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執筆:輯香
編輯:羅梓花
定稿:楠楠
寶寶出生後,大多會自動啟動「賣萌系統」,比如嘟嘟嘴、睜圓眼、握拳頭等。細心的家長們會發現,如果將寶寶握著拳頭的小手掰開,他還會自動握上,顯得特別的「堅定」。
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緊握的小拳頭,慢慢就會變得舒展,有時可能只在睡著時才會握緊,也有時會在便便時握緊。等到再大一些,這個可愛的舉動就越來越少了。
我們成年人的手平時為什麼不是握拳的狀態呢?寶寶握拳又代表著什麼呢?其實,這看似平常的小動作,能夠反映出寶寶的健康狀況。
新生兒握拳是一種正常現象
0-3個月的寶寶由於大腦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對肌肉還缺乏控制能力,因此會不自主的出現握拳的可愛動作,所以寶寶出生後手握拳是挺正常的。
寶寶手部發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隨著寶寶的成長,都是先發育精細動作的,手的動作一般都是精細動作的代表。
但如果寶寶到了4個月這個月份還不打開,仍保持握拳的狀態的話,父母們就得開始留心了,而且家長沒事的時候就得將孩子的「小拳頭」打開了,多去觸摸和按摩,儘快促進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
假使寶寶到了6個月「小拳頭」仍是攥緊的狀態,家長就得考慮可能是寶寶的腦神經發育出現了問題,要及時帶寶寶就醫檢查。
手部發育,對孩子來說相當重要
都說「心靈手巧」,手部發育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
1) 抓握能力的出現是探索世界的基礎
寶寶主動探索和感知世界,一是靠嘴去品嘗,另一個就是靠手去抓握、觸摸。
寶寶手掌的伸展和握緊,是抓握的起步。只有寶寶學會靈活控制小手,才能夠更好的練習抓握,進而感知抓握到的東西。
2) 手部動作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
前面說到,手部動作與腦神經發育有關,手部動作是否協調也受到腦神經支配。同理,手部動作也有助於促進大腦的發育,兩者相輔相成。
3) 孩子的情緒也會體現在手上
寶寶的情緒也會通過身體動作來體現,因此我們會看到小寶寶一邊哭泣一邊握緊小拳頭,有時還會一邊開心一邊揮舞著小拳頭。
如何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
◎拉線法
我們可以給小寶寶準備一些拉線的玩具,前期媽媽們演示一下,然後放在小寶寶的手裡,玩具的聲響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的寶寶會自己主動玩,有的寶寶則需在媽媽幫助下玩,多試幾次便會自主玩了。
◎抓懸掛物法
平時可在寶寶的小床上方懸掛一些小玩具,或在寶寶仰臥時拿玩具給寶寶抓夠。
可選擇一些色彩鮮豔、觸感好的,也可是有響動的小玩具。距離最好以寶寶視線範圍內,剛好夠到為宜。
◎抓球法
球類玩具一方面可以鍛鍊寶寶的抓握能力,另一方面還可通過滾動的小球來訓練寶寶的眼睛追蹤物體能力,進而鍛鍊視力。
練習方法:可先讓寶寶趴著,媽媽再拿小球慢慢滾向寶寶。
上面的這些小運動如果前期寶寶不是很配合,媽媽們也不要灰心,他們可能是在觀察,只要多些耐心,多試幾次,寶寶便會喜歡上這些小遊戲。
【寫在最後】每個寶寶的成長都是有快有慢的,寶媽們也不用著急,更不能因為著急而強行掰開寶寶握著的拳頭,因為拔苗助長有可能破壞寶寶的發育系統,甚至帶來骨骼肌肉的損傷。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還有什麼萌萌噠的表現?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