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劉翔在其個人微博上宣布離婚,稱「婚後因性格不合,於今天結束這段婚姻,希望今後各自都有更美好的人生,祝願彼此。」
1983年出生的劉翔與1988年出生的葛天,從2014年5月戀愛,同年9月結婚,到今天,結婚時間尚不滿一年。離婚的消息一經曝出,再度引發人們對80後離婚成潮現象的熱議。
是獨立、自我,還是衝動、自私?是在婚姻中戀愛,還是在婚姻中「試錯」?我們日漸接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這說離就離的婚姻?
勞燕分飛成易事
2015年6月15日上午9點,河北蔚縣民政局離婚登記處門外,80後的海鑫與結婚未滿一年、同是80後的妻子陳佳佳因「感情破裂」前來離婚,可是還沒進門,就起了爭執、相互謾罵起來,兩個人一度扭打在一起,引來眾人圍觀。最後,鬧劇終以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收場。
「感情破裂」、「有外遇」作為80後婚姻中不可忍受的「罪惡」有情可原,那麼彼此相愛但性格不合的人能否相互遷就、維持婚姻?
離婚前,高波和玉潔兩人同在北京某大學讀博。結婚後,他們發現,在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方面矛盾重重。高波說:「可能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出生,性格都比較自我吧,都想自己說了算,結果就是陷入無盡的爭吵。」沒有拖泥帶水,結婚半年多的他們最終選擇了離婚。
80後群體面對婚姻,其速結速離的作派往往令父母大跌眼鏡、痛心不已。
婚姻觀念更「自私」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這句出自電影《失戀33天》裡的經典臺詞,道破了婚姻觀念的時代之變——區別於父輩在婚姻中的隱忍和妥協,80後的婚姻觀則更加務實和自我。
「婚姻契約精神、婚姻家庭道德色彩的淡化以及對家庭成員的道德約束的弱化,使得婚姻已不再是不變的約定和承諾。這是婚姻家庭的去神聖化或者說祛魅化。」青年學者王和說:「當婚姻變得不再神聖,那麼分與合就會變得隨意或者隨性。」
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看來,「個人本位」的現代社會中,個人並不需要通過家庭得以生存,而婚姻家庭中,人們對於情感滿足的需要卻日益增加。但人的情感需求是多樣並且不斷變化的,婚姻由此變得脆弱。
愛情是一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人的事。當沒有了妥協的理由,分開變得不再沉重。
法律變遷推波起
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1953年人民法院就接到117萬件離婚案件,出現了建國後第一次「離婚潮」。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自1995年到2002年,我國離婚率一直較為穩定,在1.5‰~2‰之間,甚至2002年呈現下降趨勢為1.8‰。2003年,國務院頒布《婚姻登記條例》,大大簡化了辦理登記離婚的手續,婚姻登記機關設置更加合理,登記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極大地方便了人們辦理離婚登記。因而2004年,我國離婚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加,離婚166.5萬對,離婚率上升至2.56‰。此後,歷年離婚人數均呈上升趨勢。
「《婚姻登記條例》的出臺,一方面保障了離婚自由,另一方面也為那些衝動型、草率型的『閃離』提供了便利。」一位婚姻登記工作人員說。
社交媒體亦助瀾
80後群體作為第一批網絡原住民,其整體應用網絡社交媒體的能力也同其婚變之間存在一定正相關。記者採訪的若干80後婚變當事人中,不少是因QQ、微信、陌陌等社交軟體誘發出軌導致離婚的。
「在微信上和陌生人聊得多了,夫妻之間卻溝通得少了。」離婚兩年多的凱麗告訴記者:「離婚前曾有段時間,我和他很少聊天,在家或出門吃飯,大部分時間各自看手機。他就是用微信勾搭我朋友,結果我朋友把聊天記錄截屏發給我後敗露的。」
壹婚姻網調查數據顯示,通過微信、陌陌等社交媒體發生婚外情的案例,近年增加了20%。
(應當事人要求,涉及離婚被訪者均為化名)
延伸閱讀
1、據民政部數據,2014年依法辦理離婚363.7萬對,比上年增長3.9%。這是自2003年以來,我國離婚率連續12年遞增;
2、2012年離婚率增幅首次超過結婚率增幅;
3、「80後」正在成為離婚大潮中的「主力軍」;
4、知識層次越高,離婚率越高;
5、結婚3年內申請離婚的超過40%;
6、專家稱,見過最快的閃離僅25分鐘;
7、離婚原因:父母幹涉、誰做家務等。
(摘自人民日報微信公號)
編 輯丨周 晶
實習生丨韓 琳
微信用戶如何查閱及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複製連結,可發送到電腦上查看
如何訂閱人民網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人民網
添加朋友→搜號碼:people_rmw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查閱更多內容,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