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電影,不少人想到的都是: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歌舞橋段來得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
那些年阿三哥腦洞大開、顛覆物理定律的動作特效,也為網友們貢獻了不少表情包。
比如這個槍王之王啦。
連人帶馬過車底啦。
簡而言之,太奇葩。
然鵝,號稱印度「史上最貴電影」的神話史詩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本周在國內上映了,打破了人們的既有印象。
這部來自奇葩國度的片子,竟然相當地高大上。
影片劇情上沒什麼亮點,講述巴霍巴利王坎坷的身世和輾轉復仇的故事。
巴霍巴利的意思是「擁有強壯手臂的男人」,歷史上的巴霍巴利王本是一位養尊處優的貴族,卻被導演演繹成了印度口口相傳的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裡的故事。
被生母託舉著在湍急河流中倖存,
天生神力能徒手扛起巨大的林珈塑像。
爭奪皇權導致的兄弟爭鬥、擅長戰鬥的美貌公主、乃至外族入侵引發的戰爭,都是印度神話中的老調重彈。
折合1.6億人民幣的成本對天朝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在印度可是前所未有的大投資,而且可以想見地,主要花在了特效上。
你看那壯觀的大瀑布,跟迪士尼爸爸的《奇幻森林》有差?
雄偉的王都宮殿,史詩感是不是撲面而來?
蔚為觀止的戰爭場面,哪點比不上好萊塢大片?
和咱們大天朝一樣,印度兄弟的優勢,就是人 多。動不動給你來個上千群演,誰不頭皮發麻?
影片的特效團隊有600多人,全片特效分別在5個國家完成。
片中的戰爭場面,動用了5000多人,拍了200天。
搭景就用了200天,佔地80000平米,每天1000人同時作業。
全片設計並使用了20000件武器。
還為大戰中的敵軍首領創造了新的語言,叫基裡基爾語(KiliKil)。
時長將近三小時的電影,還只是上下篇中的上半部,下部預計也會在今年上映,這得多史詩?
畫面精美氣勢磅礴,甚至被稱為「印度阿凡達」。
以往佔據了電影巨大時長的歌舞,也收斂了不少,全片只有三四段,出現也不算突兀。
不過要讓印度人放棄浮誇是不可能的,物理定律什麼的也是一定要狗帶的。
男主一定要反反覆覆像洗髮水廣告一樣在慢鏡頭裡搔首弄姿。
男主一定要這樣飛躍懸崖,女主的飄帶一定要背離地心引力。
男主從懸崖跳下去,回身拉弓射箭,固定繩索,然後再沿著繩索爬上去,非常厲害。而且弓箭都是隨手拿藤條做得,別問我弓的弦是哪兒來的,因為人家是男主!
話說,接受了設定之後,越看越燃是怎麼回事……
影片的宣傳也一樣浮誇,還創下了金氏世界紀錄。
他們製作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報,4709.30平米。
總之,印度人這回要玩真的了。
影片去年就已經在國外上映,IMDb評分高得嚇人。
不排除愛國的印度人結隊刷分的可能,但這部電影的走紅,無疑刷新了世界人民對印度電影的認知。
近些年來,許多優秀的寶萊塢電影,已經讓大家見識了印度電影獨特的思想性,這個以智慧著稱的國家以其對社會民生、宗教、教育、家庭等等話題的深度思考,徵服了全球觀眾,足以讓許多天朝電影汗顏。
《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是口碑佳作,國內外評分都相當高。
人們都知道寶萊塢電影是印度電影,但印度電影不僅限於寶萊塢電影。
事實上,印地語的寶萊塢電影只代表北印度電影。
在印度,由於地域和語言的原因,南印度和北印度的電影產業一直是各自為政,互無往來,通常北印電影更歐化,南印電影更具有印度本土特色,從人物服裝到影星的面相都能看出端倪。
北印印地語電影《卡普爾家的兒子們》劇照:
南印 泰盧固語電影《愛情至上》劇照:
《巴霍巴利王》這部印度史上最貴的電影,並不是寶萊塢出品。
《巴霍巴利王》的拍攝同時使用了泰盧固語和泰米爾語,都是南印度語種,導演S·S·拉賈穆裡本人是泰盧固語導演,引出了更加生僻的「託萊塢」的概念。
電影被翻譯成印地語在北部播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史上票房最高的南印度電影,首次打破了南北印度語言文化的壁壘,在印度整個國家內都具有票房號召力。
印度電影中許多讓外國觀眾覺得奇葩的做法,其實也都是電影人為迎合印度本國文化環境,有意而為之。
比如每一部電影時長很長,還往往要囊括各種類型元素:愛情、動作、懸疑、劇情……等等,還要加入許多歌舞橋段,又被稱作masala電影(masala是印度當地一種有名的香料,混合了多種成分)。
這樣做有其歷史原因,印度氣候炎熱,看電影是一種庇蔭乘涼的好方法,但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看電影仍然是一種奢侈,為了讓觀眾覺得「物有所值」,所以才把電影拖得很長,讓他們能待久一點。
而加入大段歌舞的又一原因是語言不通,但至少南印北印觀眾對歌舞的喜愛是差不多的,這樣做,能讓來自不同地區的觀眾也能欣賞片中的一部分。
電影裡的主人公貌似無所不能,違背一切自然法則,其實和印度記載歷史的方式有關,因為印度崇尚宗教,不重史,認為凡人的事沒什麼值得紀念的,記史也依靠口口相傳,所以常常是神話與歷史混為一談。
一段歷史被浪漫主義地一頓添油加醋,歷史人物就成了天神下凡,力大如牛一躍三丈也都是小case,就跟咱們功夫片裡的輕功一樣。
印度電影在順應國際化趨勢的過程中,印度本土觀眾的喜好和需求始終都擺在首位,反觀近年來的一些國產電影,不是好大喜功就是敷衍了事。
而特效是印度電影歷來的短板,《巴霍巴利王》也許正是印度電影向世界級大片邁出的重要一步,網友甚至將它稱為印度的「《英雄》」,印度電影這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架勢啊。
所以不要再嘲笑阿三哥了,國產電影也要加油呀。
這片子去年就出了資源,回復「大臂」,叔給你,如果有興致,也不妨去影院一睹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