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碑頂光禿禿的,方向標和風向儀不見了
4月2日上午,市民劉先生前幾天無意中發現,重慶解放碑碑頂好像少了些什麼,仔細一看,原來碑頂原有的「東、南、西、北」幾個字消失了。他說:「解放碑作為地標建築,碑頂上突然少了些東西,著實很奇怪。」
解放碑碑頂方向標突然消失
劉先生家住渝中區臨江門,時常會在解放碑附近轉悠。他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上周六晚飯後,他和往常一樣到解放碑散步,到碑附近時突然發現碑頂少了些什麼。「因為天快黑了,加上下過雨能見度不高,我就用手機放大拍了碑頂的照片,拍照後拿著手機一看,原來碑頂的東、南、西、北幾個字和風向儀不見了。」
為了仔細確認,第二天一早,劉先生又專門去解放碑查看了一番,「東、南、西、北」幾個字以及風向儀果真不見了。
資料記載,解放碑頂除設置眾所周知的時鐘外,還有方向標誌和風速風向儀。
3日上午,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來到解放碑,遠遠就看到碑頂上立著幾根金屬材質的小棍子,不見任何的方向標誌和風速風向儀。
「本地人在解放碑逛街時找人,只要說在碑朝著什麼路的方向即可,但作為外地人,只要一看碑頂的方位標識,說在碑的東面或西面,即可一目了然。」劉先生說,作為重慶本地人,一般不會分東、南、西、北,但如今到解放碑來旅遊的外地人越來越多,碑頂的方位標識「消失」了還是不大方便。
為更換避雷針一併拆下
解放碑碑頂的方向標和風向儀到底去了哪兒?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聯繫上渝中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終於找到了答案。
渝中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解放碑碑頂的「東、南、西、北」幾個字並沒有消失,只是因為「東、南、西、北」方向標和風速風向儀,與碑頂的避雷針是連接在一起的。如今避雷針因使用年數過久,出現鏽蝕的情況,需要拆下來更換新的。因此在3月底,工作人員便一併將避雷針、「東、南、西、北」方向標和風速風向儀拆了下來。
本月上旬就能重新裝上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解放碑是文物,上面的任何東西要動都需要申請。此次拆下是為換新,僅申請時間就長達幾個月,不會輕易拆掉某些東西,就算暫時拆了也會還原。
據介紹,此次解放碑碑頂的避雷針更換,由有機塑料構成的東、南、西、北幾個字的方向標也將換新,風速風向儀也將清理乾淨後一併安裝上去。
工作人員稱,預計本月上旬就將避雨針、方向標和風向儀重新安裝上碑頂。
方向標有啥用?燈飾+指方向
作為重慶人,出門約地點,很少會說東西南北,一般以標誌性建築為參照物。如果不明白,再改地方再溝通,直到雙方都明白為止。但作為重慶標誌性建築的解放碑碑頂,「東、南、西、北」幾個字存在有何意義?
渝中區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風速風向儀可以測風速風向,至於「東、南、西、北」幾個字,目前主要是起到燈飾作用,每天夜晚燈飾都會點亮。
「早些年,解放碑周圍不像如今霓虹燈、高樓大廈林立,因此碑頂上有一些具有功能性的風速風向儀、方向標也不那麼單調。」重慶市社科院抗戰史專家鄧平說,如今的解放碑是一座碑也是一個地名,這裡已發展成為都市旅遊核心目的地,「市民所說的解放碑碑頂的方向標,能為外地來渝旅遊的客人指引方向,這也算是它的一個作用吧。」
新聞連結》
解放碑的歷史
抗戰時期,現解放碑一帶還叫都郵街,因這裡有一官辦郵局而得名。1941年12月,原市中區(今渝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一座碑形建築,名「精神堡壘」(意指堅決抗戰精神)。堡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築,共五層,通高7丈7尺(象徵「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塗成黑色。
據《母城渝中》記載,抗戰勝利後,政府決定在「精神堡壘」舊址建「抗戰勝利紀功碑」,於1946年10月31日由當時重慶市市長張篤倫主持奠基,1947年竣工。紀功碑由碑臺、碑座、碑身、瞭望臺等部分構成。碑臺為10米半徑圓形青石臺,高1.6米;碑座以8根青石砌結護組成碑柱;碑身高度為24米,正面刻有「抗戰勝利紀功碑」字樣;瞭望臺直徑為4.5米,較碑身稍寬,可容納20人登臨遠眺。此外,「紀功碑」上還配有警鐘、燈光照明、以及風向定位等設備。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抗戰勝利紀功碑」開始改建。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題名「人民解放紀念碑」,即現在的解放碑。1991年4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解放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解放碑為直轄後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至於解放碑碑頂的大鐘,據了解,解放前的重慶市長張篤倫找到天主教重慶教區,希望教區捐贈4個大鐘掛碑頂,教區立即與法國巴黎聯繫(重慶教區屬法國教區管)。由此,重量超過1噸的4個大鐘漂洋過海來到重慶,裝上解放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解放碑換上了計時精確、不需人力上發條的石英鐘;2000年,有關部門斥資20多萬元對時鐘進行了改造,變為由電腦控制,以電源作為動力;2007年,老鐘的合同到期,「勞力士」主動捐贈出一套時鐘;今年2月,勞力士大鐘撤出解放碑碑體換上瑞士天珺鐘錶。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張春蓮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