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天才,是美國文化中永恆的神話,想想史蒂夫·賈伯斯、馬克·扎克伯格、威爾 杭汀、鮑比·菲舍爾,當然還有夏洛克·福爾摩斯。這位著名的虛構偵探人物,便是孤獨的天才類型人物中的完美詮釋:他自大又孤僻、智商奇高、完全不受社交禮儀的束縛、忽略人際關係、壓抑情感、只顧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感情用事是失敗者的生理缺陷」
但BBC迷你劇版的夏洛克有趣在哪兒呢?簡單地說就在於它打破了「孤獨的天才」這個神話,證明這只是個謊言。隨著一季季的播放,劇情的進展帶我們看到了夏洛克漸漸打開的心扉,我們也認識到了夏洛克不可能獨自解決所有問題,他原來偶爾也會停下他的邏輯大腦,感情用事。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現代版本的夏洛克的化身是怎樣駁斥當今社會上風靡卻又有害的設定,即偉大隻存在於冷漠的厭世者身上。
在美國文化裡,天才總是令人著迷。從現實的科學巨匠史蒂芬·霍金,到虛構出來的格瑞利·豪斯(豪斯醫生)。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對天才的定義,無論是遺傳的還是人為的,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許多天才,都有著相似的特質和才能,比如非凡的推理技能、過目不忘的記憶、超快語速的語言能力等,說明他們有著常人無法跟上的快速思維。伴隨著這些長處,這些天才們也會有些不好的特質,比如強迫症傾向、缺乏情商、普遍有反社會行為。觀眾們就愛看天才,即使他們並不討人喜歡,因為他們這類人,就像是腦中幻想出來的超級英雄,就像蝙蝠俠在哥譚市回應蝙蝠信號一樣,夏洛克出現,扭轉局面。這些天才有著無可比擬的頭腦風暴,能解決我們無法完成的問題,發現我們找不到的真相,即便有那些不好的品質,也能讓給他們活得自在有趣,因為他們不屑於社會準則,所以他們暢所欲言那些我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電視上總會對造就天才的文化環境做大篇幅的描寫,過去幾十年很多對天才的刻畫都是以技術大師的形式出現,例如《社交網絡》裡的馬克·扎克伯格,或者《矽谷》裡的理察。所以這告訴我們什麼?
顯然我們現在的文化緊緊依附於科技,我們認為科技是高智商和天才創新的中心,夏洛克差不多算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技術大師,但不是操縱科技,他的大腦就如同一臺電腦,所以夏洛克本質上就是技術本身。他用一種技術性的方法來思考,使用「記憶宮殿」的記憶技巧圖示化一個複雜的物理空間,他可以在那存儲、訪問一系列精準的記憶內容。同電腦一樣,夏洛克的存儲空間也是有限的,他把關於原來案子的記憶都存儲起來,把他認為與工作無關的信息都刪除。他的思維過程甚至被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就像在網際網路搜索時一樣。夏洛克的角色之旅,讓他漸漸遠離這種孤獨的、把自己當成一臺電腦的生活,不再切斷社交、隱藏感情、活得像半個機器人。夏洛克最終交到了摯友,獲得了成功。
我們第一次看到這位大偵探時,他有著孤獨的天才這類人身上所有的特質,他沒有真正的朋友,他傲慢自大、智力超群,對細節有敏銳的洞察力,說話語速極快。然後約翰·華生介入了他的生活,華生接受了他新朋友的本來面目,儘管有人建議別這麼做。他最終讓夏洛克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和一名更好的偵探。我們看到了夏洛克在劇裡慢慢地建立起了共情感,他暴露自己的弱點時,表明他確實很關心身邊的人。正相反於「孤獨的天才」神話,所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工作,他繼續做他最擅長的事情,解決問題和那些警察處理不了的疑難案件。
夏洛克在華生和瑪麗的婚禮上做了伴郎致辭,講述華生在破案過程中發揮的情感與才能,他在工作上有多需要他。「我能破案,但華生卻能拯救生命」。在華生的幫助下,夏洛克更圓滿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兩人在彼此身上都學到了很多,車故障為一個標示性的鮮活的二人組。
夏洛克因為身邊這些重要朋友的存在,偵探事業才更順利,這部劇巧妙地偏離了孤獨天才的神話,到了第四季,它便更進一步地否定了這個神話,我們看到夏洛克的神經病妹妹歐洛斯,她的智力比夏洛克和他哥哥麥考夫還要高上許多,她更加冷漠無情,歐洛斯幾乎沒有任何同情心,歐洛斯用一系列生死攸關的殘酷抉擇來考驗夏洛克,她逼他在殺死麥考夫和華生之間做出選擇,他的反應讓他妹妹驚訝,自我犧牲不是歐洛斯能理解的。在這件事上,夏洛克一直壓抑著對妹妹的回憶,她被關在高度戒備的監獄夏瑞福德,因為她有暴力史。夏洛克本來可以把她清出自己的記憶宮殿,雖然把難相處的人拒之門外、遠離情緒混亂看上去合情合理,但這個方法並不管用。只有通過深入他的感情世界,夏洛克才能最終找到一個徹底的解決辦法。
當一個在滿是昏迷乘客飛機上的小女孩和夏洛克通電話時,最後一個問題出現了,他逐漸崩潰,沒有任何交代,夏洛克必須得營救她,但我們最終發現,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小女孩和墜毀的飛機,這種相似,只是對歐洛斯的一種隱喻。她飛在空中,象徵著她憑藉無與倫比的天賦能達到的高度,但她一直是孤獨的,沒人能與她產生共鳴,這是一種危險的生活。
「你遠離我們,高高在天上,你什麼都理解,就是不知道如何降落。我只是個白痴,但我在地上,我能帶你回家。」最終,夏洛克靠著讓歐洛斯產生共情,解決了問題。他只是陪在她身邊,拋開她過去的行為和她一直扮演的邪惡角色。這告訴我們,我們的偵探天才不僅可以擁抱他的人性,也在他偵探的技術上取得了大大提高。夏洛克在情感上的堅韌,讓他比他妹妹更加聰明,因為冰冷的邏輯不是智力的唯一組成部分。有時候真正的天賦在於我們的感知能力。
我們很難不注意到當今對天才的描繪都十分雷同,幾乎都是白人。《紐約時報》2017年的一篇文章,調查了科技領域中孤獨天才神話的現實意義,文中還指出獎勵孤獨者的行為不利於公司多元化的發展。而不久前,谷歌的一名工程師因寫了一篇「女性不適合在科技行業工作的文章」而被解僱,他認為「女性更關心情感和美學,而不是創意」而且「人比物更重要。」這引發了一場關於在科技行業工作需要什麼社會上錯誤觀念的討論。
就像你必須得將自己從情感中分離出來,獨自工作比成為團隊的一員更令人印象深刻。在這樣一個社會裡,一個人想要大改變越來越不現實。於是孤獨天才的神話變得更富有吸引力,他滿足了我們對個體行動力的渴望,我們愛看一個極具天賦的主角取得輝煌突破的故事,而不是更貼近現實的那種,無數人做著平凡的工作,獲得了一點小成就的故事。
天才故事裡,反社會行為的標誌,就是強調人物的行為和創新都是他自己的,還有什麼比讓一個角色孤獨又搶眼更能說明他的能動性呢?所以我們關注這種孤獨的類型,幻想成為全能的感覺。在普通社會裡,我們往往感覺不到什麼,但這一切都是有害的,因為熒幕上描繪的天才影響了我們對現實生活中天才的認知和看法。孤獨天才的刻板印象,會是大家對天才的外表和行為持續存在著某種誤解,而現實是共情能力、合作性和多樣性都是在工作場所和個人生活中成功的關鍵因素。
夏洛克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最終超越了自己半機器人、科學怪咖的性格。雖然這種對天才的描繪,依舊是以白人男主的形式出現。但這部劇通過認識到同理心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向前進了一大步。天才不一定要善於社交,同樣,孤立自己並不是成功的先決條件。關鍵是大腦有各種各樣的組成部分,天才也有很多類型,所以BBC這一版本中,在朋友和他內在人性幫助下,激發了而更多的多樣想,煥然一新的天才類型,更精確細膩的描繪出了未來天才的樣子。
「這不是個愉快的念頭,約翰,但我是不是有種很不妙的感覺,我們也許就只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