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科學家認為,美洲之所以文明不夠強大,是因為人類到達美洲的時間晚,此時人類的工具非常先進,殺傷力強。再加上此時美洲大陸的動物沒有見過人類,所以面對人類時沒有及時躲避,導致美洲大陸上所有大型動物都被屠殺殆盡。
美洲大地上沒有大型動物,導致了當地的文明發展不起來,這是因為大型動物可以幫助人類託運貨物,充當交通工具,沒有了它們,人類的交流速度大大減緩了許多,所以當地的文明就發展不起來。
和美洲不同的是,非洲有很多大型動物大象,獅子,斑馬等,但奇怪的是,人們似乎並沒有馴化這裡的動物來服務於人類。比如:明明這裡有很多斑馬,但卻沒有人將它們用來騎乘或者拉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人類馴化動物
人類雖然有能力馴化動物,但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適合被人類馴化,只有滿足這6點才能夠被馴化。
食物來源廣泛人類的農業副產品是麥麩、秸稈等植物,如果有一種動物能夠以此為食,那麼將非常容易被人類馴化。反之,一些食肉動物由於對能量的需求較大,且主食是肉類。由於人類無法滿足食肉動物的食物需求,所以才沒有大規模馴化食肉動物。
脾氣溫順脾氣過於暴躁,或者對人類有威脅的生物很難被人類所接受。
能夠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繁殖後代這是因為生物的馴化並非是在短時間完成,而是會持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野生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無法誕生後代,那麼人類將要重新開始馴化該生物,既耗時又難以被馴養成功。
膽子不宜過小膽子過小的生物很難被馴化的原因是它們有可能在養殖過程中被驚嚇到,從而造成傷亡損失。
相對較短的生長周期生長周期越短,人們的投入回報速度越快;反之則得不償失,比如大象,生長周期大約為10年,這意味著人類想要得到大象的後代,至少需要養殖該大象10年。
喜歡群居群居是因為人類飼養的環境比較密集,無法做到獨居生活狀態。如果一種動物在群居過程中會相互打架,將會對養殖戶帶來嚴重損失,因此這種生物無法被馴養。
斑馬為什麼不能被馴養
斑馬屬於食草動物,它們的食物來源非常廣泛,不僅以草類為食,還以樹枝、樹葉為食。而且,斑馬屬於群居動物,它們有著很強的社會性,不會彼此攻擊群體裡的其他個體。
除此之外,斑馬的性成熟時間在3歲左右,生長周期並不算很長,能夠滿足人類馴化動物的要求。
斑馬還擁有其他馬不具備的優點,那就是它們比馬更能夠適應非洲的環境,普通野馬很容易因病毒而患病,但斑馬的抗病性較好。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優點,所以歐洲殖民者曾經試圖馴服斑馬代替馬,但均以失敗而告終。直到現在,野生斑馬都無法被馴服,能夠馴服的馬匹都是雜交斑馬,比如:斑馬和馬雜交的後代。
之所以無法馴化斑馬,其實是因為斑馬過於機警以及在壓力下非常容易受到驚嚇。
19世紀末期,賀瑞斯船長曾經試圖想要馴服一匹斑馬,於是他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給斑馬上了鞍和韁繩,但在接下來幾天他都無法給這批馬上嚼。對此他的解釋是斑馬的脖子太硬。但實際上,這是因為斑馬的視覺和聽覺。
首先,斑馬的雙眼長在頭部的兩側,形成單眼視覺,這種視覺在食草動物身上比較常見。單眼視覺的好處是視野開闊,能夠在不轉頭的情況下預警到更多的視野範圍。
除此之外,斑馬還擁有非常強大的聽覺功能,它們的環繞聽覺比普通馬好很多,而且耳朵可以隨意轉動方向,能夠準確判斷出天敵的方向。
這使得人類在為它們上嚼時,它們能非常容易躲過去。
還有,斑馬在壓力環境下非常容易受到驚嚇,而斑馬受驚時,會不顧一切地傷害周圍的人,存在著安全隱患。
這就是為什麼斑馬在非洲大陸上很常見,但人類卻沒有馴化斑馬的原因。
總結
並不是所有的食草動物都適合被人類馴化,由於它們的食物、生長周期、脾氣秉性等都不同,所以只有少部分生物才能夠被人類馴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