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多利
2018-12-18 11:01 來源:澎湃新聞
「你現在活著嗎?」
「沒有,但是等待著死,為了真正的活著。」
——詩《生死論》,1926年5月4日
這是20世紀劇作家金祐鎮自殺前留下的遺作,也是SBS獨幕劇《死之詠贊》的最後一幕。
《死之詠贊》改編自1991年上映的同名韓國電影,是一部以朝鮮首位女高音尹心惪(申惠善 飾)與她的愛人、天才劇作家金祐鎮(李鍾碩 飾),共同跳入玄海灘的真實故事為背景創作的作品。
倘若以時下的價值觀判斷,金祐鎮和尹心惪的行為是無法令世人所接受和理解的。雖然文藝界的婚外情,在歷史的洪流中,往往是稀疏平常的瑣事,甚至因為文人特質,令其精神或肉體上的出軌,平添了些書香門第的濾鏡。如果再來點殉情的結局,就更具有傳奇色彩了,仿佛文人偷心便稱不上是偷,而是至死不渝的獨家浪漫。
金祐鎮和尹心惪亦是如此。
李鍾碩飾演金祐鎮這是一部從標題和開頭,就能窺看結局的電視劇。因為只有三集,與其說是電視劇,倒更像是一部風格沉靜、娓娓道來的文藝片,如同金祐鎮筆下的詩句,需要的是讀者,而不僅僅是觀眾。
身為日據時代的全羅南道長城郡守之子,金祐鎮的人生軌跡,本應朝著所有故事裡的「媽朋兒」那樣發展,赴日留學,進入早稻田大學學習英文,畢業後子承父業,安穩一生。在家教森嚴的儒教家庭中,任何有悖父親的行為,都被視作不孝。偏偏,金祐鎮的夢想不是冷冰冰的籤字簿和文件,而是詩歌和戲劇,是西方近現代思想,是渴望帶領朝鮮掙脫日本統治牢籠的心。
日據時代下的文藝人生,也是槍口下度日的劫數。這樣一個青年,又怎會甘心與家中欽定的妻子舉案齊眉,過平淡順遂的日子呢?尹心惪,是他在父輩的重壓之下,隨手抓住的一隻救生圈罷了。而他的孝心、風度,與恪守成規的教養,讓他最初即便動了心,也未逾矩,反倒是刻意製造機會,讓尹心惪發現妻子的存在,主動後退。尹心惪是卻步了,離開了。長達數年的分離,卻讓彼時悄然埋下的愛情火種,漸漸燎原。少年一心動,就成了一輩子。
申惠善飾演尹心惪而尹心惪呢,比金祐鎮更倔強。即使上有父母,下有弟妹,日子過得緊巴巴,也沒有憑藉留學時的緣淺情深,試圖向金祐鎮索取任何金錢上的幫助。哪怕她的父母想賣女求榮,哪怕總督府官員用家人的性命要挾,哪怕流言蜚語的髒水,潑了她一身,「我要的,只是愛情。」
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到最後愉快享受有限的二人時光,兩個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帶著這樣的倔強和默契,最終決定,攜手赴死。雖是赴死,金祐鎮仍給船員留下了字條和錢,只為把衣物送還給家人留作念想。跳完最後一支舞,才共赴黃泉。既優雅,又貼心。
金祐鎮死前留下的字條畢竟是翻拍自1990年代青龍獎、大鐘獎的獲獎電影,稍有差池就會被拿來與前作比較。好在,電視劇結局意料之中,兩位演員的演繹,卻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印象中,申惠善一直是偏小家碧玉型的演員,此番飾演小有名氣的朝鮮女高音,把女學生的桀驁和女歌唱家的氣場,拿捏得恰如其分。在門口等金祐鎮、在輪船甲板上翩翩起舞的兩次落淚,看得出她對情緒的掌控能力有所提升。至於李鍾碩,哭戲本就不在話下,反倒是與父親撕破臉的那段吵架戲,臉頰的頻頻顫抖和幾近哭腔的臺詞,令人看到了他更多的可能性。
《死之詠贊》的故事並不局限於殉情。如果撇開男女主角,《死之詠贊》有不少值得細品的配角:尹心惪被生活碾壓的父母、對赴美留學仍抱期望的弟妹;金祐鎮看起來故步自封的老父、揣著明白裝糊塗的妻子、堅持築夢的戲劇同僚……從愛情的筆觸抽離,這些平凡的小人物,才構成了日據時代的朝鮮,一幅耐人尋味的群像。
樸宣林飾演金祐鎮妻子金祐鎮說,自殺,不是為了從生活逃跑,而是為了活下去。
看完全劇,筆者一直在想,自殺,就一定是因為愛情嗎?不見得。金祐鎮在與父親爭執的初期,就隱約透露出「你是要我生,還是要我死」的猶疑。尹心惪的出現,只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說,他是為了自由,又為何不能在日本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成就更偉大的事業?在刀尖上起舞,是詩意,還是懦弱?命運對所有人,是同等的刻薄,只不過有人選擇挺住,有人選擇放棄。若真看透生死,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男女主探討生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死之詠贊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