩子獨自在家的情況下。
根據《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統計,在1-4歲的人群中,有超過80%的墜樓都是發生在窗戶或者是陽臺。
對於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答案其實都在明處。比如,家長作為孩子第一順序監護人,要盡到監管之責,明確劃出安全與危險行為的分界線,並做好安全與自救常識的認識與引導。
安全教育不是小事,更不是簡單的事,而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必修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目前的一個現狀是,很多家長覺得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但實際上卻認為危險的發生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這種現象:數學、英語、詩詞鑑賞等相關講座家長爭相參加,但安全教育類的公益講座卻常常門可羅雀。在兒童安全領域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角色正是家長。
除此之外,兒童安全教育需要兒童視角。
未成年兒童需要真正管用、有收穫的安全教育知識,而不只是老師發通知、家長填回執,老生常談、刻板單一的內容。
在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且注重案例教學、現場教學,讓學生在十分接近現實危險的模擬環境中獲得教育,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
多上心,才會少傷心!加強安全教育,別讓我們的孩子遊走在危險的邊緣。
近日,河南鄭州,有網友分享一段小姐姐呵斥男孩們的視頻。幾個孩子結伴在河邊玩耍,小姐姐急忙扯著嗓子把他們喊上來。旁邊有人問是不是認識他們,小姐姐說不認識,只是擔心他們落水發生意外。網友:為小姐姐點讚!
網友評論
網友:這種問題,必須嚴肅
延伸閱讀: 溺水,夏季孩子的「奪命殺手」
炎熱高溫下,孩子總愛戲水,安全隱患也常常藏匿於此。
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在中國,溺水是導致1-14歲青少年兒童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嚴重威脅著孩子的生命安全。
據報導,意外溺水死亡事件佔兒童意外死亡事件的57%,而0至14歲兒童溺水死亡佔全部溺水死亡的56.04%。
家長和老師們每到夏季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防溺水安全教育,很多孩子卻依然存在對溺水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溺水後都會大聲呼喊?
在人們的想像或影視劇中,溺水者往往驚慌失措,雙手撲騰,大聲呼救。
但實際上,真正的溺水是沒有聲音的,更多地是安靜、無聲地在水中站著不動,或者仿佛在水中爬梯子。
溺水者鼻子嘴巴時浮時沉,很難呼吸。尤其是溺水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更無法大聲呼喊,所以容易被人忽視。
誤區二:會遊泳就不會溺水?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會遊泳,在水裡就很安全,就不會發生危險,從而放鬆警惕。
其實從近年來發生的溺水事故看,多數孩子都會遊泳。但水下的世界充滿不可預測的危險,特別是水庫、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水草可能纏住你的腳、碎石可能劃破你的腳、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腳。任何一種情況發生,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並且腿部抽筋、身體疲勞、空腹等情況也會讓會遊泳的人無法正常遊泳,導致溺水。
誤區三: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嗎?
手拉手救溺水者是很難救援成功的,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因為手拉手結成「人鏈」後,一旦其中有人因體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會讓更多人都落入水中,從而造成連環溺水的悲劇。
不得不防的其他安全隱患
其實除了溺水,還存在諸多威脅青少年兒童安全的隱患。
道路交通傷害是全球5至14歲兒童第一大殺手;在我國,道路交通傷害是1-14歲未成年人的第二大死因,我國每年有2.2萬名0~17歲未成年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致傷。
密閉車內致命的高溫不得不防。對於15歲以下的孩子,除去車禍外,車內中暑已經成為車輛相關死亡事件的第二致死原因。
相關實驗表明,不論車輛是否在陽光下暴曬,即使開窗車內也能在二十分鐘後達到50度左右的高溫,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體將很快出現中暑窒息等危險情況。
頻頻發生的兒童墜亡事故更是不再少數。孩子年齡越小,越難察覺到高度可能帶來的危險。而意外跌落往往發生在孩子獨自在家的情況下。
根據《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統計,在1-4歲的人群中,有超過80%的墜樓都是發生在窗戶或者是陽臺。
對於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答案其實都在明處。比如,家長作為孩子第一順序監護人,要盡到監管之責,明確劃出安全與危險行為的分界線,並做好安全與自救常識的認識與引導。
安全教育不是小事,更不是簡單的事,而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必修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目前的一個現狀是,很多家長覺得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但實際上卻認為危險的發生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這種現象:數學、英語、詩詞鑑賞等相關講座家長爭相參加,但安全教育類的公益講座卻常常門可羅雀。在兒童安全領域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角色正是家長。
除此之外,兒童安全教育需要兒童視角。
未成年兒童需要真正管用、有收穫的安全教育知識,而不只是老師發通知、家長填回執,老生常談、刻板單一的內容。
在一些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且注重案例教學、現場教學,讓學生在十分接近現實危險的模擬環境中獲得教育,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鑑。
多上心,才會少傷心!加強安全教育,別讓我們的孩子遊走在危險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