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之後,來寫《惡之花》特別的適合。
因為這兩個故事背景其實是非常類似,主角都深受精神甚至肉體暴力,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在極度高壓的情況下,產生關於父母的幻覺。
更巧合的是兩個殺人魔都姓「都」!
只是高文英(徐睿知飾)是選擇將一切反社會性人格部分張牙舞爪的展現出來,找到了李代表與繪本童話出口;更或者,高文英很幸運的是,母親殺人是在男主角文鋼太決定要愛上對方的時候,才發現真相。
不然也許深入探討,其實文母都熙才所殺之人,不止一個。那麼這樣的殺人魔人設,與都閔錫有什麼兩樣?
不同的是,文母犯罪事實是非常後面才讓人知道,而都父這些犯罪事件很早就被定論了。但都賢秀卻沒有如此幸運,他很早就遭遇許許多多的標籤,甚至被冠上殺人嫌犯之罪。
所以,如果高文英也與都賢秀一樣,有個殺人犯母親,而且文鋼太很早就知道對方母親殺了自己母親,那麼就不可能「沒關係」了,故事也會往其他地方發展成局。
一樣是人格違常,一樣反社會人格。只是不同時間點的真相揭發模式,成就了兩個不同過程的故事。
但是即使如此,兩個被黑暗所困住的不同作品的主角,都失去了正確表達自己情緒的怪物。
而不一樣的是,隔壁棚身旁有許多人愛著文英,而這邊的賢秀被扭曲成這樣折磨,有多少次可能被黑暗吞噬殆盡,卻在邊緣被人性拉回?
他遇見志元到底是幸運?還是不應該遇見她?這是都賢秀內在的心聲,也是他一直不斷的拒絕車志元,卻又忍不住的關心她的緣故。因為被愛是溫暖美好的,因為他也是愛著對方,只是內心的黑暗實在太濃厚,而常常無法看到光明希望。
如此反覆如此掙扎拉扯。
因為在她身旁我爸爸不會出現
看了頭四集的《惡之花》,開始懷疑起廣告文宣為了標題聳動,挑了劇中人對於都賢秀評價與懷疑,所以有說等於沒說「連環殺人疑犯」定論是什麼。
而從賢秀幾次的回憶當中可以知道,他並不是完全沒有感覺與情緒,但是因為被殺人魔父親所混淆形成的內在,轉換成魔性與人性的互相掙扎。我甚至覺得他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後產生的幻視。
賢秀雖然行事偏激,但是他也曾想好好活在社會中(才會去餐館打工),所以即使已經憤怒到極致,年少的他也沒有對想殺自己搶錢的人下手。
而當賢秀聽到車志元跟他告白,第一反應是趕志元走,因為當下他腦袋顯示出來的那一瞬間是黑暗面,而且是動了殺機,所以恢復人性當下第一反應是希望她遠離他。一部分是生氣志元擾亂他的生活,一部分是怕自己真的動手。
其實他們兩人的第一次約會時,那一瞬間的賢秀,很明顯是被志元吸引而露出笑容來。
後來為什麼決定要與志元在一起?甚至為此挑戰他內在的極限,這些年是被社會化訓練成為與內在相反之人,為什麼?也許賢秀給自己的理由是隱藏自己嫌疑犯的身份,還有在她身旁,父親的影響會變小。
但是真的只是如此嗎?這是頗令人玩味,並且很有深度的議題。在第五集時,當志元主動親吻賢秀,而他照著志元對著內在一直籠罩自己的父親說離開的時候,居然就真的離開了。
最後渴望被愛成為沒有壓力負擔的自己,主動吻了志元。
所以關於「守護危險的愛情」可不單指志元對賢秀的態度,也有可能是有賢秀自己還搞不清楚內在的另一種態度。
如果賢秀不愛自己女兒殷是與妻子,他們是無法成為一把鑰匙的。
很巧妙的隔壁棚中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鋼太與文英的愛情,就說明了這一切。那邊爆炸的時候,另一邊就會成為爆炸之人的安全環拴緊。
重點就是「坦承不戴面具」。
而這正是賢秀與志元即將面臨的沉重議題。因為他們剛剛相遇的時候,賢秀就已經戴上虛假的身份,但是此時情緒是真的。
之後反而賢秀渴望正常人的生活而帶著討好別人的生活,才是虛假的。
惡開出的花是否就是惡果?父惡子嘗希望不是故事的結論
當賢秀女兒殷是在視訊當中,哭著要爸爸回來的時候,當下賢秀看著視訊是紅著眼眶含淚的,一點都不虛假。那時的他剛被老婆追趕,綁住老婆但也救了老婆的狀況下,根本沒有時間虛假。
所以,在慌忙無意識之間,他保護了自己老婆,展現了愛孩子的心情。只是在有意識的時候,他常常被自己內在的黑暗面幹擾而出現違心感受,然後又為這違心感受戴上面具。
但,惡之花,邪惡之人開出來的花不一定就是邪惡的。腐敗的泥土可是非常肥沃呀……希望最後志元與白殷是是可以喚回賢秀,並找回他們真實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