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作者:酷拉時報(來自豆瓣)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03629/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酷拉學堂」,歡迎關注~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2018年精彩紛呈的春季日劇檔裡,《鄰家月更圓》絕對是一匹最亮眼的黑馬。其在開播時被大家吐槽為每季日劇必備的催婚催子劇,頗能看出日本政府對少子化問題的焦頭爛額。然而自播出以來(如今已播出至第7話),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從7分以下一躍至8分,並在各大平臺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可惜的是收視率並不高)。作為一部由厚生勞動省支持拍攝的日劇,劇中有關不孕不育治療的科普固然硬廣,其所討論的卻遠比此複雜。不孕治療、自然崇拜、女性生育權、同性戀恐懼……劇中所探討問題之多、三觀之正,對於在春節期間又一次「出櫃」「失敗」的我而言實在是一劑暖心良方!《鄰家月更圓》(後文簡稱《鄰家》),劇名直譯是「總覺得隔壁家更幸福」,一如無數中國人在成長過程中聽到厭煩的「別人家的孩子」。故事的設定簡單而有趣,四個迥異的家庭/個人搬進了只有四個單元的合作集合住宅,開始了不得不經營鄰裡關係的「同居」生活。四個家庭/個人分別是:一對恩愛和諧、積極備孕的年輕夫婦;一對時尚精英、事業有成的丁克情侶;一個丈夫常年出差、妻子做全職主婦並育有二女的傳統家庭;一個合作集合住宅的設計師、中年黃金「單身漢」。每個單元都看似美好,而隨著劇情的逐步展開,每個家的複雜形態也逐漸被抽絲剝繭地鋪開在觀眾面前。(注意:後文有劇透)「想要孩子,可是所有女性共同的願望啊!全劇最開頭,四家人第一次見面討論住宅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案時,全職主婦便興致勃勃地八卦其他家庭有無造人計劃,並想當然地說:「果然女人還是有了孩子之後才算是真正的女人啊。」此話一出,在場眾人無不一臉尷尬。因為要知道,她所面對的人,有積極備孕卻深受不孕不育問題困擾的人,有堅決不要孩子、不願以孩子證明自身價值的美甲師,還有一名難以通過異性婚姻方式孕育小孩的深櫃男同志。看似幸福的家庭們,實則各個有各個的難處。而價值觀的迥異,註定四家人的相處會充滿波折。果不其然,四家人的第一次燒烤派對上,心情不佳的丁克美甲師千尋便在全職主婦的又一次挑釁和試探下爆發了。而這樣堅決不生孩子的千尋,男友卻因前妻的意外去世而決定將兒子接過來一起生活。分手還是接納?兩人——三人的故事又會如何開展?而另一邊,對孩子充滿嚮往的主角夫婦卻在不孕不育治療中苦苦掙扎。備孕一年多,看著身邊的朋友和親人都輕輕鬆鬆就懷上了孩子,自己的心情也從順其自然變得愈發焦慮。在妻子奈奈的積極推動下,想著「孩子是天賜的禮物」而不太情願接受治療的丈夫大器終於同意開始不孕不育治療。從時機法到人工授精,屢試屢敗的痛苦讓夫婦倆深深陷入煩惱中。一方面,奈奈的身體和精神都消耗極大。接受不孕治療似乎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因而個中煩惱難以與身邊人分享。為接受治療而不得不時常請假也導致了單位上司的不滿。然而,當奈奈鼓起勇氣和至親的母親說起這件事時,母親卻對自己的選擇表示反對和不理解:「為什麼為了要個孩子,可以做到這種地步?現在這個時代,人生並不是只有結婚生小孩。」更讓人倍感壓力的是,對孫子充滿期待的婆婆還旁敲側擊地詢問自己的備孕狀況,還帶來了一大堆保佑生子順產的禮物。而另一方面,丈夫大器也變得沮喪。看著妻子不穩定的精神和身體狀態,自己卻無從安慰也無能為力,不得不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如果這是一部苦情劇,夫婦倆的不孕不育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大概可以牽連出一系列的悲劇。然而《鄰家》中的夫婦倆以及身邊親友的支持卻理想得讓人想流淚。對於在不孕治療中屢戰屢敗的奈奈而言,她並不是一個人。即使沮喪,即使挫敗,人們還是積極地面對問題,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希望支持妻子的丈夫特意為妻子安排了旅行,並熬夜整理了資料希望能讓不贊成的嶽母放心。無意中得知夫婦倆正接受不孕治療的婆婆後悔萬分,哭著對兒媳婦說:「無論能不能懷上孩子都不重要,只要你們兩個能幸福地生活就足夠了。」結婚生子,真的是所有女性的共同願望嗎?生育是女人最大的價值嗎?而女人之於家庭、之於社會、之於國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少子化問題嗎?當我們將自己對未來的理想圖景強加於他人身上時,對他人而言是親切的關懷還是沉重的負擔?並且,日本女性的低生育意願絕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很大程度上是男女職場不平等待遇的社會後果。《鄰家》的可貴之處,恰恰在於其作為一部官方關注少子化問題的主旋律電視劇,卻並未將生子作為一種義務強加於女性以及家庭的身上,而是將不同的人面對生育和孩子的不同態度、以及女性在面對生育時的多樣處境呈現出來。「生孩子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明明可以自然分娩,為什麼選擇無痛分娩或者剖腹產?自然受孕才是最正常的方式,為什麼要做人工授精和試管?明明有異性戀這樣符合自然規律的選擇,為什麼非要和同性在一起?……一直以來,自然神話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成為了人們判斷是非的重要標準:符合自然規律的才是好的,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便是不正常、不自然的。然而,所謂的「自然」規律,究竟由誰來定義?熱愛生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固然重要,但當人們運用所謂的「自然」規律判斷人類行為的對與錯時,其背後的權力關係卻值得被警惕。我們所認為的「自然」,有多大程度上是社會文化的建構?很多時候,自然不過是個幌子,其背後的本質依舊是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問,在自然神話的背後,誰是受益者?誰又因此被忽視和邊緣化?在以「自然」規律為名對他人實施道德審判時,我們真的與周遭生命和諧共處了嗎?再退一步說,人類社會自其開端,正是一次又一次的人工技術突破定義著其「發展」的步伐。而圍繞著生育這一主要話題開展劇情的《鄰家》,有趣的正在於其借角色之口對許多人深信不疑的自然神話提出了挑戰。當男主角大器對於是否開始人工授精感到猶豫時,妹妹對於剖腹產和人工分娩的討論使其茅塞頓開。「像我們這樣的性少數,或許就應該躲起來悄悄生活才對。」近年來,日劇裡與LGBT相關的情節愈發地多起來。不論其背後的推手是資本抑或社會接受度的提高,LGBT在媒體中可見度的提升始終是令人可喜的趨勢。《鄰家》裡的男同志劇情實在是有愛又讓人心疼:溫柔成熟的深櫃設計師大叔×初中輟學、經歷複雜、公開出櫃的孤兒年輕調酒師,將近20歲的年齡差,僅憑此般設定便足以預見這條主線的精彩程度了。設計師廣瀨涉一直以來都對家人和工作夥伴拼命地隱藏自己的性向,和對自己有好感的女同事保持曖昧關係,被介紹相親對象時以工作做藉口婉拒。對於他而言,這是自己對墨守成規的父母作為兒子最大的孝順。而愛人阿朔卻是個沒有柜子的人,毫不遮掩地與身邊的人坦誠自己的性向,在面對恐同言論時主動回擊,大膽地追求愛情,表面上天真如頑童,內心卻頗為成熟、敏感而勇敢。二人之間摩擦產生的火花,自第一話初遇時的親吻開始便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愛人帶著行李突然登門,讓涉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半被迫地開始了同居生活。為了掩飾涉的身份,兩人對外宣稱是叔叔和外甥的關係。而被奈奈無意中撞見兩人親吻時,情急之下的涉還用了「只是親戚之間的身體接觸」這樣讓人無語的爛藉口。然而,謊言總有被拆穿的時候。一天,涉的公司和公寓門口都被貼上了自己是同性戀的紙條,因而被迫出櫃。公司的同事因此背著自己說閒話,而公寓裡,全職主婦咄咄逼人的質問更是讓他難以招架。不像愛人主動在家門貼上「這裡是內心溫柔的同性戀情侶的家,歡迎大家來玩」的紙條以回擊恐同行為,涉在被出櫃時感到深深的恐慌、焦慮和挫敗,甚至在面對全職主婦的指責時對自己的所謂「欺騙」行為鞠躬道歉,承認這才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全職主婦對同志情侶的指責,與許多反對同志平權的人如出一轍。育有子女的異性戀家庭是最正常和普通的家庭,沒有子女的異性戀家庭尚且能算作普通,而無法生育的同志情侶則不被納入「正常」和「普通」的範疇。公寓裡突然出了一對不普通的同志情侶,對於全職主婦而言,她不知道應如何跟還在上小學的孩子們講這件事,更擔心因鄰居是同志而「被世人以好奇的眼光看待」。人們不正面說同性戀是不正常、是變態,而以孩子的教育、世人的眼光等看似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為藉口。但究其根本,仍是將同性情慾排除於「正常」的範疇之外,明明尚不了解,卻在潛意識中便認為同性情慾較異性情慾低等。異性戀正統主義滲透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科書到家庭到媒體,處處都在教人們如何尋找異性、結婚、生子。其所構建的不僅僅是人們關於性別和性取向的想像,更塑造著人們對於何為婚姻、何為家庭乃至何為「人」的想像。在異性戀正統的意識形態之下,任何不符合所謂「正常」和「尋常」的婚姻和家庭形式都是不可見的。以社會大多數人都如此為由去反對少部分人的實踐,恰恰是再一次固化了個中的不平等。該為這種差別而道歉的,難道是這些少數的人嗎?正如奈奈的母親在反對女兒接受不孕治療時,認為非自然受孕而得的孩子以後可能會因此被嘲笑、被欺負的時候,奈奈帶著幾分不解又有些憤怒地說:「欺負的人才有問題啊,那不就是偏見嗎?」「這個社會就是有偏見的地方。」「這樣的社會有問題。」「不是歧視,只是區別而已。」和愛人討論社會對同志的偏見時,阿朔這樣說。這樣的阿朔,實在讓人溫柔得想哭。「我們家明明就不幸福,還裝成一副幸福的樣子。」全職主婦小宮山太太大概是《鄰家》裡最具爭議性的角色了。勢利、恐同、好面子、不解人情、望女成鳳……種種不討好的性格,使微博上對其一片討伐之聲。她是劇中代表著傳統和大多數人的角色,嫁了在大商社工作的老公,全職在家撫養兩個女兒,熱衷於在Ins上po自己的幸福時刻。然而我對於這個角色卻始終無法厭惡起來,因為不論是她的欲望、焦慮、虛榮,甚至恐同,都太過於真實。厭倦於常年的海外出差、苦惱於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的丈夫辭去了大商社的工作,而主婦卻因此責怪丈夫任性,並要求丈夫假裝上班,以維持家庭光鮮亮麗的表面形象。看見時尚的美甲師的名牌手包,總是自卑地藏起自己的普通包包;Ins上幸福的主婦聚會照,不過是花錢僱人擺拍的成果。她對還在讀小學的女兒期待頗高,為了讓女兒考上好學校而不惜血本,卻也會為女兒的不知下落而擔心得慌了神。事實上,時常在其他幾家人提起孩子、「八卦」地打聽大家的造人計劃,大抵只是因為作為全職主婦的她而言,學業有成的孩子、精英的丈夫、幸福的家庭成為了她能對外炫耀的唯一資本。當以往生活習以為常的一切和理想家庭的圖景通通因丈夫的辭職而宣告崩壞,她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可想而知。而面對同志情侶時咄咄逼人的指責和質問,儘管無法認同,我仍然能理解她的慌亂和煩躁。幸福的家庭是她竭力爭取用以炫耀的資本,也是束縛著她使她痛苦的來源。「不管是誰,都應該有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的權力。」總覺得鄰居家更幸福。這個劇名匹配起這部劇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鄰家》的三觀實在是如同教科書一般的正,劇中的衝突既真實卻也理想。又或者,它嘗試描繪的正是某種理想中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縱有矛盾、有區別、甚至有偏見,卻努力地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每個看似幸福的家庭,都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鄰家》提醒著我們反思的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一夫一妻+子女的理想/正常/幸福家庭樣貌,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它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於現實之中?當我們以這種家庭想像要求自己、要求他人時,是否在以社會的規訓壓迫著他人,也壓迫著自己?畢竟,世上的家庭樣貌本就超出我們想像的多元而複雜。最後,我想用奈奈反駁恐同的全職主婦的經典臺詞作結:「大家都是一樣的人,卻有能挺起胸膛驕傲生活的人和不能這樣的人之分,這也太奇怪了。不管是誰,都應該有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的權力。」僅憑這句話,就足以讓這部劇成為我心目中的最愛日劇之一了。歡迎關注「酷拉學堂」,了解更多新鮮熱辣的華語酷兒資訊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