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疲力盡》| 攝影師與導演如何默契合作?

2021-02-18 弧光電影藝術中心


留學諮詢請添加

小編微信:arcatedu

拉烏爾·庫塔爾,192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曾愛好化學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一名圖片攝影師和戰地記者。戰後回到巴黎,庫塔爾開始了與戈達爾的長期合作,其中包括法國新浪潮最經典的幾部作品。庫塔爾作為新浪潮最重要的攝影師,賦予了新浪潮開放自由的視覺美學。

壹 | 新浪潮

對許多攝影師來說,即興的「一條過」攝製組可能是一場噩夢;對庫塔爾來說,這感覺就像昨日重現,而且他承認自己已經變得懷舊了。「當年我們拍的是黑白電影,用(柯達)Double X型膠片,這種純粹的自發性表演讓我回想起了最初的探索。」庫塔爾所說的「最初」指的是新浪潮

庫塔爾跟其他任何電影攝影師相比,都更像是新浪潮這場電影革命的化身。這場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震撼了法國電影界。1997年,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給庫塔爾頒發國際獎,以表彰他傑出的職業生涯和革新的精神。

新浪潮運動表現為全新的自由表達的形式,以更無雕琢的電影畫面為特點。新浪潮電影就像是一股新鮮空氣,一個電影製作的個人化品牌,宣告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變革。這些電影通常都是小團隊實景拍攝的,沒有大預算或是明星。通過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等導演合作裡程碑式的影片如《筋疲力盡》《朱爾和吉姆》以及《輕蔑》,拉烏爾·庫塔爾幫助確立了一種新的電影攝影風格。

戈達爾和特呂弗

庫塔爾最初的志向是要成為一名攝影記者,但是在50年代的法國,他卻當上了紀錄片攝影師。而當庫塔爾的紀錄片製片人、傳奇人物喬治·德博勒加爾安排他為某位新浪潮導演的處女作擔任攝影師時,他的重大轉機出現了——這位導演正是讓-呂克·戈達爾。

貳 | 作者電影理論

庫塔爾對新浪潮的分析屬於典型的直言不諱。「有一幫在《電影手冊》雜誌杜工作的年輕人,他們搞出很大的動靜,說『沒有理由讓一幫老傢伙在那兒拍電影,而不是我們』。他們站出來說話是對的,因為在那時要拍個電影對年輕人來說十分困難。」

對於一場由電影批評家打頭陣的運動,可以預想的是新浪潮理論的產生先於實踐。1948年,批評家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提出——要求電影製作者自由地用攝影機寫作,就像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隨後,享有盛譽的電影期刊《電影手冊》的創始人之一安德烈·巴贊,聲援了這種新的現實主義。

左圖安德烈·巴贊,右圖《電影手冊》

在這本期刊中,特呂弗也撰寫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提出了導演的身份是「auteurs」——即作者。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作者理論」的早期表述,指的是某些導演在他們製作的每部影片中留下的獨特的個人印記。尊重導演個人視角的傳統在法國延續至今,那裡從未聽說過有導演被開除,而導演剪輯權既是道德上的,也是受法律保障的權利。

叄 | 雜誌上的故事

或許是因他自身的革命性,庫塔爾和戈達爾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係。他們在一起拍攝了17部電影,包括《女人就是女人》《隨心所欲》《輕蔑》《卡賓槍手》《法外之徒》《阿爾法城》《狂人皮埃羅》《我略知她一二》《周末》《中國姑娘》以及《芳名卡門》。這段歷史性的合作關係始於1959年的《筋疲力盡》。

《筋疲力盡》海報

庫塔爾說,《筋疲力盡》的故事是基於一本低級趣味的雜誌上刊登的真實的歹徒故事。戈達爾去見製片人德博勒加爾時,「帶了他挑中的一些報紙和雜誌文章,聲稱可以基於其中任何一篇寫出一個劇本。其中一篇文章來自一本叫《偵探》的雜誌,特呂弗在那一頁上寫道,『這個能拍成一部好電影。』」

肆 | 簡單的幻覺

《筋疲力盡》至今仍是一部傑作,貫穿著純粹和簡單。影片的方方面面都散發出自由和反抗的氣息:庫塔爾的手持攝影、實景照明、跳切、對軸線的無視以及塞貝裡和貝爾蒙多逍遙自在的反英雄形象。這是在向電影的力量致敬,以至於40年後,它曾經的革命性風格感覺完全像是當代的。

事實上,戈達爾早期作品的美是無須闡釋的。幾乎沒有什麼情節,但是一切都包含在了敘述中,這反映出戈達爾著名的一句話:「拍電影只需要一個女人和一把槍。」這位導演的新浪潮作品慣以複雜的方式敘述簡單的故事,以此取代更複雜的敘事。庫塔爾用柔光照明的畫面看起來既現實又詩意。這位攝影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實際上戈達爾的所有電影都是建立在相同的結構上:不可能的戀情,最後幾乎都是以一個人的死亡告終。」

庫塔爾告誡說,《筋疲力盡》具有欺騙性的簡潔誤導了某些電影製作者。「在讓-呂克完成他的電影之後,許多人以為隨便拍一些人在隨便做點什麼事,就能成一部電影。由此出現許多電影實驗,最終都被證明是災難。這些模仿者忘記了讓-呂克不只是一個有才能的傢伙,他還是一個有天賦的人。

伍 | 旅館房間

《筋疲力盡》的核心場景發生在旅館房間和與之相連的帕特裡夏(塞貝裡飾)使用的浴室中,這是一場長達23分鐘的戲。在一個廉價旅館拍攝如此重要的場景,與攝製組的貧困倒是很相稱。

跟整部電影一樣,這個場景並沒有太多情節。米歇爾(貝爾蒙多飾)大部分時間都在試圖說服帕特裡夏和他上床。在走來走去的米歇爾和輕輕拍打的帕特裡夏之間,庫塔爾的攝影機流暢地從一張臉移動到另一張臉,同時這兩人在交換反覆無常的說辭,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美國和法國的習俗、去羅馬、他們有過的情人的數量、一張雷諾瓦畫作的複製品、引用福克納的一句話,以及日內瓦的女人有多美。

帕特裡夏一邊在坐浴盆裡洗腳,一邊告訴米歇爾她懷上了他的孩子。他唯一的反應就是:「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帕特裡夏隨後引用了《野棕櫚》中的一句話:「在虛無和憂愁之間,我選擇憂愁。」米歇爾回答說他選擇虛無。這些在無意中傳達的關於存在的討論,用一系列的跳切加以強調,尤其是在浴室鏡子前和兩人在床上的鏡頭之間。這個段落的感覺跟憂愁相比更接近虛無,這種情緒是用貝爾蒙多的魅力和塞貝裡的美營造出來的:這是戰後世界的一對年輕愛人之間天真無邪的虛無。

陸 | 不打光

旅館場景的簡單照明有種自然的美。臥室的窗戶提供了某個角度帶有方向性的柔和光源,從另一個方向直射過來的逆光帶有能夠柔化畫面的光暈。浴室鏡子前引人注目的畫像也受到頭頂燈泡的光暈影響。柔和、低反差的畫面讓人覺得很真實。觀眾感覺不到任何打光痕跡。

庫塔爾證實,他在拍《筋疲力盡》期間只給兩場戲補了光:他把旅館浴室裡光線微弱的燈泡換成了照相燈泡,此外還給另一個段落中陰暗的報社增加了照相燈泡作為光源。仔細查看旅館的段落可以發現,庫塔爾可能在幾處其他場景中也使用了照相燈泡,尤其是塞貝裡站在牆邊的特寫鏡頭中。無論如何,補充的照明純粹是為了曝光,而不是為了畫面造型。

這種簡單的現實主義氛圍此後成為了庫塔爾的標誌,並且定義了許多新浪潮電影的外觀。這種更平的實景視覺風格,對於習慣了高調攝影棚照明的觀眾來說是革命性的,標誌著一種新的去風格化的電影的誕生。

事實上,作為電影攝影師,庫塔爾面臨的挑戰是為新浪潮電影的自發性和即興表演創造舞臺,而這通常要以犧牲他的照明藝術為代價。

庫塔爾發明了一套簡單、迅速又靈活的用於實景照明的系統。他會經常用一套普通的500瓦照相燈泡,對準粘在天花板上的銀色反光材料。這樣,得到的是來自上方的柔和光線,提高了環境光亮度,從而允許他從房間的任何角度拍攝。這種方式讓戈達爾可以隨時施展他標誌性的360度攝影機運動。

就這樣,庫塔爾對新浪潮電影攝影做出的最早的貢獻可以被諷刺性地表述為「不打光」,與之結合的是美妙流暢的手持攝影機運動。

庫塔爾從上方反射的光線給了新浪潮導演和演員空前的自由度,也使攝影機的角度和位置能夠任意改變。他承認,「相比早年我在許多電影中做的低反差畫面,我更願意做倫勃朗光效。但與此同時,我對自己處理照明的方式很滿意。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我已經得到了不太糟糕的結果。」

柒 | 攝影機運動

在把手持攝影引入法國電影之後,庫塔爾在和不同的新浪潮導演合作的過程中繼續革新了軌道移動。戈達爾和庫塔爾創造出的攝影機運動令人眼花繚亂,富有獨創性,尤其是在《女人就是女人》和《輕蔑》這樣的寬銀幕電影中。庫塔爾指出:「我們是最早使用所謂西部軌道的人之一。為了方便急轉彎,我們用了一架三個輪子的軌道車,這讓整個電影都有了很強的運動感。」

左圖《女人就是女人》,右圖《輕蔑》

除了和戈達爾的合作,庫塔爾也為弗朗索瓦·特呂弗拍攝了四部電影,包括裡程碑式的《朱爾和吉姆》。庫塔爾對比了特呂弗和戈達爾處理移動攝影機的方法。「構圖上,弗朗索瓦會告訴你,他在畫面中想要什麼;而讓-呂克則會告訴你,他不想要什麼。在給讓-呂克構圖的時候,你不是在跟隨人物,你跟隨的是一條曲線。與觀眾看到了什麼相比,他更關心運動本身,不論是一條曲線、一條直線,還是別的。

《朱爾和吉姆》海報

捌 | 其他導演

隨著許多新浪潮的新人導演開始追求更精緻的畫面,庫塔爾得以將他的照明提升到更複雜、更接近他個人口味的水平。他提到,《朱爾和吉姆》嫻熟的畫面風格已經較為複雜了,因為「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而且,弗朗索瓦有一個分鏡頭表(相當於英語中的shot list),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前準備照明。」庫塔爾在雅克·德米的《蘿拉》也能夠以類似的方式工作,在他標誌性的天花板反光中加入有更多設計的照明。

庫塔爾在《317分隊》中重新回歸手持報導攝影風格。作為「二戰」老兵,庫塔爾認為這部電影是「製作得最好的戰爭片之一——至少根據我的經歷來說。比如說,你從來都看不到敵人,你只能辨認出剪影或是看到屍體,這非常符合我在戰場上的體驗。「庫塔爾同導演皮埃爾·舍恩德費爾前往印度支那,在美國越戰期間的中立國柬埔寨拍攝了這部電影。

或許庫塔爾傾向表現主義照明的巔峰是在他為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拍攝的政治驚悚片《焦點新聞》以及更為突出的《大冤獄》中。在後者這部關於政治審訊的影片中,庫塔爾經常使用半剪影,把曝光點定在感光特性曲線的趾部,並且用直射的硬光來呼應主題。

左圖《焦點新聞》,右圖《大冤獄》

玖 | 為導演做出犧牲

回顧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超過80部電影,庫塔爾在他的選擇中發現一種恆定不變的標準。「我一直覺得,當你決定拍攝一部電影,這個過程必須像是談一場戀愛。你必須愛上導演或者劇本,並且和團隊成員分享很多東西。只有當拍電影像是愛情故事,電影才會成功;如果它不像,就完全沒必要拍。注意,這並不意味著電影會好看,因為愛情故事並不都是開心的!」

他經常要照顧場面調度而犧牲照明,當被問到這點時,這位新浪潮的引領者答道:「如果有的選,你始終應該為了導演而犧牲掉準備花在照明上的時間,只要導演能夠把那些時間利用好。從來沒有人會衝著華麗的攝影去看一部電影。最好的情況是像《筋疲力盡》一樣,你看完電影覺得完全被徵服了,你不再單獨評論它的導演、表演或者攝影。你只是覺得那個電影是完美的——儘管它從來都不算是真正的完美。」

全球電影計劃 | 第三站

2019在西寧領略FIRST盛況影事

FIRST·西行記 VLOG第一彈 傳送門→

FIRST·西行記 VLOG第二彈 傳送門→

獲取更多海內外電影訊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試讀:《光影創作課》解讀《筋疲力盡》
    第22章 《筋疲力盡》 主講人:拉烏爾·庫塔爾 拉烏爾·庫塔爾(RaoulCoutard,AFC),1924 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曾愛好化學,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一名圖片攝影師和戰地記者。新浪潮電影就像是一股新鮮空氣,一個電影製作的個人化品牌,宣告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變革。這些電影通常都是小團隊實景拍攝的,沒有大預算或是明星。通過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等導演合作裡程碑式的影片如《筋疲力盡》《朱爾和吉姆》以及《輕蔑》,拉烏爾·庫塔爾幫助確立了一種新的電影攝影風格。
  • 他是戈達爾,傳奇攝影師的導演
    與新浪潮的革命小將一樣,庫塔爾在與他們合作時,也幾乎是毫無經驗的電影新人。他在《筋疲力盡》裡創立的全新美學:手持攝影,街頭實拍,對人工布光的潔癖式拒斥,激勵了一整代想要用最低成本拍出劇情長片的影人,也讓老派攝影師對他側目而視。他隨心所欲的畫面風格,塑造了新浪潮導演一系列早期傑作的外觀與內在氣質,從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祖與佔》,到雅克·德米的《蘿拉》,概莫能外。
  • 孫梅競感恩導演毛衛寧 二人兩度合作默契十足
    據了解青年演員孫梅競與導演毛衛寧已是兩度合作,默契合作亦令孫梅競對自己的表現信心滿滿。在電視劇《我的孩子我的家》中,青年演員孫梅競與毛衛寧導演首度合作,飾演從青春可人的少女到風塵僕僕的舞女許穎潔,拿捏有度,有張有弛,給毛衛寧導演留下深刻印象。隨後在毛衛寧導演的作品《汶川故事》中,來自康巴藏區的孫梅競更是獲得毛衛寧欽點,與馮紹峰、劉禹等優秀演員合作,本色出演女一號小鳳。
  • 一位好萊塢攝影師的導演之路
    在現場從燈光到布景賣力的一通指揮,結果發現現場大家有著莫名的緊張,這時,製片走過來悄悄問我:導演,你是不高興嗎?……齊虹老師對於自己早期在做導演時的描述,和本文作者表述的情景簡直如出一轍。看來,無論中外,優秀導演的成長過程都有著相似的經歷。也許,你會有疑問,製片為什麼會覺得導演有怒氣?導演的勤奮不對嗎?我們看看這位國外的優秀導演又是如何解釋的。
  • 霍思燕雷佳音《我的媳婦是女王》首度合作默契足
    由大唐輝煌出品,俞鍾導演,霍思燕、雷佳音領銜主演的都市愛情輕喜劇《我的媳婦是女王》目前正在寧波緊張拍攝中。
  • 李安合作攝影師林良忠談電影攝影
    談到如何與導演合作?林良忠回憶,李安其實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表達也十分精準,在拍攝過程中,很考驗攝影指導的專業知識和對導演作品的理解。林良忠覺得,攝影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導演把腦海中的想法變為鏡頭裡面的現實。而後,林良忠陸續拍攝了幾部「第五代」導演彭小蓮執導的、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如《犬殺》、《美麗上海》、《上海倫巴》等。談到如何擁有自己的影像風格?
  • ​20世紀最美女神之一,因「筋疲力盡」而自殺
    清教徒出身的茜寶,在拍攝電影的時候,一旦鏡頭對準自己就會感到害羞不安,所以在《筋疲力盡》的演出中,她時常處於緊張狀態,尤其是裸露戲份。不過戈達爾認為她有一種卓越的自發性,她所表現出來的正是電影需要的。女主角帕特裡夏面對愛情、瘋狂與自由等誘惑的不確定,顯然響應著電影主題上「年輕人的疑問」,茜寶的表演既緊張又靈巧。《筋疲
  • 100位華語電影攝影師
    都說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視覺藝術,除了導演之外,需要攝影、美術、剪輯、服裝、音樂等各部門的默契配合。在這其中,攝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推拿》劇照 這些攝影師和導演之間的默契合作,極大地豐富了華語電影的視聽語言表現力。
  • 好萊塢優秀攝影師與他的「夥伴」的創造性合作關係
    》的專欄,作者:瓊恩·西柏受訪人:巴迪·斯奎爾斯(Buddy Squires,ASC)和導演肯·伯恩斯(Ken Burns);代表作品:紀錄片《布魯克林大橋》,《羅斯福百年史》巴迪·斯奎爾斯和導演肯·伯恩斯合作拍攝了許多飽受讚譽的紀錄長片以及迷你劇,其中包括《美國內戰》、《越南戰爭》和《鄉村音樂》等。
  • 攝影師與導演配合所要知道的那些事
    在一部電影製作中,攝影師與導演永遠不會打平手攝影作為電影創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部門,如何跟導演去合作,在整個創作中,攝影師對未來影像的把握,如何更務實,更有效果展現導演的創作意圖是攝影師在整部影片製作中的主要功力的體現。 前言:導演如何挑選攝影師  導演挑攝影師通常有三種渠道:一 口口相傳的介紹通過朋友間的推薦與介紹,然後導演再看到你的片子,覺得你的創作的風格跟他所想要的比較契合,這樣選定了攝影師。
  • 100位華語電影攝影師 | 電影幕後系列
    都說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視覺藝術,除了導演之外,需要攝影、美術、剪輯、服裝、音樂等各部門的默契配合。在這其中,攝影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風格的爭議 攝影師和導演的合作和較量這背後可能是有關於攝影「風格」有否的爭議,以及與導演合作之間所能產生的火花。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的合作,在業界已經產生了一些導演和攝影師合作的黃金搭檔。尤其是一些作者性強的電影導演,背後往往有一個心意相通的強有力的攝影指導,與其並肩作戰。
  • 從跳接的非連續剪輯到創新的場面調度,深度解讀電影《筋疲力盡》
    在1960年的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一位籍籍無名的新人導演一舉斬獲銀熊獎,他執導的《筋疲力盡》同時入圍最佳影片獎。他就像是世界電影舞臺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影片中熱烈直接的風格一掃傳統電影中無病呻吟之狀,新穎的敘事形式也讓評委們大為讚賞。
  • 如何成為「麥當勞 McDonald's」級廣告攝影師?
    ,曾於香港廣告製作公司「電影廠」(The Film Factory Ltd.)當攝影師及廣告導演二十多年,現為freelance攝影師及廣告導演,在兩岸三地各地工作。連幾乎不怎麼接拍廣告的周星馳,也與他合作過《芬達》系列廣告。
  • 周浩與他的攝影師們
    與周浩合作影片《不離》《7%》《一年》《孤注》等。石室丹丘:你和周浩導演合作的經歷是怎樣的?你的感受如何?王璕:我大概跟周老師合作了6個項目,5個長片,1個短片,這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最早看周老師的作品覺得畫面不夠好,更多是他自己拿機器在拍,兼顧不了很多。
  • 當今最棒的20對導演和攝影師組合
    其實很多導演都會有偏愛的攝影師,比如科恩兄弟和羅傑·狄金斯;比如諾蘭和瓦利·菲斯特(現在掰了,瓦利·菲斯特轉行做導演了);比如保羅·託馬斯·安德森和羅伯特·艾斯威特;比如賈樟柯和余力為;比如張藝謀和趙小丁;等等。只要導演和攝影師一來電,就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只有攝影指導發光了,電影和導演才能大放異彩。
  • 《長夢留痕》吳卓羲蘇萬聰闊別12年合作仍默契
    吳卓羲  搜狐娛樂訊 民國浪漫情感大劇《長夢留痕》 由香港知名導演蘇萬聰、香港知名編劇郭寶賢聯手打造,香港知名演員吳卓羲、韓國人氣演員韓在碩,內地新生代女神程硯秋等兩岸三地眾多資深演員共同深情演繹了一道愛與責任的選擇題
  • 僅僅是愛,已經讓我們筋疲力盡了
    戈達爾從1951年《電影手冊》創刊即為其寫稿;1960年,戈達爾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片《筋疲力盡》,震驚了影壇並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時至今日,年近九旬的戈達爾仍在拍攝電影,在他漫長的電影生涯裡留下了眾多經典作品,且持之以恆地挑戰抗衡著好萊塢式的拍攝手法,同時,堅持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對電影發展史的理解注入作品之中。
  • 品文觀影|從《筋疲力盡》到《隨心所欲》,這才是PPT電影.
    假如一個導演為了搏出位而那麼去拍,那他身高一定不到150。而戈達爾沒必要。某種意義上他只是對以前那種拍攝的一種批判,導演不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鏡頭與鏡頭接的過渡儘可能柔和?偏偏戈達爾覺得那樣太無聊了,所以在《筋疲力盡》和《隨心所欲》裡他大膽得嘗試了他的想法。每每當情感開始醞釀的時候,他就使壞:把這個切掉。
  • 葉璇《意外》獲金像獎提名 與古天樂合作默契
    葉璇《意外》獲金像獎提名 與古天樂合作默契 談到電影《意外》的拍攝經歷葉璇坦言不容易,她表示:拍攝每一場戲導演都要求我要有最完美的表現,所以面對鏡頭時要表現出自己最好的狀態。  戲中葉璇同古天樂的合作則被香港評論界稱為「黃金組合」,片中細膩感人默契十足的配合更顯二人演技上的功力。
  • 《八仙前傳》橫店開機 鄭亦桐簡遠信合作默契深
    鄭亦桐寫真     搜狐娛樂訊 據悉,2013年7月11日神話大戲《八仙前傳》在橫店順利開機,該劇由著名導演王淑志、楊建武共同執導,匯集了李宗翰、鄭亦桐、張明明、白珊、張卓文、丁野、閔政等眾多實力演員的鼎力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