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同事,老家就是濱州的,所以這次來濱州感到特別親切,算是走親戚吧。」66歲的老戲骨陳佩斯話音剛落,在場的媒體記者都笑了。9月27日,話劇《戲臺》媒體見面會在濱州大劇院舉行,主演陳佩斯、楊立新兩位藝術家在演出前,分享了該劇創作背後的故事。
>>>再次來濱州 陳佩斯大吃一驚
當電視屏幕上那個吃了一碗又一碗麵條的「陳小二」走進記者見面會現場的時候,已是66歲鬍子花白的老人,當見到電視劇《我愛我家》裡的「爸爸」楊立新時,他已是爺爺的年紀。這樣的藝術大咖來到濱州,卻全然沒有明星的架子,穿著樸素、舉止親切隨意,儼然是隔壁鄰居家的大爺。
說起到訪濱州,陳佩斯和楊立新都不是第一次。去年下半年,楊立新曾受邀在濱州群星劇場進行過文化講座,濱州還沒撤地設市的時候,陳佩斯曾到訪霑化一帶,還曾在當地體驗過打冬棗。
「這還不是冬棗最好吃的時候,要想吃到最好的還得過段時間。」陳佩斯的一席話,讓人覺得很「霑化」。再次到訪濱州,陳佩斯覺得眼前的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泥濘狹窄的土路變成了寬闊明亮的柏油馬路,漂亮的城市綠化讓人感覺心曠神怡,楊立新時隔近一年來到濱州,已經對濱州的部分地標性建築有所了解,「群星劇場就在咱們東邊,咱們在濱州的西北角。」楊立新笑著說。
>>>跨界演話劇 有難點更有興奮點
大眾眼中,兩位藝術家一個是小品之王,一個是電視劇之父,如今卻跨界演起了話劇,而且還是講述一個百年前的故事,有點意思。
「話劇和影視作品區別還是挺大的,影視作品戲劇性和動作性更強,話劇虛的東西更多,它給演員的創作空間和觀眾的想像空間更大一些。」話劇出身的楊立新直言,一部成功的話劇演出對演員的要求極高,既要有好的劇本支撐,又要演員有足夠的魅力引導觀眾走入劇情,而定義一部話劇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人人能看懂,喜歡看。
話劇《戲臺》講述的是百年前京劇後臺的故事,同樣是刻畫小人物,不同的是該劇在表演過程中融合了喜劇、京劇、話劇等多重藝術形式,這為團隊挑選演員增加了難度。「京劇演員演不了話劇,話劇演員又不會唱京劇,如何在這個交叉點上尋求平衡?很難。好在我們最終就湊齊了這麼一撥人,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劇本。」楊立新直言,在排練過程中,整個團隊都處於反反覆覆「死磕」狀態,最終呈現出的效果令人欣喜。
作為該劇的導演兼主演,陳佩斯拿搭檔楊立新調侃了一番:「別人的手機裡都是各種好玩的軟體,他的手機裡全是儲備的和劇目有關的材料,他的手機就是一個雜貨鋪子,這點我真佩服。」已經和楊立新合作演出《戲臺》281場的陳佩斯,從內心佩服楊立新對於藝術的認真追求。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創作要貼近生活
有人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這點陳佩斯是贊同的,也是這樣詮釋的,他的作品總是著眼於小人物,他的表演總是讓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在《戲臺》裡飾演的角色,放在現在就叫外賣小哥。我們這個戲也是嚴格按照喜劇的最根本的規律,創造這種在痛苦當中建立的快樂,所以就好看。」陳佩斯表示,無論哪個年代,創作的源泉都來自於生活,越貼近生活的表演才越打動人心。
對於目前不斷湧現的社會劇團、兒童劇團,楊立新一邊欣慰於戲劇藝術逐漸被後人重視與傳承,同時又擔心他們在條條框框中局限了自己的發展空間。「人人都去效仿陳佩斯吃麵條,人人都想成為陳佩斯,那有什麼意思呢?要有自己的思考,話劇演出不是僅僅背臺詞,而是要將臺詞背後的東西表達出來。」楊立新表示,話劇表演的基礎是現實主義,把現實主義表演打紮實了,將來遇到的劇目無論形式、樣式如何變化,表演才不會有問題,「要培養演員的臺詞能力,分析劇本的能力,分析臺詞背後那些東西的能力,而掌握這些能力的根本就是離生活更近一些。」
↑↑9月27日濱州電視臺《濱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