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源氏物語》,我們會不自覺地拿它好《紅樓夢》作比較,兩部文學作品誕生的時間雖然間隔近兩個世紀,但是在同樣描寫封建社會,同樣描寫等級制度,同樣對與女性的同情,還有其文學史地位來講,二者卻相差無幾。我們將研究《紅樓夢》的學問叫「紅學」,而日本學界也將研究《源氏物語》的學問叫做「源氏學」。
雖然時間上有近兩個世紀的跨度但是其背景卻都是在描寫封建社會的貴族生活,分別以源氏公子和賈寶玉為主要人物,不僅如此,書中的人物也具有相似性,像是《紅樓夢》中封建女子的代表薛寶釵和《源氏物語》中的紫姬,源氏公子和賈寶玉,還有夕顏和林黛玉等等。
源氏和寶玉雖然貴為貴族階級,但是他們卻沒有以貴族的架子仕人,源氏雖然貴為天皇的皇子,在我們初看的時候以為她就是一個渣男形象,但是他卻絕非始亂終棄之人。他就像學者們對賈寶玉的評價一般,是個「泛愛」的人。
複雜的人物關係,構造出一幅複雜的人物網絡
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尤其是有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來說,人物關係是展現其主題的關鍵,就《紅樓夢》和《源氏物語》來說,均展現了複雜的人物關係。就故事的脈絡來講,就作品的結構性來講,《紅樓夢》似乎更容易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審美。
《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似乎就是寫了日本平安時代,上中下三等階級的女人,通過源氏公子與他們的交往,逐漸看到日本各個階層女子的生活現狀,而夕顏,只是和源氏交往眾多女子中的一個,其生活經歷,性格特點和林黛玉頗為相似。
故事不是像《紅樓夢》一般一節連著一節展開,而是以源氏公子的年齡為回數,也以此為發展脈絡,在源氏公子不同的年齡段遇到了不同女性而展開,描寫了一部女性的畫像。
故事以源氏公子的生母開頭,在生下他之後去世,這種悲劇的人生也似乎決定了源氏公子以後的發展。與光源氏母親長相相似的藤壺,因為源氏的戀母情結而陷入不倫之戀;日本的「薛寶釵」,東方傳統女性的代表紫姬,和源氏有緣無分的感情;對源氏敬而遠之的空蟬;不善於表達的葵姬;善妒的六條妃子;紅顏薄命的夕顏等等,她們都是時代的悲劇,都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在沒有完善夫妻制度的當時,她們不得不依附於男性,當做男性的附屬品。尤其是在第二回中,幾個男人在討論女人的言辭,將當時女子的等級比較中肯地說出來。
「不管這女子的出身高低,但作為一個人們稱道的好女子必須具備穩重平和、忠實勤勉、才藝超群的條件」。左馬頭則說:「如此看來,還不如不講門第,更不談容貌美醜,但求其人性情不甚乖僻,為人忠厚溫和,便可信賴為終身伴侶。此外,倘再添些精彩的才藝、高尚的趣致,更是可喜的額外收入」。
可以見得,當時的女性觀,主要是主張陪你過女子的品性。
而源氏,雖然是好色之徒,但絕非輕浮之輩,無論是與她不倫的藤壺妃子,還是與他保持距離的空蟬;無論是偶然邂逅的夕顏,還是自己培養的紫姬,源氏對他們的態度絕不像《紅樓夢》中的賈璉之流。他是多情的,但又不是絕情的,他對女子的態度是同情的,而非輕浮的。
這就像寶玉所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
《紅樓夢》
和《源氏物語》相比,《紅樓夢》編織的是一層巨大的,覆蓋了整個賈府的人物關係網絡,雖然關係清晰明了,但是其複雜性,和源氏物語相比則更為完整。
故事是由女媧補天的頑石說起,女媧補天一頑石被丟棄在了青埂峰下,由一僧一道帶入人間,經歷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之後又回到青埂峰下,以這個為線索,以賈府為舞臺展開,其中有關係的人物有400餘人,這四百餘人構成了一張巨大的關係網,而主人公則是這關係網當中最為突出的脈絡,主要人物登場之後,以元妃省親開始,結局也逐漸明朗。
和源氏公子相似的便是賈寶玉,賈寶玉曾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他對賈府的女性也是柔情似水,不分尊卑貴賤,平等對待。對於出身卑賤的丫頭也是一樣,給他們特地留出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給晴雯暖手,他不像其他人一樣將女子視為玩物。
所以比《源氏物語》相比,紅樓夢更加有進步意義,寶玉和女子之間的感情似乎更純粹,也更能理解在封建社會中,不同等級女子的生存狀況。
夕顏與黛玉
夕顏與黛玉不同,甚至夕顏的經歷比黛玉更為悽慘。
夕顏只是光源氏眾多情人當中的一個,並不是作品的主角,作者對她訴諸的筆墨並不多。在夕顏之前的六條妃子,對源氏公子的愛也很熱烈,源氏公子對她的激情逐漸褪去。而源氏再一次去六條的時候,被一所小院子所吸引,也因此,認識了夕顏。二人因為夕顏花相識,所以源氏叫她夕顏。二人感情也像和其他人一般,並沒有長久,因為宅子裡發生了鬼魅之事,夕顏一命嗚呼。夕顏死後,源氏才得知夕顏的真實身份,她原本也是官家的女兒,但是家道中落,父親去世,自己孤苦伶仃,這點和林黛玉的經歷十分相似,年幼喪父。她後來也進入和頭中將的熱戀當中,但是封建社會,總是對女性有偏見,在生下女兒之後,夕顏離去。夕顏的故事便草草結束。
相比於源氏和夕顏的感情,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夕顏之前的生活情狀,寫了夕顏的遭遇。
夕顏的性格也是一種溫柔順從的,但是從與頭中將的交往中看出她又是倔強的,自主的,相比於其他女子,她更多的是自主意識,而不是依附於男性。
這種性格,大概是她經歷的原因,夕顏是落魄的貴族,也飽讀詩書,會吟詩作對,具有貴族的教養。同時,家族的落魄也使他經歷了人生的挫折,所以才有其性格的多樣性。
「生就一副從容不迫的性格,故而無論是心酸的事啦,悲傷的事啦,慚愧的事啦,都不會怎麼樣放在心上。她的一舉一動毋寧是大方而天真無邪的,對於鄰居們的這些粗俗作風,似乎也沒有怎麼介意,只是羞澀地紅著臉而已,看著反而討人喜歡」
和葵姬,六條妃子這樣心機城府很深的女子相比,夕顏不矯揉造作,溫柔大方,作者給予她的更多的是讚賞,夕顏也似乎更符合前文所說的日本傳統女性觀中的女性。
這樣一個大方的女子,作者偏給她一個坎坷的家世,更容易讓人憐憫,同情。
相比於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則是從小寫起,二人青梅竹馬,故事線基本上是貫穿作品始終的。隨著故事的發展,又著重描寫了木石前盟,而賈寶玉和林黛玉又將彼此當做自己的知己,他們不僅僅青梅竹馬,而且是最懂雙方的人。
和夕顏相比,林黛玉的形象則是更加有個性的,同為沒落貴族的後代林黛玉自小體弱多病「心比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更三分」,她具有一種病態美,而且林黛玉的性格則更多是多愁善感的。
自己自小失去了父母,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在這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自己敏感多疑的性格特點,在賈府,她並沒有歸屬感,處處留心,處處在意。
像是周瑞家的送宮花的場景,送給她的時候,她卻懷疑是別人挑了不要剩下的。別人的一句玩笑話,她卻往往當了真,這都是因為自己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對這個家並沒有歸屬感。
黛玉的這種敏感,多疑的性格往往不被人所理解,所以在很多人眼中喜歡的往往是薛寶釵而非林黛玉,但是林黛玉的直率的性格,敢於抗爭的精神,不會圓滑處世卻是作者所讚揚的。
同為沒落貴族,本來有父母疼愛卻沒落,有喜歡的人卻不能在一起,這樣相似的遭遇,夕顏和黛玉的性格也是有相似性的,她們為人直率。
夕顏經歷感情失敗之後並沒有依附於男人,而是自立門戶,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是自己是有話語權的。黛玉卻因為年紀小不得不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雖然不像是自己家一般自在,但又寶玉,寶釵眾姊妹,拿她當親人。
因為黛玉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敏感多疑,她要將自己保護起來,她不像夕顏一樣不管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尤其是在賈寶玉這件事情上,不允許有人插足。
二人經歷的相似性,性格卻有不同,夕顏是外表柔弱,內心堅強,黛玉是內心柔弱,外表要裝作堅強將自己保護起來,但是這樣的性格均和他們相似的經歷有關。
人物命運的悲劇性
夕顏的悲劇似乎更具有戲劇性,她的結局也隱藏在「夕顏」這個名字中。
「光源氏稱這夕顏花的命運是「可憐的命運」,其可憐之處想必是在於,清潔純白的花朵卻開放在如此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殘敗之地。這與後文闡述的夕顏的命途,頗為相似,不失為紫式部的一筆暗喻」
而夕顏的死也是不可思議的,她是暴斃而亡,是被光源氏前情人六條妃子給纏上,而奪走了她的生命。
但是夕顏究竟是為何而死,至今仍舊是個謎團,作者是將她的死歸結於光源氏嗎?也似乎並不是這樣子,因為作者對光源氏的態度,就像是曹雪芹對寶玉的態度是一樣的,不是批判,而是一種讚賞。
雖然在封建社會,光源氏身為皇子,並沒有階級之分,而是他對於任何一個階級,即使是對下層階級也是以同情的態度,而非鄙夷的態度。他雖然沉迷美色,但是絕不是那種渣男,他在與人交往中突出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不論是家道中落的夕顏還是出身低下的人,他都會平等待之。
所以夕顏的死並不是源氏公子的鍋,之所以以這種方式結束她的生命,一是增強了六條妃子善妒的性格,二則是對夕顏的結局早有預測,她的結局註定是悲劇性的。
黛玉的悲劇結局也像夕顏一樣,是悲劇的,她的結局早就在第一回就提現出來。
她是來報恩,還淚的。曹雪芹以浪漫主義的寫法,講述了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情緣,她是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
「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這好像就是命,黛玉以眼淚還報神瑛侍者的恩情,眼淚盡了,也就是報恩結束的時候,也就是林黛玉香消玉殞之時。
《紅樓夢》和《源氏物語》一樣,都逃不過悲劇的結局,隨著情節的發展,悲劇接二連三出現,先是秦可卿的死,元春雖嫁入宮中,但卻是個冰冷的地方;尤二姐,尤三姐的接連悲劇,而最為突出的悲劇,便是寶黛愛情的悲劇。
一部跨度近八百年的作品,卻因為其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社會而富有相似性,體現出了當時東方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體現了作者對於女性社會地位的關注,生活在當時社會女性的悲情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