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四月餘額不足,終於迎來了這部由華納和Netflix共同發行的《境·界》。
作為一部三大民工漫之一的《死神》的漫改電影來說,粉絲群體和人氣度在國內實際不低,然而放在這樣一個周期內上映,似乎成了三夾板;
前有DC新作《雷霆沙贊!》搶佔月初檔先機,
後有當仁不讓的C位大作《復聯4》,留給本片發力吸睛的時間著實不多,票房前景怕是不容樂觀。
而事實情況是,這部《境·界》首周票房將艱難達到300萬,相比於引進和宣發成本,票房撲街無疑。
縱觀整部影片,可謂集中體現了日漫改編電影的諸多問題。
一如日本動漫IP之多,而成功翻拍作品和總數比例之懸殊;可見要將動漫作品從二次元框架中摘出來融入影視作品,並不是僅做到視覺上的還原就可以達到收效的。
而日漫自身和電影之間格格不入的地方恰好是日漫那反現實的格局,其精神內核往往和現實世界差異頗大;作為以現實為基礎的視覺藝術而言,電影則是在還原現實感的同時對作品精神有著不低的要求。
基於這樣一個難度不低的前提,《死神》的翻拍難度僅是從它自身的世界觀和人物關係上已可見一斑。
原作者久保帶人大約對影片在角色還原等方面很是認同,看到影片應要求保留了原有角色設定,並能在特效和動作上還原原作熱血基調,於是寫下親筆信大加讚揚。
誠然,電影品質的把控要看片方如何把控,原作者不必真懂電影,久保或許就是看個情節走向、人設特質和服化道的還原程度。
如果光從服化道和特效、打鬥等設定來看,本片可堪一睹。
但本片在還原作品特質時卻有著一種和電影格格不入的觀感,這種微妙的差異實際與影片的基調以及角色特質是具有直接關聯的。
首當其衝的是如何定義這部影片的基調,熱血、羈絆、執念無疑是《死神》自身繞不開的幾大核心要素。
故而整部影片無論從戰鬥節奏的把控還是動作設計來看,熱血感做的有模有樣。
但也正是基於對作品本質的還原,影片在還原角色特質方面大多是抓住角色性格特點牢牢不放。
而尤為重要的情感脈絡,僅僅是一些簡單的臺詞或情緒波動較大的一些戲份來掩蓋,因而鋪墊的質量偏低就成了顯而易見的癥結之一。
影片的鋪陳大多是為加深世界觀基於電影層面的實現,因而鋪陳始終是單一圍繞劇情走向展開,幾乎並不照顧角色的內在與關係的確立。
再加上對各種戲份的比例把控不當,難免讓影片陷入了尷尬的視覺體驗。
這與其說是一部漫改真人電影,何嘗不是一場大型動漫舞臺劇呢?
即便卡司有長澤雅美和江口洋介這樣的實力派,發揮程度也終是受制於劇本而缺乏力度。
同為漫改真人電影,熱門IP有《銀魂》這樣的成功案例,小眾作品則有《熱血高校》這樣的代表;
均是巧妙通過戰鬥和角色情感的流露來達成對羈絆的詮釋,所體現的是漫改有別於小說或原創劇本的作品格局,論鋪墊和整體結構固然有別於其他類別的電影;
如何保證將作品格局和角色關聯自圓其說,始終是漫改電影的一大難題。
翻拍在精不在多,合理把控鋪陳的質量始終是塑造角色還原作品的不二法則。
熱門IP翻拍影視作品固然是對粉絲和市場的回饋,也是對原作的致意。
但倘若一味的秀大於質捨本逐末,則是對電影的浪費和對情懷的壓榨而已。
倘若對《死神》的定義僅限於此,還是高抬貴手吧,不要白白浪費IP的熱度和粉絲的期待。
祝日漫翻拍多出佳作,少些徒具其表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