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2021年1月17日,經歷了六小時激烈討論及三輪投票,選出了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五部推薦電影。
該獎項是每年香港最先揭曉的電影獎項,也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重要風向標之一。
自2020年初全球以至香港均受到新冠的陰霾影響,各行各業受到嚴重打擊,香港電影院三度停業,至今仍然未能重開,以致去年符合候選條件的香港影片數量大幅減少。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未有效法香港電影金像獎將評選工作延期,相反決定如期舉行,主要為了如實反映去年片量不足的情況。
2020年符合候選標準的香港電影只三十部,最後環繞討論的佳作,主要不離這七、八部。
大獎獎座
最佳電影一項是三部紀錄片及一部短片集之爭。由文念中執導的《好好拍電影》追訪許鞍華導演,表達一份對香港的深情;黃肇邦導演的《3cm》透過罕見病患者家庭的遭遇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癥結;梁銘佳和Kate Reilly合導的《夜香·鴛鴦·深水埗》集四套短片,拍出點滴日常的香港地道情味。最後由一部紀錄片奪得此項大獎,是繼第十六屆《音樂人生》後,第二度由紀錄片獲得這項殊榮。
最佳編劇一項由《夜香·鴛鴦·深水埗》的梁銘佳與Kate Reilly夫妻檔脫穎而出,擊敗《一秒拳王》及《奪冠》等對手,贏得獎項。
陳可辛則憑著《奪冠》圓熟精練的導演技藝力壓對手,繼第三屆《甜蜜蜜》及第九屆《三更之回家》後,第三度奪得最佳導演殊榮。
在《奪冠》中飾演傳奇女排教練郎平的鞏俐,憑著細緻傳神、剛柔並濟的演繹,繼第十三屆《滿城盡帶黃金甲》後,再度登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影后寶座。
鞏俐飾演郎平
至於最佳男演員一項,儘管今屆候選影片中,不乏優秀的男演員參與演出,但多數評審認為由於2020年香港電影數量不足,且未見有非常突出的表現,經過反覆辯論,最終表決通過今屆最佳男演員從缺。而獎項從缺之情況亦曾出現於第十九屆最佳女演員一項。
以下為各獎項的得獎理由摘要: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陳可辛 《奪冠》
以香港人的角度,描繪這四十年來中國女排興衰,遊走於人物傳記和運動類型之間,年期長,處理上大刀闊斧,時代選材精準,擺脫政宣片的套路。三場比賽拍得乾淨利落,借女排舊新交替的迷失和再起,曲筆點出運動界現代精神面貌。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陳可辛超額完成。
最佳編劇:梁銘佳、Kate Reilly 《夜香·鴛鴦·深水埗》
表面上零散不相關的單元,實則時地互動,盡展不拘一格的敘事魅力,三個劇情短章自成緊密的「循環線」劇本結構,全面揭示香港代際關係與民族身份間差異的社區面貌,從中尋求不同身份積極溝通的可能。最後一段紀錄形式介入,打破單一戲劇性,以深水埗當下面貌再加一層聯想與辯證。
最佳女演員:鞏俐 《奪冠》
鞏俐演郎平,舉手投足不溫不火,將中國電影「第五代」從艱苦走來的堅韌精神,與郎平的運動員生涯完美結合。面對保守體育建制、昔日戰友和新一代年輕球員,以堅定的信念迎戰,掩藏內心面對失敗或指罵的壓力。鞏俐以懾人的氣派壓場,剛柔並濟,演技爐火純青。
5部推薦電影:
1.《好好拍電影》
豆瓣評分8.8,目前在臺灣上映
文念中以工作夥伴身份,捕捉許鞍華導演工作的熱誠,小事糊塗而大事清醒。更重要是透過她的個人眼界與社會關懷,帶出一個還未流失、值得抱擁的香港故事。
面對時代變遷,香港電影創作環境艱難,去日苦多,依然守住崗位,堅持自我,流露出視香港為家的感情。
許鞍華於去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這部紀錄片無論是對她本人來說,還是香港電影,都有著重大意義。
2.《夜香·鴛鴦·深水埗》
將本土生活日常與城巿記憶結合,獨立成章的四部短片,脈絡勾連不言而喻。攝影師出身的梁銘佳,夥拍演員Kate Reilly,夫妻檔聯手編導,難得承認原地踏步的困局,拒絕沉溺愁緒,深信微小地道趣味、點滴情感交流,終可匯聚成偉大榮光。
3.《3cm》
黃肇邦延續一貫關懷,謙遜注視各種弱勢人物,追蹤幾個結節性硬化症病患家庭的經歷,給予發聲機會。儘管死亡陰影籠罩,卻非一味炮轟不仁政策,反而冷靜地讓人物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借片尾立法會請願的兩端對照,更顯發聲無比重要。
4.《奪冠》
接下主旋律的電影任務,卻有不甘於歌功頌德的野心。上半部高舉中國女排精神,拍出可信的時代背景;下半部借郎平回國出任教練,帶出了集體與個人,以至打球意義的反思。儘管面對創作上的各種限制,無阻陳可辛展示排球的動能,及專業革新的視野。
5.《一秒拳王》
親和的拳擊片,沿港式類型片趣味之路直走,既有窩心父子情,又有港男打不死精神的熱血宣示。導演粉墨登場,以配角之身襯託周國賢的突破演出。一秒之想正是港人快人一步、理想達到的思維,終於要面對現實,一回三分鐘,修正身心,捱著面對。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強調以專業角度評審,輔以具透明度的理性討論,討論過程均記錄在案,每年均透過討論配合投票的形式,選出上一年公映電影的各個獎項及推薦電影。學會自1995年創辦起,一直未有間斷。
許鞍華,維多利亞港
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在去年9月28日發出特別公告稱,受疫情影響,今年大部分時間全港影院未能正常營業,讓預期本年度上映的電影大幅度延期。此香港電影金像獎董事局經審慎討論後,決定順延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至2022年舉行,同時2020年及2021年符合金像獎參選資格的電影,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合併進行投票及頒獎儀式。據悉,上屆金像獎頒獎禮已因疫情改在網上進行,而上一次實體頒獎禮是第38屆。
故2021年無香港電影金像獎。
許鞍華-香港電影最重要的女導演
回顧2020年香港電影市場,全港影院票房收入破千萬港元的電影總共只有12部,其中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以5510萬港元的成績奪冠。票房前十名中的港片只有《乜代宗師》(2945萬)和《幻愛》(1529萬),《乜代宗師》是去年農曆新年假期上映,當時香港地區受疫情影響還不明顯,影院沒停業。
而經歷影院停業之後上映的愛情片《幻愛》更是成為華語電影的奇蹟,該片在上映兩周正是勢頭良好的時候,又被迫停業,不過最終的成績讓人意外。
儘管2020年香港電影如此慘澹,最後我還是想說:香港電影未死,香港電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