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萬歲#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留下一首讚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嫋嫋炊煙, 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我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
每當聽到《我和我的祖國》這首唱遍祖國大地的歌兒時,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便油然而生。你知道嗎,創作這首人唱人愛的歌兒的作詞人、作曲人是誰嗎?他們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大連人——張藜、秦詠誠。
這首歌的詞作者張藜,1932年生於大連。張藜的哥哥是學習音樂的,他耳聞目染,經常聽哥哥講樂理、一起聽留聲機,並學會了識五線譜、彈鋼琴,打下了良好的音樂基礎。
曲作者秦詠誠,其音樂啟蒙於學校的小樂團,後來的文工團考核中,以一段《拜厄鋼琴基本教程》折服了團長,踏上了革命道路,也開始了藝術之旅。
1948年,張藜參加解放軍,成為一名文藝兵,進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今為瀋陽音樂學院)學習,曾在歌劇《白毛女》中擔任領唱
同年,秦詠誠考上了文工團,身兼數職的他,客串過「女中音」,還在《旅大日報》發表了處女作歌曲《抓害蟲》。
張藜、秦詠誠的藝術人生進入了交匯期。 1950年,張藜從魯藝畢業後留校。兩年後,秦詠誠也進入了東北魯藝音樂系學習作曲。期間張藜、秦詠誠合作了第一首歌《向左進行曲》,為日後那場偉大的創作,埋下了種子。
1962年,秦詠誠創作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海濱音詩》,藉以抒發他對家鄉大連的思念,也勾起了張藜的鄉思情懷,這首曲目在他心中久久縈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978年12月,張藜調到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夜以繼日地創作了幾百首歌詞,出版了300多首歌詞的合集《相思潮》。
1984年的一天,張藜給這位老鄉打電話,「我很喜歡你的《海濱音詩》,想為它填詞,但這是器樂曲,填得不好,你能不能再創作一首同樣情調的?」激動之下,他請秦詠誠來家裡吃飯,見了面,兩人就開始想旋律,按照張藜「有兩個轉調,怕群眾唱不了」的意見, 秦詠誠將上行的原調改為了下行的曲調,沒想到,這個改動讓他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不到20分鐘,一首樂曲就誕生了!
但張藜並不急於填詞,而是把曲子揣在了兜裡,反覆醞釀,時間長達半年。 1984年的中秋節,張藜去廣西出差,一路上一直在打腹稿,以至於菸頭把臥鋪枕頭燒了個洞也沒察覺。到了廣西天門山招待所。他第二天一早起來,南國如畫的美景,使他靈感頓時迸發,把對祖國的愛,盡情表達,寫下了這段傳唱三十多年的《我和我的祖國》歌詞。
秦詠誠和張藜找到了歌唱家李谷一,這首情感炙熱的歌兒一下子打動了她。她說,「《我和我的祖國》能流傳出去!」《我和我的祖國》唱遍全國,成為每一位中華兒女最牽動心弦的聲音!今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後,這首歌再度火遍了全國。
一首經久不衰的歌兒,都是一個時代的代表,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儘管張藜、秦詠誠兩位藝術家均已故去,但他們遺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會伴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滿滿意願,永遠會歷久彌新,傳唱不止。
因為經典永流傳,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