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柚子柚子
無論走上哪條道路,短暫的泡沫與歡娛過後,用實力說話才能走得長遠。畢竟,選秀一屆又一屆,粉絲也不知道,下次又會對誰喊寶貝。
這就是「令人此生無憾」的表演? / 《演員請就位2》
近期的《演員請就位2》又出現名場面,由孫千、陳宥維、劉芮麟表演的《甄嬛傳》,以拙劣浮誇的演技逗得現場觀眾笑聲不斷。
看了讓人不禁感嘆,這演的究竟是翻拍還是小品?
偶像組合出身的陳宥維,繼上輪競演塑造的「手抖夜華」,這次飾演的「此生無憾」果郡王再次翻車。
「手抖夜華」。 / 《演員請就位2》
愛豆轉行當演員,在如今的市場已經見怪不怪了。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有過演戲經歷的陳宥維尚且如此,而在粉絲經濟盛行的當下,粉絲濾鏡真的能磨平演技這座大山嗎?
出道魔咒
2018年《偶像練習生》的火爆開啟偶像元年。
C位出道的蔡徐坤,在節目播出期間漲粉300萬,其後的首支MV微博轉發破億;
出道3個月後,團體話題 #ninepercent出道100天快樂# 的微博閱讀量仍高達13億,後續發售的團體專輯累計銷量多達75萬張。
巡迴演唱會。 / @NINEPERCENT官博
粉絲無與倫比的集資熱情,加上不計花費的「打投」,讓各大視頻平臺走上了扎堆搞選秀的不歸路。
於是乎,供大於求,全網出現了追星女孩頭像、暱稱和評論嚴重不符的現象——
頂著A愛豆的頭像,帶有B愛豆的名字,其實在為C愛豆控評。
全網300追星女孩。 / @R1SE官博
秉承「只要輸出得多、總有一款適合你」的信條,2021年新一輪的選秀又在路上了:《青春有你3》的宣傳片來了,《創造營2021》官宣鄧超為發起人了……
然而,相比於紅紅火火的選秀熱,選出來的偶像顯得有些無所事事。
如同限定團體規定的短期籤約時間,愛豆們獲得的熱度具有強烈時效性,有的甚至熬不過組合的限定期。
節目為他們帶來巨大的關注度,也把他們的高光時刻封印於節目本身。
前ninepercent組合成員採訪。 / 團綜《限定的記憶》
以今年出道的女團the 9為例,#the 9成團出道# 話題有1.7億閱讀量,可一個月過後,#the 9出道一個月# 話題閱讀量迅速下降到1824萬,關注度縮水將近10倍。
近兩年的選秀模式模仿於韓國的produce系列,但在偶像產業已經非常成熟的韓國,偶像們只要出了新歌,就會連續幾周上打歌節目。
每到回歸季,粉絲們雖然忙著衝音源和投票,卻也能收穫充實的物料。
固定的舞臺輸出。 / 韓國SBS《人氣歌謠》
不同於韓國有固定的打歌節目,國內愛豆面臨舞臺缺乏的困境。節目播出結束後,也就意味著密集舞臺表演的結束。
除去選秀出道獲得的團體演唱會獎勵之外,只有每逢衛視舉辦晚會才能有上臺演出的機會。
更多時候,愛豆們則忙碌於上綜藝、接代言、拍廣告等其他業務。
雜誌拍攝與商務活動佔據大部分行程。 / @硬糖少女303
他們的粉絲,在無止境等待舞臺的同時,則淪陷於拼銷量、拼代言頭銜等各種罵戰中,以及時不時喊一句「請正視出道排名」。
選秀還在繼續。節目組只負責選,不停地選。
出道即巔峰,是懸浮於選秀愛豆頭上的魔咒。沒有舞臺,選秀出身的唱跳歌手難以持續獲得關注度,出道帶來的話題度與討論度逐漸隨風逝去。
不公平的市場
流量,是貼在所有愛豆身上的標籤;流量變現,是愛豆吸引投資者的利器。
雖然現在許多愛豆迫不及待地想要撕去「偶像」標籤,證明自己是個實力派。但正是這個標籤,為困於出道魔咒的愛豆們,創造了打破魔咒的可能。
如今,越來越多愛豆轉行當上了演員,演員市場似乎成為收容愛豆的最後歸宿。
楊超越出演網劇《仲夏滿天心》女一號,吳宣儀出演網劇《世界微塵裡》女一號,陳立農與李現搭檔電影《赤狐書生》,範丞丞出演網劇《靈域》男一號……
楊超越飾演女主洛天然。 / 網劇《仲夏滿天心》
誠然,對投資方來說,選用愛豆拍戲,一開始就能獲得一定關注度,粉絲不僅會積極主動宣傳,拍出來的戲再差也有粉絲作收視兜底;
面對路人質疑,粉絲還會拼盡全力維護劇作方,保護自家偶像。
愛豆們雖然暫時沒有演技,但有顏值;即使臺詞生硬,後期配音便可解決。特別是輕情節的偶像劇和重特效的魔幻劇,選用愛豆似乎穩贏。
楊超越為兩部網劇均貢獻了超過60%的熱度。 / @德塔文影視觀察
憑藉粉絲和流量,愛豆們可以輕鬆拿到一部劇的男女主角。初碰影視劇的楊超越,一開始被粉絲閉眼誇演戲「很有天賦」。
或許正是因為沒有期待,粉絲對偶像的瞪眼式演技反而更有包容度。
楊超越繼續擔任仙俠劇《且聽鳳鳴》的女主角後,在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不想再演大女主的戲了。
楊超越飾演女主鳳舞。 / @且聽鳳鳴官微
這對真正的新人演員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之前的影視市場,是因為演技和角色的匹配度來選擇演員;現在,則是根據明星的流量大小來選擇角色。
李誠儒直言:「選秀把市場攪亂了,在電影學院或戲劇學院學了四年,還不如人家三個月的選秀。」
李誠儒採訪截圖。 / @南都娛樂周刊
張譯也曾說過:「表演是一門學科,現在可能有一些人不太理解這個表演學科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認為只要自身外在條件還不錯就可以做演員,實際上演員的門檻還是有一定高度的。」
在粉絲經濟盛行的時代,零演技愛豆依舊活躍在電視螢屏上。
流量讓偶像實現空降,為他們免去了傳統演員道路上的摸爬滾打。
在許多新人演員還在從配角慢慢演起時,愛豆們也以「新人演員」自居,卻一開局就已經超車。
糖衣炮彈
「不喜歡你可以不看。」面對質疑,粉絲經常用這句話回懟。
清一色的控評,讓上網衝浪的普通群眾時常不明所以,也把真實的評價過濾於粉絲編織的甜美幻境之外。
影視劇官博下,處處是沒有感情的「控評機器」,純粹劇迷的想法早已淹沒於五顏六色的愛豆簡介之海;
移步愛豆的微博,想看到不一樣的評論更不可能,除了整齊劃一的「寶貝真棒」,再也找不到第二種聲音。
永遠都在誇讚的粉絲。 / 微博截圖
彩虹屁、閉眼誇,不容置疑的一致對外,看上去粉絲把自家偶像保護得很好。
身處輿論漩渦的偶像倘若缺乏冷靜的判斷,很容易深陷其中,心安理得地做一個花園裡的巨人。
困囿於幻象中的城堡。 / Pexels
可是,真實世界不只有網絡,網絡世界也不只有粉圈,這樣的路不會長久。
沉浸於粉絲幻象的偶像終有一天需要醒來,因為事實證明,粉絲無法保障每一個票房。
電影《誅仙》透露出廉價的商業片氣息,《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門。內容為王的時代,敷衍的劇情和面無表情的表演,成為觀眾看不下去的致命傷。
主演的演技是無法避免的硬傷。 / 豆瓣
當收視率轉化為票房,粉絲力量的微弱被無限放大,就算繼續實踐一人多買的「代言準則」,也挽救不了電影的口碑票房雙慘敗。
國內打歌舞臺的缺失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收視率持續走低,所以難以為繼。
類似《中國音樂公告牌》和《炙熱的我們》的競演節目,通常只有粉絲收看,這使得國內的舞臺節目如今仍處於空檔狀態。
競演節目的低收視率難題。 / @騰訊視頻炙熱的我們
而愛豆們還要面臨的,是市場更新換代極其迅速的現實。
一方面,造星工廠不斷輸出新的偶像,在一樣的模式、批量的生產下,隨著選秀市場的飽和,如果缺乏個人獨特的亮點,高顏值、同質化的新生代偶像很快會搶佔風頭;
另一方面,真正有演技的新生代演員不會被埋沒,愛豆的高顏值並非無可替代,相比於瞪眼式表達情感、流水帳式念臺詞,專業演員的基本功明顯更能讓觀眾入戲。
後浪一波接一波,沒有實力的愛豆很快會被拍倒在沙灘上。
觀眾越來越注重演技與劇情。 / 網劇《隱秘的角落》
市場把偶像推到主角的位置,相比於真正的新人演員,「偶像」這個身份給流量明星開闢出一條成功的捷徑,他們也因此擁有更多選擇。
是堅持做唱跳歌手,還是趁機轉型當個演員?或是二者兼顧?
無論走上哪條道路,短暫的泡沫與歡娛過後,用實力說話才能走得長遠。畢竟,選秀一屆又一屆,粉絲也不知道,下次又會對誰喊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