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貴州到長江中下遊一帶被厚厚雲層籠罩。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溼冷指數和風寒指數了解一下溼冷和風寒,描述的都是人對外界氣溫的主觀感受,即體感溫度。除氣溫外,風力和相對溼度是影響體感溫度重要的兩個氣象條件。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體感溫度公式,在氣溫為5℃時,相對溼度達70%,體感溫度為2.6℃;如果相對溼度達到90%,體感溫度僅有1.2℃。北方在氣溫為5℃的條件下,颳起7級大風時,體感溫度為2.5℃,疊加9級大風時才會達到1.8℃。在冬季,南方空氣溼度達到70%以上較為常見,而北方持續7-9級大風卻不那麼容易,所以在同等氣溫條件下,南方更容易讓人「喊冷」。
看到這,北方小夥伴表示不服,冬季北方氣溫比南方低多了,再一颳風,猶如往臉上扎刀子。南方小夥伴表示,我們這裡空氣溼度達100%也稀鬆平常,起床靠勇氣,洗澡靠毅力。
不過通過體感公式計算還發現,在氣溫相差過大時,氣溫是影響體感溫度最主要的因素。以北京和上海為例,1年中最冷的1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3℃、4.5℃。綜合風力和相對溼度,北京和上海的體感溫度分別為-3.6℃和2.1℃。如此看來,在氣溫差距較大的情況下,相對溼度的「殺傷力」還是比不過低溫。
繼續正文~
△26~29日廣東冷空氣影響頻繁。圖片來源:微博@廣東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