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為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的轉變,在前蘇聯的高校辦學指導思想下,成立了大批以理工專業為主的理工類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工程師,強有力的支持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也正是因為如此,理工類高校在社會各界心中佔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單一性」大學開始注重內涵式發展,逐步轉型,在保持特色的同時,呈現出多元化、綜合化的趨勢。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發展,然而科學技術並不能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在解決生態、社會、文化等問題上,需要人文社科的指引。
鑑於人文社科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在科研投入與產出等方面相對於自然科學類專業具有天然的劣勢,如何量化高校在人文社科的發展狀況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們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評價體系下,選擇了明顯具有人文社科屬性的指標對各高校進行評價,以此對比各高校在人文社科的建設情況。
排名方法
文科實力排名包含學科規模、學科實力、學科精度、科研項目、重大成果、科研論文6個維度,共有18項指標。
指標體系和權重如下:
指標定義及數據來源如下:
本榜單納入的排名對象為,所有被納入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高校(不含藝術類)。
文科實力排名中涉及的文科學科包括: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共27個。
基於以上指標,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文科實力排名前兩百強如下:
北京高校包攬前三甲
三所老牌文科強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包攬了文科實力前三名。北京大學的學科實力、學科精度、重大成果3項都佔據第一,以絕對優勢在文科實力排行方面反超清華。
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榜中分列第18和第14位,而在文科實力上高居二、三名,顯示出文科實力的巨大優勢。其中,人大在科研項目、科研論文上遙遙領先其他高校,一騎絕塵。
在所有上榜的200所高校中,位於北京的有25所,北京是所有地區中上榜高校最多的;前五的高校中,除了復旦大學,其他4所均在北京。北京作為文化中心,高校得到的人文滋養也體現出來。
北京作為首都,政治中心的地位固然,但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無可取代。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讀書人最嚮往的城市。科舉制將無數文人吸引到北京,為這座城市增添詩書儒雅的色彩。諸如北大的一批現代文化教育機構,為知識分子精英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間。以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為伊始,北京為讀書人施展政治抱負提供了機會;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以其文化古都和學術中心的重要地位,吸引著全國的英才。
而放眼當今,在「雙一流」建設中,北京的高校也立足所在地,日漸凸顯人文科學學科的實力。
36所師範類高校上榜
在各類院校中,政法類、語言類院校算是純文科院校的典型。而在文理兼具的院校中,師範類院校是文科實力強勁的一股力量——多達36所師範類高校排名進入前200。
北京師範大學作為師範院校的佼佼者,高居第三,超越了復旦、武大這些以文科見長的綜合類高校。
北京師範大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範大學,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百餘年來,北師大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為校訓,培養出無數堪稱楷模的優秀學者教師。人文社科領域歷來是北師大的強項,除了「王牌專業」教育學,北師大的其他學科也不容小覷。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北師大共有15個一級學科被評為A類。其中,包括了中國史、教育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戲劇與影視學、哲學、理論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公共管理10個文科學科。
除了第二名的北京師範大學,其他五所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統稱「師範六校」)也都可圈可點。其中,華東師範大學排名第8,在前十中為師範類院校又佔據一席之地。北師大和華師大作為唯二的師範類「一流大學」,名副其實。
圖源:北京師範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和西南大學分別位於第17、第19、第22和第23位。「師範六校」文科學科實力雄厚,在榜單中呈現了較高水準。(註:西南大學雖為「師範六校」之一,但由於兩校合併,高校類型為綜合類。)
同為「雙一流」之列的南京師範大學(第18)、華南師範大學(第24)、湖南師範大學(第25)、首都師範大學(第33)也都在文科實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前30強唯一一所「雙非」
有一些省屬師範院校,雖然是「雙非」高校,但在文科實力上完全不輸「雙一流」建設高校。例如上海師範大學,在文科實力上排名第29,成為前30強中唯一一所「雙非」高校。
上師大現有1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2個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決策諮詢基地;主辦或承辦25種學術期刊,其中《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是全國三大社會科學文摘期刊之一。「十三五」以來,學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8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項……足以說明該校的文科實力。
11月23日,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旨在以數字、技術方法介入人文學術研究,促進其學術創新。在「新文科」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圖源:上師大官網轉自話匣子
此外,諸如福建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等師範院校也都在文科實力榜上排名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200強分布30個地區,而有28個地區都有師範院校上榜。師範類院校的文科實力可見一斑。
「理工強校」文科也很強
相對於理科專業,文科在科研經費、人才支持、政策獎勵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劣勢;在學術影響力方面,中國高校在人文社科領域也遜於理科。因此,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思想曾一度在社會上較為普遍。
但是,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尤其國家提出「十四五」期間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文科教育是主要的軟實力、是關鍵的巧實力,是硬實力和銳實力的支撐。如今文科建設也越來越被高校重視。
軟科2020中國大學排行榜前4中,除了北京大學,其他3所都是公認以理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此番文科實力排名中,他們的表現如何呢?
清華大學:持續發力文科
清華大學文科總分137.5,在所有高校中排名第5,文科學科規模和浙大並列第一,只是科研項目、科研論文兩個維度,與其他文科見長的高校相比稍遜一籌。
近兩年,清華持續在文科建設上發力。2018年,清華大學宣布建立文科資深教授制度,引起廣泛關注。首批18位文科資深教授來自8個文科院系13個一級學科,當選者皆是所在專業領域公認的優秀學者。
今年,清華大學在新雅書院的基礎上,新設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個書院。其中,日新書院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歷史系、哲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科學史系的優質師資隊伍為依託,同時利用清華大學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努力為國家培養基礎文科的拔尖創新人才。
圖源:澎湃新聞
在清華校慶110周年之際,邱勇表示,學校要對文化建設、文科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把清華建設成為真正的一流文化高地」。
浙江大學:文科人才引進「放大招」
同樣以理工科見長的浙江大學,在文科實力排名第9。
1989年,國家教委批覆,浙江大學作為兩所綜合改革試點院校之一,要爭取到2000年之前,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設有文管、教育質量和教學研究水平穩定地全面地居於全國大學前列,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浙江大學,結束了四校分治的局面,浙大由此成為綜合性大學。
2009年,浙江大學開始實行學部制,全校調整為七大學部——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農業生命環境學部、醫藥學部。2010年,浙大出臺《關於加強文科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為了鼓勵文科發展,設立文科資深教授崗位,並明確其校內待遇將參照兩院院士執行。
近兩年,浙江大學越來越意識到文科對於學校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性,動作頻頻,尤其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面「放大招」。
2019年8月,原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至此,浙大文科資深教授已有13位。
2020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斌教授作為文科領軍人才,加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從理工科強校,到文理「兩手抓」的綜合性大學,浙江大學的成績有目共睹。
上海交通大學:重磅出擊挖潛力
上海交通大學則排名第15,躋身文科實力前20強。
由於有同城的文科強校復旦的對比,上海交大在很多人心目中一直是一所「理工強校」。但事實上,近年來上海交大一直致力於打造「有特色的文科」,並且在短期內實現飛速發展,採取了一系列重磅措施。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與秩序處於加速重構之中,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於9月28日成立,鄭永年教授受聘為名譽院長。該研究院依託國務學院政治學科的師資力量和學科資源,參照國內外一流政治學學科院校的組織框架,將政治經濟研究院納入國務學院的學科建設體系,未來爭取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政治學學科。
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重磅成立教育學院,首屆錄取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將於2021年秋季入學。教育學院院長劉念才教授介紹,學院將逐步構建和發展輔修專業、教育碩士、教育博士、教育學博士和國際合作辦學雙碩士學位在內的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體系。可以說,這是上海交大布局教育學的重大突破舉措。
圖源:文匯報
2020年4月,上海交大召開2020年度第一次文科建設工作例會時就提出,學校文科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要繼續發力,不斷提升境界和品質,努力產出更多有影響力的頂級成果。要結合第五輪學科評估以及學校「十四五」規劃制定,從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重要領域與關鍵學科布局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力爭更好成效、更大進步。未來,上海交大的文科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新文科」首個聯盟——法學教育創新聯盟的17個發起單位中,清華、浙大、上海交大3所高校的法學院名列其中,與一眾政法類和文科見長的綜合類大學「同臺」,也足以看出這3所頂尖高校的文科實力以及對「新文科」的重視程度。
對於一所非綜合大學來說,能保持學校自身的優勢學科已屬不易;學科全面發展並非易事,如果能在文科建設上做出特色,又何嘗不是一種「出圈」行為。
清華校長邱勇曾表示:「正是因為清華文科的發展,清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一流是綜合的一流,包括一流的文科、一流的人文。」
現代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從來都是所有學科的基礎。20世紀以來,國外發達國家加強和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已成為共同趨勢。當今社會,幾乎都希望,大學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學和科研的職能,也應該具備一定的社會領袖的職能。
隨著社會化進程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無論是在創建「雙一流」的徵程上,還是在實現大學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會科學所提供的滋養都必不可少。在國家大力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文科與理工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已成必然趨勢。各高校文科實力又將有怎麼樣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