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協動態|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2020-12-24 新時代紀實文學

新丨時丨代丨紀 / 實丨平丨臺

每 個 人 都 是 生 活 的 記 錄 者

【作協動態】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劉鵬波 2020年11月09日

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專務理事中野曉,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家李洱、金仁順、阿乙、付秀瑩、石一楓、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中上紀、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裡參加對話會。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

鐵凝致辭

加深文學交流,傳遞世代友誼

鐵凝在致辭中表示,在與疫情對抗中,中日兩國人民體現出了休戚與共、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鄰裡真情,這種一衣帶水的友情深植於中日兩國人民心中,也通過兩國的文學作品和作家交往得以留存、傳承,成為兩國人民友誼的深度見證。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作家朋友,紛紛執筆創作,寫出了很多觀照心靈、傳遞大愛、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在線上面對面地重啟文學的交流與對話,一定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她期待與日本作家朋友們共同努力,將中日文化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下去,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中野曉在致辭中談到,文學交流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有著光輝歷史。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困難時期,中國方面有茅盾、郭沫若、老舍、冰心、巴金等,日本方面有中島健藏、谷崎潤一郎、龜井勝一郎、井上靖、大江健三郎等傑出的作家參加交流。在翻譯家的努力下,中日作家能夠閱讀對方作品,進行交流,並由此建立友誼。井上靖和水上勉都曾在老舍先生去世後寫過紀念文章。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時,井上靖和巴金還在報紙上發表往來文章。他希望兩國作家能以同樣的契機,在以後的訪問中,互相培養友誼,並將友誼的種子傳給讀者,把中日交流的意義傳給下一代。

胡邦勝主持對話會

參加對話會的部分中方作家

參加對話會的部分日方作家

寫作是作家最大的道德

兩國作家分別圍繞「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這一主題發言。李洱提到,文學作為一種觀照世界的方式,作為一種價值觀的載體,很自然地要對疫情和後疫情時代的現實做出反應。構成東亞價值主體的儒學精神中,最重要的是「仁」的精神。「仁」指主體必然嵌於世界之中,與世界和他者親密地聯繫在一起。「東亞價值是自我與群體的統一,自我與群體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洱認為,東亞價值會對後疫情時代泛濫的虛無主義構成有力矯正,文學的作用在於用自己的方式對闡釋和呈現東亞價值,作家通過這種努力,將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並為以後處理人類文明的危機作出前瞻性的準備。

島田雅彥將新冠肺炎比擬為戰爭,稱新冠疫情讓人重新反思人與人之間精神紐帶的重要性。他談到二戰期間,谷崎潤一郎宅家創作,完成了鴻篇巨製《細雪》,並將《源氏物語》翻譯為現代日語。新冠疫情期間,他也一直在家創作報刊連載小說《麵包和馬戲》。平日,他經常到家所在的東京郊區散步,每天更換一條散步路線。他發現,文學屬於「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當他與樹木說話,能發現樹木在回應他;想起死者,便和死者對話。他意識到,寫作屬於理性之外的感性活動,強調的是無意識——這可以認為是疫情讓自己獲得的意外收穫。

通過視頻連線的金仁順在疫情期間閱讀了加繆的《鼠疫》和《局外人》。她認為,《局外人》表現了作家對世界的思考,《鼠疫》則表現出作家的情懷和責任。《鼠疫》的結尾在今天成為預言。她深刻地認識到,災難是生活的一部分,通常也是人性衝突和生命價值最集中的體現。有些災難雖然無法選擇,但對待災難的態度可以選擇。「作家的責任是誠實地面對社會現實,記錄所發生的點點滴滴,積極和樂觀地面對發生的事件。」

中上紀在疫情期間一直在家寫作,她發現疫情對作家工作的影響不大。其間,她有一種特別想見人的衝動,雖然平時與人聯繫也不多。但不能見人、又想見人的想法,是她過去所沒有過的。她談到,因為疫情,旅行變得便宜,很多人為此貿然出行,以為戴上口罩就沒事了,她覺得這是商家在欺騙公眾。她認為,作家有責任用纖細的感情寫出吶喊,有責任直面未來還將繼續的變化。

「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的本來面目,就是人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阿乙認為加繆的《鼠疫》比笛福的《倫敦大瘟疫親歷記》更有力量感,前者反映了人類從自私走向崇高,從孤立走向團結,從而走向勝利的過程。新冠疫情充分顯示了人的崇高精神,作家有責任承擔良知者的角色。「有時候一個作家的作品會表現得很沮喪,但這個作家註定還是不想讓邪惡取勝。更多的作家,都用他們的作品,告訴自己的讀者,正義是什麼,希望是什麼,我們人類雖然歷經磨難,卻從來都驕傲不屈。」

柴崎友香在疫情期間也讀了很多書寫瘟疫的書。因為不是專職作家,她堅持寫了一個月的日記,並在網上公布。她談到十年前的東日本大地震,隨著歲月流逝,災區民眾遭受的影響漸漸被淡忘。這讓她聯想到當下的新冠疫情,人們正在慢慢習慣現狀,有的時候甚至顯得麻木。她表示,文學需要超越語言、時間和距離後傳達給讀者,而作家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付秀瑩在疫情期間創作了短篇小說《你看你看星星閃耀》,試圖寫出個體與時代的呼應與對話,寫出生活的法則和命運的邏輯。她想通過寫作告訴人們「我在,我們一直都在」。她和其他中國作家一樣,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積極投身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用手中的筆,記錄抗疫現場,謳歌無名英雄。她始終認為,寫作是作家最大的道德。作家要用手中之筆,做好分內之事。「寫下,記錄,參與,見證,這正是作家的藝術責任。」

「嬰兒成了我的書,閱讀嬰兒也是一種經驗。」對剛成為母親的谷崎由依來說,2020年顯得尤為特殊。去年,她曾來魯迅文學院交流,回國後不久便懷孕。生育加上新冠疫情,使得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在醫院和家兩處地方度過。她認為作家書寫新冠疫情,需要從長遠的視角出發思考,如果不能保持較長時間,思考必然是不充分的。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都在以各種方式重新認識社會和個體,對她而言,還沒找到答案。

對川端康成頗為偏愛的石一楓,曾到川端康成故居拜謁過,新冠疫情讓再次造訪變得不可能。他認為,新冠疫情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讓人重新反思全球化的利弊。文學應該負擔起將人類聯繫起來的責任。有了這種聯繫,人們儘管面臨著空間上的分隔,但不至於淪為精神孤島。日本對中國除了物資上的援助外,還有精神上的聯繫,「風月同天」的詩句鼓舞了很多人。對於新冠疫情,作家能做的便是幫助人類彼此保持精神上的聯繫,這樣的寫作才是有意義的。

阿部智裡平時寫通俗小說和奇幻小說。她認為新冠疫情並沒有讓世界變得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過規模或大或小的災難。小說如果能對讀者提出問題,便能顯示出它的價值。疫情之下,沒有特別需要改變的,除了做自己。作為通俗小說作家,她認為自己的作品在娛樂讀者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動,也是在向讀者提出感同身受的問題。讀者讀完作品後獲得拯救,是她心中最理想的情形。

馬小淘想起幾個月前的日子,恍如隔世。新冠疫情讓她更清晰地認識到生活的脆弱,作家不是新聞工作者,再現對文學作品來說遠遠不夠。作家需要冷靜、理智、時間,寫作需要觀照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她認為,新冠疫情讓作家的責任更加沉重。「文學必須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聯繫,面對疫情這個公共事件,作家其實是責無旁貸的。尤其是疫情過後,緊張感逐漸消失,人們遺忘的本能會讓今年的事情越來越模糊,而這個時代的寫作者無法忽視疫情的影響。」

用文學共建精神共同體

中日作家自由交流後,島田雅彥和李敬澤分別代表日方和中方做總結髮言。島田雅彥對中日作家對話會的成功舉辦感到欣慰。他表示,新冠疫情對文學影響不大,但對戲劇或電影等表演藝術影響巨大。自己原先計劃在今年推出一部音樂劇劇本,如今只得延後一年。不過,新冠疫情也間接迫使藝術家發明新的表演方式,這算疫情帶來的好處。談到文學,他認為,以往不少文學作品都和我們當下所處的時刻有共通之處,時間再久也不會改變。

李敬澤做總結髮言

李敬澤結合疫情期間閱讀杜甫詩集的體會談到,儘管杜甫生活的年代與當下相隔千年,但杜甫經歷的顛簸和災難,以及極為孤獨的境遇,都讓他產生共鳴。「疫情讓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使人深入思考自己,讓人更深刻地體認到自己與他人、與世界複雜而深刻的聯繫。他表示,人的自我深刻嵌在他人之中,深刻嵌在人類廣泛的精神聯繫之中。要確保人不成為精神上的孤島,需要有精神上的聯繫,需要人深刻意識到自己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這也是每位作家在當下和將來需要擔負的責任。

(攝影:王紀國)

附:與會日本作家簡介

1、中野曉

1947年生。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專務理事。畢業於千葉大學。1973年起,在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工作至今,長期從事以文學交流為核心的中日兩國友好交流。其間,訪華達220次。歷任協會事務局長、常務理事。2013年擔任專務理事。

2、島田雅彥

作家。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俄文系。法政大學教授。1983年在大學讀書期間發表處女作,被稱為日本後現代主義文學旗手。除了小說,還創作戲曲、歌劇劇本,出演多部電影,被稱為「日本作家第一型男」。六度入圍芥川獎,其間幾乎囊括日本所有重量級文學獎項,卻終未獲該獎,其後卻逆襲成為該獎評委。

3、中上紀

作家。1997年畢業於美國夏威夷大學美術系美術史專業。上小學時曾隨其父、作家中上健次到菲律賓旅行,對亞洲國家產生興趣。高中、大學時期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夏威夷。作品有小說、隨筆、遊記多種。

4、柴崎友香

作家。畢業於大阪府立大學。曾在機械廠任職,1999年開始文學創作。《今天發生的故事》獲得盛開吧這鮮花文學獎(其後被搬上銀幕),《那條街的今天》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織田作之助獎大獎,《夢醒之間》獲得野間文藝新人獎,《春庭》獲得芥川獎。

5、谷崎由依

作家,英美文學翻譯家。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碩士。近畿大學文藝學部副教授。《飄落的村莊》獲得第104屆文學會新人獎,小說《夕照田野》獲第95屆《文學界》新人獎提名,《被囚禁的島》獲第39屆野間文藝新人獎提名。

6、阿部智裡

作家。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科碩士。20歲就讀早稻田大學三年級時,以《烏鴉不宜穿華裳》獲得第19屆松本清張文學獎,成為該獎最年輕得主,作品銷量(合計)突破100萬冊。主要作品有《烏鴉不選主》《黃金鳥》《空棺之鳥》《玉依姬》等。

相關焦點

  • 河北作家劉榮書小說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黃鎣 張曉娟 通訊員 李菁9 月 19 日,河北作家劉榮書小說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劉榮書的小說創作秉承了河北現實主義文學傳統,與時代精神同頻共振,與地域文化緊密結合,在表現個人經驗過程中謀求新的寫作變化,呈現出獨特的風格特徵。劉榮書是與 " 河北四俠 " 同期出現在河北文壇上的優秀小說家。他 1968 年出生於河北灤南縣,1997 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2016 年參加魯迅文學院第 29 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
  • 獨家|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見證文學交流的生命力
    12月10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和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共同主辦的「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西雪梨大學校長葛班尼,中澳文學交流使者尼古拉斯·周思,中國作家徐則臣、周曉楓、韓松、唐家三少、霍俊明、鮑爾金娜,澳大利亞作家梅麗莎·盧克申科、麗莎·戈頓、費利西蒂·卡斯塔尼亞、盧克·卡曼、金婉婷等參加對話會,兩國作家圍繞著「疫情·思考·創作」這一主題展開交流。
  • 北京作家凸凹完成「京西三部曲」終篇《京西逸民》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10月15日,由北京作家協會、北京日報出版社主辦的作家凸凹長篇小說、「京西三部曲」收官之作《京西逸民》研討會在北京市文聯舉行。作為北京作協籤約作家,凸凹近年立足京西,筆耕不輟,與會專家分別從小說內容、「京西三部曲」脈絡、京西房山文學創作等多個層面展開研討。    《京西逸民》為北京作協重點扶持原創項目,2020年9月由北京日報出版社推出。小說將邊緣人引入敘述中心,塑造了中國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拾荒者形象,真實描摹了農村城市化的艱難歷程,深入展現出城市化進程的情感矯正。
  • 承擔起當代作家的責任與使命
    承擔起當代作家的責任與使命文藝報評論員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打響了一場罕見的抗擊疫情戰鬥。今年2月以來,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報告文學作家深入武漢一線醫療機構、社區、警營,走近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和奮戰在抗擊疫情崗位上的普通勞動者,創作了一批謳歌大愛、鼓舞士氣、弘揚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
  • 向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獻禮 《京西逸民》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0月15日上午,由北京作家協會、北京日報出版社主辦的作家凸凹長篇小說作品《京西逸民》研討會於北京市文聯舉行,多名文學評論家共同就作品展開討論。
  • 滬臺「隔空對話」,談談文學、影像和虛構|高翊峰|上海市作家協會|...
    蔡駿和血紅「隔空對話」本身也是一種文學表達接下來,23位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文學創作者和兩岸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將通過網絡連線的形式進行為期三天的文學營活動,交流創作。毛尖、小白、陳雪和高翊峰還受邀擔任兩岸文學營駐營導師。
  • 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人民藝術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吉狄馬加,中國作協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中共宜賓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靜,《中國作家》雜誌社主編程紹武,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徐貴祥、柳建偉、陳彥,獲獎作者王晉康、王朝柱、苑彬、王鷹、袁瑰秋、韓志君、趙文濤、宋方金、孫立軍、姿萱、潘軍,以及來自影視創作一線的編劇、學者、導演、製片人等100餘人參加此次活動。
  • 成都小說創作如何迎接春天?這場創作專題講座上,作家、學者、編輯...
    成都文學正逐步形成具有明顯地域性特色的區位文學,為文化強省與文化強國貢獻成都小說的力量。」12月25日,2020年成都市作協小說專委會創作專題講座在成都舉行,本土作家、文學刊物編輯、文學研究者齊聚一堂、暢所欲言,圍繞成都小說的發展積極討論、建言獻策。
  • 長沙市天心區作家協會創作基地掛牌儀式暨「妙筆天心」筆會舉行
    11月8日,天心區作家協會創作基地掛牌儀式暨「妙筆天心」筆會在天心區暮雲鎮西湖村山有舍·野奢莊園舉行。筆會主題為「共臻風雅,妙筆畫心」。11月8日,天心區作家協會創作基地掛牌儀式暨「妙筆天心」筆會在天心區暮雲鎮西湖村山有舍·野奢莊園舉行,筆會主題為「共臻風雅,妙筆畫心」。這是繼10月17日成立大會召開之後,天心區作協首次舉行的重大活動。此次活動由天心區委宣傳部、天心區文聯主辦,暮雲街道、天心區作家協會、山有舍·野奢莊園承辦。
  • 成都小說創作需要文學新血液 作家們年末聚首呼喚新人冒出
    12月25日下午,成都市作協小說專委會主辦了一場創作專題講座。成都眾多作家聚首,深入探討2020年一年來成都文學圈在小說領域內的成績,兼及談成都小說的歷史、當下和未來。  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原成都軍區文藝創作室主任、小說家裘山山,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成都市作協主席熊焱,成都市作協常務副主席蔣藍,成都市作協副主席凸凹,成都市作協小說專委會主任、《青年作家》副主編盧一萍,四川作協創研室主任馬平,巴金文學院院長趙智,四川經濟日報社長、總編李銀昭,以及趙郭明、黎民泰、袁遠、章泥、王刊等小說專委會委員參會。
  • 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第四次會員大會暨2019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
    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第四次會員大會暨2019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獎頒獎會舉行11月26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秘書處主辦,中共上饒市委宣傳部、中共弋陽縣委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福建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南帆,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理事長單位《當代》主編孔令燕,江西省作協副主席曾清生,上饒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勇,上饒市文聯主席周亞鷹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的近百家文學報刊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綜合辦公室主任、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秘書長宋向偉主持。
  • 「上海作家協會、上海視覺學院文學教學基地」揭牌儀式舉辦
    從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手中接過一厚疊文學期刊,唐安祺用自己寫作中的古風口吻致謝。「上海作家協會、上海視覺學院文學教學基地」揭牌儀式上的這一幕,令現場一片歡笑。經過20餘年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幾億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網絡文學創作者超過千萬,籤約作家70餘萬,讀者人數超過4.5億,網絡文學已經佔據文化創意產業重要一席。
  • 烏蘭浩特市作家協會2020年文學創作成果
    2020年是特殊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國家各項事業造成了很大影響。在此危難時刻,我們烏蘭浩特市作家協會的作家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懷著非凡的使命和擔當,精誠團結、凝神助力,辛勤創作,筆耕不輟,用自己手中的筆開始了特殊的抗疫行動。創作發表了一大批飽含深情,鼓舞士氣,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詩歌、散文、小說、歌曲等作品,凸顯了文學的獨特魅力。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 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成果發布暨海外推廣籤約...
    ▲10月30日,中國作協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成果發布暨海外推廣籤約儀式在京舉行▲李敬澤、張紀臣、何向陽為「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圖書揭幕10月30日,中國作家協會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成果發布暨海外推廣籤約儀式在京舉行
  • 網絡作家煙雨江南、酒徒成為中國作協新會員
    中新網7月4日電 中國作家協會日前對外公布了其「2010年第1號」公報,列出了新發展的378名會員名單。在這份名單中,網絡作家邱曉華(煙雨江南)、蒙虎(酒徒)兩人的名字赫然在列。有評論稱,作家煙雨江南的創作手法靈活多變,題材新穎,可謂「網絡文學經典製造機」。
  • 當代作家必須找到自己的「地方」,也要警惕「特產文學」的存在
    12月12日,第五屆「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論壇」在南京召開,從「當代文學的總體性與差異性」、「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區域文學發展」、「文學批評:世界、中國與地方」、「文化產業時代的文學發展與前景」四個分論題切入,圍繞「當代文學的總體性和差異性」這一主題進行討論。與會專家聚焦——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性下的區域文學發展,共性與差異為何?
  • 為青年作家打Call,為東莞文學助力 「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
    ■彭爭武:評獎活動旨在發掘和鼓勵優秀青年作家,繁榮和壯大東莞青年文學事業東莞市作協副主席、東莞青年文學獎組委會執行主任彭爭武介紹,「三正杯」東莞青年文學獎,旨在發掘和鼓勵優秀青年作家,繁榮和壯大東莞青年文學事業。
  • 著名作家安黎文學知識講座在孫思邈養生館舉行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繁榮耀州文藝創作,弘揚耀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發掘耀州深厚的文化底蘊,2018年2月7日下午,由耀州區文聯主辦,耀州區作家協會承辦,千金藥局和孫思邈紀念館協辦的耀州籍著名作家安黎文學創作知識講座活動在孫思邈紀念館舉行。
  • 德州作家於琇榮長篇小說《南風歌》作品研討會舉行
    德州作家於琇榮長篇小說《南風歌》作品研討會舉行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5日訊 11月15日,由山東省作家協會小說創作委員會、中共德州市委宣傳部、山東文藝出版社主辦,德州市作家協會、中共慶雲縣委宣傳部協辦的於琇榮長篇小說《南風歌》作品研討會在濟南市舉辦。
  • 蔡晉:自稱沒有文學天分的網絡大神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