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朵之藍
4月16日,一位寶媽按照「嬰兒趴睡訓練群」的方法對自己3個月大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這場訓練的結果是導致寶寶被悶死。
更令人憤怒的是,這位寶媽看著寶寶的腿被卡住,哭得撕心裂肺,雙手不停地揮舞,沒有推開一牆之隔的門,而是在群裡發照片、發視頻,焦急地詢問該怎麼辦,整整諮詢了2個小時。
最終她相信了群裡所謂權威老師的話,解鎖趴睡技能的關鍵是無論寶寶怎麼哭都不要哄,否則前功盡棄。不管不問的態度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一條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沒了……所謂的趴睡訓練竟然成了孩子的死亡直播。那個小小的孩子臨走前有多難受?那位媽媽事後有多悔恨?難以想像。
相信這位媽媽一開始也是抱著科學育兒的態度去的。「科學育兒」讓現在的媽媽們產生了焦慮和恐慌,好像不看幾本育兒書,不參加幾個社群,不按科學的方式來,孩子就會被養廢了一樣。
殊不知,有時候毀掉孩子一生的正是這種種的「科學育兒」。
有多少父母和孩子被科學育兒綁架了?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0-18歲孩子最優的睡眠時間如下:
對此,閨蜜深信不疑,每天精細地記錄寶寶的睡眠時間。如果和標準睡眠時間有差距,她就會焦慮不已。但她家的孩子偏偏是個「睡渣」,睡眠紊亂,白天不肯睡,放下就醒。
為了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閨蜜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哄睡,把自己搞得疲倦不堪。
直到後來,孩子長大後,閨蜜忽然意識到,其實只要孩子精力好,少睡那麼一兩個小時真的沒那麼重要。反而是自己一直困在所謂的標準框架裡,少了和孩子高質量相處的親密時光。
有一種累叫科學育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科學育兒開始給父母套上了枷鎖,綁架了父母的情緒。
有個網友說,自從科學育兒以後,她開始鄙視一切的經驗育兒:
科學育兒說寶寶不能被搖晃,看到婆婆抱著寶寶抖腿會煩躁不已;
科學育兒說推車嬰兒車要避免劇烈晃動,看到婆婆推嬰兒車走在磚面路上大步流星會異常反感;
科學育兒說不能給孩子吃鹽,看到婆婆偶爾放了一點鹽就會破口大罵……
因此,她與婆婆的矛盾日漸凸顯,家裡經常吵吵鬧鬧。為了讓孩子更科學地成長,她只得事事親力親為,結果她所有的時間都被霸佔了,個人的狀態也變得越來越糟糕。
然而, 「延遲滿足」,「科學兒童睡眠時間」,「科學餵食」這些科學原理並沒有讓她得到想像中的井然有序和得心應手。
一旦寶寶稍微偏離了科學育兒的軌道,她就會更加緊張焦慮,常常無故陷入自我懷疑當中。
大概當父母都是這樣的吧,總想用各種科學知識來武裝自己,為孩子抵擋一切未知的危險。但過猶不及,過渡迷戀科學,追求固化的標準,只會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神經緊繃,疲憊不堪,還破壞了原本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
從來沒有絕對的科學育兒觀。
美國兒科學會曾經提出過一個建議,在孩子2歲左右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因為孩子的排洩控制肌肉一般在18-24月間達到成熟,平均年齡在18個月。
也正因為如此,多少家長陷入了焦慮和恐慌當中?因為自家的孩子已經超過年齡了還不會自主上廁所。
但其實因為個體的差異,2歲左右只是一個大概的年齡標準,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而美國兒科學會也明確表示:年齡並不能作為自主如廁的硬性指標。
正如某個雙胞胎媽媽分享的那樣:
女兒才兩歲就能自己去廁所脫褲子尿尿;而大幾分鐘的兒子無論怎麼訓練都學不會,最後只能繼續穿紙尿褲,直到3歲。
伊能靜曾經轉發過幼兒戒尿布時間點的相關新聞:「你的寶寶就是獨一無二的,他也許有些地方成長快一些,有些地方比別人慢一些,但你要相信他是獨一無二的。」
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配得上獨一無二的養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一刀切的標準毫無科學可言。
「孩子做家務應該收錢嗎?」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好幾代家長。
大部分人贊成不能把零花錢和家務捆綁在一起,因為家務本來就是孩子作為家中一員應該盡的任務,和金錢綁在一起只會招致孩子的不滿足和利己主義。
然而《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作者沙拉就喜歡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做家務。她的三個孩子並沒有因此變得自私自利,拿到零花錢的第一件事就給家人買點心和禮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財商,培養了商業思維。
一樣的育兒方式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產生的是不同的效果。
《卡爾·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
「父母需要去發掘寶寶們的天性,並據此來調整教養方式和方法,適應寶寶的需求,塑造寶寶的個性,撫育他們健康的成長。」
育兒的路上,盡信書不如無書。科學育兒觀,如果一成不變地照搬就成了機械育兒,但寶寶不是機械,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獨特的生命啊。
比起教條主義,本能的愛和回應對孩子才是最重要
趴睡訓練的本質和核心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所謂的哭聲免疫法,簡單點來說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這種理念是由美國的育兒學家約翰·華生提出來的,這個訓練方法在歐美曾經十分流行,因為確實可以養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然而若干年後,華生的親生兒子是這樣評價的: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他的幾個孩子成年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大兒子年僅30歲就自殺身亡了。
很多實踐者都發現,哭聲免疫法訓練出來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長大後安全感匱乏,有睡眠障礙,甚至會導致自閉症、精神分裂等。
馬伊利曾經也十分信奉哭聲免疫法,大女兒睡醒哭著拍手求抱抱,而她卻固執地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
而女兒長大後缺乏安全感,做事十分謹慎,不自信。馬伊利因此後悔不已:「只要是個人,總有一天都會睡整覺,自己親生的寶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時候擁抱他安撫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長的一生不值得嗎?」
如今,小女兒躺在自己的身邊,她再也捨不得推開這個有奶香味的寶寶。「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有個網友說,在給孩子做哭聲免疫法實驗時,哭得撕心裂肺,外婆要去抱,媽媽不讓。外婆說:「我不懂什麼新式育兒法,我只是聽了孩子哭心疼。」
相比之下,外婆對孩子的愛更純樸,更本真。
用哭來表達需求,是嬰兒的本能;受不了嬰兒哭,是母親保護孩子的本能。
追求科學育兒而迷失了愛的本能,忽略了對生命本身愛的回應,得不償失。
想必《挑媽媽》這首感人的詩,大家都讀過: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
孩子是奔爸媽而來的,爸媽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所謂科學育兒,是給養育路上的大方向指導。但千萬別忘了,科學育兒的前提和核心都是愛。有了愛,一切都可以修正和調整。
有人說:「沒有哪一種科學育兒方式需要我們無視孩子的健康和感受,沒有哪一種育兒訓練必須壓制媽媽發自內心的愛與親密。」
科學育兒是參考,而非標準。如果非得說有什麼育兒方法是非常科學的話,那就是用你的愛、尊重、理解和引導去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end-
作者簡介:花朵之藍,糊塗寶貝說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