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鑑
圖:來源於網絡
張國榮小時候與母親僅有的一張合影
「哥哥」,熟悉張國榮的都知道,他除了英文名字Leslie之外,還有一個綽號叫「哥哥」,只因跟王祖賢演的影片中他扮演「哥哥「,後來從戲裡就叫到了戲外,不過他很喜歡這個充滿親近感的稱呼。
有些人的童年成就了他的一生,而有些人卻要用一輩子來醫治童年留下的創傷,「哥哥「就屬於後者。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哥哥」的童年,以及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
張國榮的母親叫潘玉瑤,十幾歲就嫁給了他父親張活海,母親生他的時候已經是37歲高齡產婦。他在家裡排行第十,家裡人都叫他阿十。他的父親叫張活海,是當時香港赫赫有名的「裁縫之王」,很多政界、商界和演藝圈的人都找他訂製衣服,甚至連美國的一些男歌星也跑來找他設計服裝。所以,現在看來,張國榮在當時,應該也算是「富二代」了。
表面上幸福的張國榮,童年卻是他一輩子的痛。他的父親整天忙於生意和女人,他是一個「花心大蘿蔔」,而母親則忙於跟別的女人搶自己的丈夫,也無暇顧及孩子。張國榮從小到大,跟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不超過五天,跟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不超過半年。
張國榮在家中最小,也是最孤獨的,最大的姐姐張綠萍大他17歲。童年時候的孤獨,對他的一生影響非常深刻而長久。
他13歲的時候,在母親的請求下,父親答應他到英國去留學,學習紡織專業,看看他父親做的生意,就知道為什麼讓他學這個專業了。
張國榮從英國留學回來後,便從家裡搬出來住。為了生存,他賣過鞋、牛仔褲,1977年,經朋友介紹,他報名參加「亞洲歌唱大賽」,一炮走紅,從此步入娛樂圈。
起初他的穿著和思想非常前衛,其實很多人並不買他的帳,有時上臺得到的不是掌聲而是噓聲,他的唱片也不值錢,那時候的他,內心無比掙扎。那時,他非常渴望父母和家人的溫暖,可是沒有。一路走來,他無數次想放棄,但只因他內心有一股子倔勁,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張國榮功成名就之後,每當他被問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時,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第一個肯定是我的媽媽「。
張國榮成功之後,並沒有忘記孝敬母親,他為了彌補和母親情感上的缺失,給母親錢和房子,給她僱菲傭,給她買換季衣服和各種禮物,請母親到高檔的餐廳吃飯,可是無論怎樣,母親和他的感覺還是很生份,有時母親去他家時,連上廁所都要問一句:」可不可以借廁所用一下?」這讓他內心很受傷。
母親和家人在「跨越97」演唱會現場
對於「哥哥」的鐵粉們,一定會記得」哥哥」曾在」跨越97」的演唱會上對臺下的母親說:」我開演唱會也都開了好多次,每一次我的媽媽都會到現場同我分享我的快樂。媽媽,我今晚在這裡,送一首歌給您,《月亮代表我的心》。」
那一刻,香港紅磡體育場內溫情爆棚,臺上帥氣的兒子深情款款地演唱,臺下慈愛的母親露出了陶醉的笑容。
1998年10月18日,張國榮的母親病逝。當時,張國榮一直守在母親的身邊,陪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他原以為媽媽走了,便不會再想起什麼了,可是當媽媽真的走了,那些記憶又在心頭揮之不去,常想起人生路上與母親的點點滴滴。
母親去世後,他曾想把母親的骨灰留在家中,後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張國榮和母親,直到母親去世的前幾年,他才感覺到互相之間存在的必要性,可惜等到母子都明白這一點時,已經有些晚了。
寫在最後:
四十多年,風風雨雨,苦辣酸甜,在張國榮心底的某個角落,他始終是那個失落的孩子,那個渴望被愛、遺失了親情與母愛的孩子。那段童年歲月,終是成了他此生深深的遺憾,無法忘懷。
從」哥哥」的童年經歷告訴我們這些家長: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孩子的童年絕不可忽視。」 同時作為孩子,我們也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從你上大學的那一天起,跟父母就聚少離多了。
專注於情感領域,歡迎關注,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