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在廈門鄉村「築夢」演繹「鄉愁」故事

2020-12-19 瀟湘晨報

新華社廈門12月5日電(記者董建國)來自臺灣的李佩珍,已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駐村」了7個年頭。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她也和村民一起,守護著鄉愁。

李佩珍是一名規劃師,在臺灣已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青礁村院前社,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

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種菜為業。李佩珍依然記得第一次到這裡時的印象:大雨傾盆的夏天,荒煙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條通往村裡的小路泥濘不堪。她一腳踏進泥裡,好不容易拔出腳來,鞋帶卻扯斷了。她笑著說:「這裡的土地會黏人,這一黏我就留下了。」

因種菜收益太低,那時的院前社已經變成徹底的「空殼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土地荒廢得令人「心疼」。田地荒廢、汙水橫流,到處是雞屎鴨糞,還有隨地的垃圾、四處飛的蒼蠅。

「我們變了,村莊才能變。」李佩珍說,工作就從改變村裡的年輕人開始。2014年,經過李佩珍不厭其煩的鼓勵和推動,一批由留守年輕人組成的濟生緣合作社成立,返鄉村民陳俊雄成了理事長、社長。

這些年輕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雞舍、豬舍、茅廁,整治鄉村環境,將整理出來的地塊開闢成「城市菜地」,像開心農場那樣,租給城裡人。

「留守村裡的年輕人加入合作社後,幹起活來讓我都吃驚。」陳俊雄說,「早上6點就到菜地,肩挑手扛。原本一個個白白嫩嫩的,很快曬得比我還黑。」

「城市菜地」受到城裡人歡迎,村民收入也多了。原本村民自己種一畝地一年也就3萬元收入,現在能有8萬多元。

隨著更多年輕人回到村裡發展,農家樂、鳳梨館、陶藝館、民宿、親子教育體驗等產業也風生水起。院前社成了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年遊客接待量達10多萬人次。

如今,在李佩珍指導下,院前社又對村容村貌進行系統規劃和提升,並引進資金對村裡閒置的39棟閩南古厝進行修繕、改造,開發成咖啡館、民宿、私房菜館、博物館等文化旅遊業態。院前社也全村動員,收集犁、耙、風車、石磨等傳統農具,打造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鄉愁博物館」。

「在村裡做社區建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親帶來的溫暖與感動。」李佩珍說。

在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裡,記滿了她和村民溫馨互動的小故事:從臺灣回到村裡時,驚喜地發現村民為自己的住所裝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龍頭;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村民一起納涼、吃烤魚,雖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大家還是撐著傘大快朵頤……

親身參與、見證院前社越來越好,李佩珍和她的團隊還有更高的目標。「希望能夠把這裡的經驗輻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夥伴們開啟了「西部駐點」計劃,分批前往甘肅、寧夏等地,發揮團隊在鄉村建設、產業再生等方面的優勢,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我們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在大陸鄉村『築夢』,不僅實現了個人的發展和理想,還看到未來鄉村的美好前景,看到兩岸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李佩珍說。(完)

【來源:新華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在廈門鄉村「築夢」 演繹「鄉愁」故事
    新華社廈門12月5日電(記者董建國)來自臺灣的李佩珍,已在廈門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駐村」了7個年頭。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幫助院前社逐漸成為美麗鄉村的同時,她也和村民一起,守護著鄉愁。李佩珍是一名規劃師,在臺灣已有10多年參與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的經驗。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青礁村院前社,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種菜為業。李佩珍依然記得第一次到這裡時的印象:大雨傾盆的夏天,荒煙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條通往村裡的小路泥濘不堪。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新華社廈門12月8日電(記者趙雪彤、張逸之、石龍洪)「途中的鄉村,寫著難忘的家舍。鄉村的途中,寫著有趣的故事。」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始於情懷,但不止於情懷。」
  • 築夢鄉野不負韶華
    本報記者 施辰靜 攝東南網12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來吧,我們一起設計一條回老家的路」「像善待老人一樣善待古村落」「村民變了,村子就變了」……8日,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辦,這場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為主題的論壇活動,吸引了許多兩岸鄉建鄉創青年參與,他們分享經驗、溝通想法、交流合作,期許在大陸廣袤的鄉村追逐夢想、不負韶華。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啟動
    中國臺灣網12月15日訊 12月4日,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清遠市臺港澳事務局、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村考察之旅在清遠市啟動,兩岸約100名青年參加開營儀式。
  • 攜手鄉建鄉創 助推鄉村振興 兩岸青年建築師共建美好家園
    青春築夢,不負韶華。
  • 【案例】鄉愁縷縷、情牽兩岸,廈門衛視特別節目《回家》的背後
    12月31日晚,廈門衛視推出2小時特別節目《回家》,廈門衛視與臺灣華視深度合作,兩岸記者歷時3個月,行走廈門、漳州、平潭、金門、臺北、高雄、北京、上海八地,尋找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的見證人、親歷者和講述人。特別節目從臺灣老兵的「回家路」切入,用11位兩岸人物的「小故事」做串聯,縷縷鄉愁貫穿始末。憶往昔,有淚水也有歡笑;望未來,美好願景令人期待。
  • 同心築夢 兩岸青年暢敘鄉村振興
    新華社福州12月6日電(記者趙雪彤、鄧倩倩)「鄉村振興要錨定綠色發展之路。」臺灣「見學館」團隊成員遊傑騰在兩岸連線中說。  「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5日在福州市永泰縣開營。近百名兩岸青年、專家學者、基層工作者相聚永泰,共享鄉村振興經驗,同促鄉村振興領域合作。
  • 小人物 小故事 演繹難解的鄉愁
    小人物,小故事,演繹難解的鄉愁——我看影片《我和我的家鄉》馬 平兩個半小時過去了,才知道五個輕喜劇風格的故事,沒有宏大主題的敘述,並非板著面孔一本正經的說教,幾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五個情節並不曲折離奇的小故事,演繹的是「我」——我們和故鄉無法割捨的情感,是濃濃的化解不開的鄉愁。其實,鄉情、鄉愁就是對故鄉故土的依依不捨,對鄉親父老的深深眷戀,就是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對人民的感恩之情。
  • 廈門千年古村,是怎樣由「空殼村」變成「美麗鄉村」的?
    「保住村子」,就是為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願望,一幫留守的年輕人和幾個心懷熱忱的臺灣同胞,在一座瀕臨拆遷的千年古村,開啟了一次復興家園的新探索,也為閩臺融合發展提供了鄉村樣本。▲4月26日,位於廈門漳州交界處的青礁村航拍全景。
  • 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兩岸關係)
    12月8日,臺灣青年林智遠在廈門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上說。這次論壇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展開鄉村振興的探討之旅。近年來,大陸先後出臺了「惠臺31條措施」「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26條措施」「助力臺企的11條措施」等,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創造機遇、提供便利。畢美家說,大陸鄉村振興的內需潛力巨大,為廣大鄉建鄉創的臺灣青年來大陸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拓展了新的空間,希望廣大臺灣青年可以發揮臺灣在鄉村振興方面的經驗優勢、利用臺灣鄉村振興的先進理念和成熟模式,積極投身大陸鄉村建設,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 兩岸共商鄉建鄉創融合發展 助推鄉村振興
    中新社廈門12月8日電 (記者 楊喆)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8日在廈門舉行。多位臺灣建築師、文化創意團隊代表,以及福建省相關部門和部分村莊代表等共商鄉村振興帶來的機遇,解讀政策,分享經驗。12月8日,福建廈門,臺灣鄉建鄉創專家秦嘉遠作主旨演講。
  • 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來源:中國新聞網「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臺南姑娘張欣頤這樣介紹自己。2014年,張欣頤從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研究所畢業,跟隨臺灣鄉創團隊來到福建參與美麗鄉村項目,負責空間規劃設計。
  • 看好民宿「藍海」 臺胞「築夢」大陸美麗鄉村
    「利用2021年中國花卉博覽會在崇明舉行的大好契機,香朵將開發更多精品遊玩路線和特色體驗項目,為繁忙都市的人們提供放鬆身心、感受鄉村風貌的好去處。」賴嶽軍說。臺胞在上海崇明創辦的民宿成了「網紅打卡地」,不少新人在此舉辦婚禮。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賴嶽軍看好的是大陸旅遊市場的一片「藍海」。
  • (經濟觀察)臺灣青年紮根福建三明: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完美契合點」
    「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來自臺灣的福建新村民。」臺南姑娘張欣頤這樣介紹自己。  2014年,張欣頤從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研究所畢業,跟隨臺灣鄉創團隊來到福建參與美麗鄉村項目,負責空間規劃設計。來到距離縣城約12公裡的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際溪村,當地人習以為常的丹霞地貌、田園風景,在張欣頤眼中有了另一種可能性。
  • 海峽青年節凸顯四大特色
    從實習實踐到就業創業、從文化藝術到數字網絡、從社會公益到氣象環保……海峽青年節以活動為載體,在兩岸青年間架起溝通交流的橋梁。海峽青年(福州)峰會每年都有突破。本屆峰會邀請創作抗疫原創歌曲《陪你等天晴》的高雄臺青歌手宋彤、武漢臺青導演薛穎穜、廈門臺青醫生黃馨瑩和北京臺青抗疫社區志願者陳文成以音樂故事會的方式,講述兩岸青年共同抗疫的感人故事。
  • 鄉村振興提速,兩岸青年如何融入?
    鄉村振興提速,兩岸青年如何融入?那時,我發現臺灣的農村處處有景點、處處有亮點,這引發了我到鄉村創業的想法。畢業後,我選擇回到家鄉種植沃柑,借鑑臺灣鄉村建設的經驗,塑造更有生命力的沃柑產品。比如,做沃柑花茶、果乾、奶茶等,不斷延伸沃柑產業鏈。另一方面,也透過文創設計,讓產品的包裝更有詩意和美感,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生命力。鄉村需要一批有思想、有創意的兩岸青年一起去營造,讓老村落變得更加宜居宜業,吸引人流回歸家鄉,從而帶動鄉村振興。
  • 大陸首創 首批在廈門臺灣青年入住公租房
    大陸首創 首批在廈門臺灣青年入住公租房 2018年03月30日 14:19   來源:福建日報
  • 立足廈門聯結閩臺 海滄驚豔兩岸
    人才服務向來是海滄區的重要落實點,廈門海滄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集成電路為例,業內普遍認為臺灣具有人才優勢。因而海滄區通過出臺人才引進政策,投入豐厚資源吸引臺灣人才來大陸發展。目前包含兩岸青年人才在內,海滄的產業人才集聚已達兩千餘人,在大陸產業版圖中形成了區域特色、佔據一席之地。
  • 風來了,逐浪去――登陸打拼的青年臺灣企業家眼中的挑戰與機遇
    原標題:風來了,逐浪去——登陸打拼的青年臺灣企業家眼中的挑戰與機遇   新華社廈門12月10日電(記者趙雪彤、石龍洪、鄧倩倩)他們,跨過淺淺一灣海峽,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踏夢前行;他們,看見大陸不斷湧現的機遇,在時代變局中攜手拼搏,用共同的語言譜寫奮鬥的「青春之歌」。
  • 臺灣青年,樂業在福建
    6月4日,在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舉行的海峽論壇「青創鋒會」現場,廈門海滄正式聘任新一批35位臺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這已經是廈門市海滄區第三批招聘臺胞社區主任助理。  2014年8月,海滄在全國首創聘請臺胞擔任鄉村社區助理的模式。截止目前,一共有43位臺灣青年在海滄擔任社區主任助理,覆蓋海滄區全部43個行政村和居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