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會有門羅主義?為了抵抗歐洲的神聖同盟、君主帝國

2020-12-22 歲七夸父

1803年到1815年,歐洲爆發拿破崙戰爭。

在此期間,歐洲各國捲入無休止的戰爭,無暇顧及北美洲、南美洲地區的殖民地。

於是,美洲地區的殖民地迎來了一波民族獨立的大好時光。

1810-1825年間,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阿根廷、厄瓜多、智利等地,都效仿美國的獨立戰爭,紛紛起來鬧獨立。

這些地區,皆是歐洲西班牙的殖民地。作為宗主國,西班牙十分不願意看到美洲地區的獨立運動。

之前參加拿破崙戰爭的時候,西班牙的海軍、陸軍皆受到了損失,此時面對美洲地區的獨立運動,西班牙自身根本就沒有實力去鎮壓他們。

於是,西班牙將希望轉移到了歐洲其他君主國家,期望這些友邦可以幫助自己。

一切發展地很順利。為了捍衛共同的利益,奧地利、俄國、普魯士三國結成同盟,達成協議,約定共同阻止南美洲獨立運動,防止在歐洲發生法國大革命這樣的運動。

這個同盟組織,就是「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的國家,都是君主帝國。這在以共和制為立國之本的美國看來,神聖同盟就是要壓迫各國人民的自由權力。美國、神聖同盟兩者之間,天然地就走到了對立面。

1822年,俄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開會決議,大家積極幫助西班牙國王鎮壓其國內革命運動。

對此,俄國十分歡喜,他想借著幫助西班牙的理由,派兵吞併在北美洲西岸的西班牙殖民地;

除英國之外的歐洲列強,也都有與俄國類似的想法,趁機染指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這時,身為美洲地區唯一一個共和制獨立國家,美國慌了:

一旦歐洲列強幹涉美洲地區的獨立運動,那麼弱小美國的西部就會出現俄國這樣的強力對手;西班牙一旦在歐洲列強的幫助下,恢復了強大勢力,那麼美國南部將面臨有一個強敵!——

這時,環顧美國四周,皆是歐洲帝國的強大勢力!他們時時刻刻都在威脅著美利堅共和國的生命安全!

就在美國國際安全空前危險之際,英國來了一波「友好操作」:

英國人不支持神聖同盟,因為他已經跟南美洲殖民地的人民達成了商務合作,最終形成了繁盛的海上貿易——對於這樣豐厚的經濟利益,英國不想讓任何國家分到一杯羹,包括西班牙、神聖同盟。

為此,在南美洲到歐洲的海洋航線上,英國海軍開始頻繁行動,防止西班牙以及其他力量,幹涉南美洲事務。

而美國,也逐漸修復了與英國的部分友好關係。經過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之後,英國就沒怎麼難為美國商船了。

與其讓西班牙以及其他歐洲列強繼續幹涉南美洲,倒不如讓自己的「本家」英國來管著。

面對美國艱難的國際處境,在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發表了著名的「門羅主義」言論:

美國要幫助並且維持美洲拉丁民族共和國的獨立;歐洲列強不得在美洲地區增加領土;

任何幹涉美洲地區事務的外國勢力,都將會嚴重威脅美國的安全、和平;

美國要保護好美洲各拉丁民族國家的獨立主權。這一條,實質上就是說,美國要當美洲地區的老大。

就其最初誕生的環境而言,門羅主義就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際安全,美國可以以美洲地區作為根據地,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可以與歐洲列強抗戰的強國。

之後,美國的多任總統在門羅主義的指導思想下,開始了一系列侵略行動,搶奪墨西哥領土,爭奪南美洲地區的控制權,攪動中東局勢,以武力、外交逐漸擴大美國的影響力。

立志除魔的人,結果自己卻變成了最初的魔。《美國獨立宣言》所倡導的「人人生而平等」,「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平等」,最終成了一堆廢話。

參考資料:《美國簡史》

我是夸父君!關注我,一起看世間百態,品悟其中真味!現在主要更新中國史、美國史!已經更新完了蘇聯部分歷史和普京的早年經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一翻!歡迎大家點讚、轉發、評論、關注!

相關焦點

  • 為維護君主政體的歐洲神聖同盟,在19世紀一系列的革命衝擊下瓦解
    神聖同盟是1815年9月,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與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和普魯士王國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打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後締結的同盟。目的是維護君主政體,反對法國大革命在歐洲所傳播的革命理想。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思想觀念不同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不過歐盟之前的歐洲曾經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那就是李斯特關稅同盟,這個同盟的最終結果就是讓一盤散沙的德意志人集結起來,打敗法國建立了強盛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歐盟建立之前的歐洲也是如此,歐洲各國領土面積狹小盤根錯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和關稅制度,這極大的制約了歐洲的經濟發展,想要在世界上頂住美國的經濟攻勢,就不得不形成同盟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 倒行逆施,妄圖阻攔歷史大勢的國際組織——神聖同盟
    四大列強在會議中為了各自利益勾心鬥角,英國希望把在戰爭中佔領的歐洲及歐洲以外的領土固定下來,據為己有。俄國沙皇態度最為強硬,聲稱一個擁有60萬大軍的人,用不著為了協商而煩惱,明確表示企圖佔領波蘭。奧地利則竭盡所能想要恢復神聖羅馬帝國輝煌時期的疆域。
  • 羅曼諾夫皇朝的命運變化:俄羅斯帝國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但非常不幸的是,不得不面對最黑暗危機的那位羅曼諾夫家族沙皇,恰恰是能力最弱、頭腦最狹隘的一位,同時也是運氣最差的一位。本文來自《薛丁格的貓先生》公號。俄羅斯帝國紋章正如羅曼諾夫皇朝最雄才大略的大臣波將金所說,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家都不能僅僅對突發情況做出回應,而必須「改善局面」。
  • 五敗反法同盟軍,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展現非凡軍事天才
    而此時的整個歐洲大陸局勢,卻非常兇險和複雜,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實際上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勝利的直接結果。不過資產階級在當時的歐洲大陸卻備受抵制,這使得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遭遇到了周邊封建國家的進攻。
  • 歐洲的守護者——手握半個歐洲的查理五世
    這些都是哈布斯堡的土地:奧地利大公國、卡林提烏斯公國和克倫公國、亞得裡亞海伊斯特裡亞的一部分、提洛爾和其他分散在歐洲不同地區的土地。下圖是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地圖之一,包括德國、捷克和波蘭部分地區。5、歐洲霸權查理五世在法國的勃艮第領土和在義大利的領土和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有繼承爭議。逐漸兩個強國的矛盾激化了。
  • 如果沒有這個「強盜」,歐洲會不會插滿星月旗?
    巴巴羅薩有些緊張,因為基督徒的神聖同盟艦隊,139艘重型槳帆船和70艘帆船,正在海灣外面虎視眈眈。巴巴羅薩不敢輕易出戰,在海灣裡有岸炮的保護,基督徒不敢隨便進來。再說了,自己只有90艘重型槳帆船和50艘小型划槳船,確實沒什麼優勢。
  • 歐洲:皇冠墜地一百年
    全文共5046字 | 閱讀需11分鐘為什麼歐洲國王多、皇帝少?為何英國女王不在本國而在印度稱帝呢?君主制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亞洲有日本天皇,這也是目前全球僅有的以「皇」為名的國家元首(羅馬教皇又稱教宗,非漢語「皇帝」之義),歐洲現在已經沒有「皇帝(emperor)」了。可能有人會問這是為什麼呢?以前有不少啊,像俄國沙皇、拿破崙、德皇威廉二世、奧匈帝國皇帝等。一戰之後,隨著戰爭與革命,歐洲皇冠紛紛落地,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等君主制國家都變為共和政體,自然就沒有皇帝了。
  • 那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有了教皇的認可,德意志王國一躍成為了一個帝國。到了十二世紀,帝國日益強大,腓特烈一世便將國名更為神聖羅馬帝國。 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可謂盛極一時,但這份強盛卻並沒有維持很久。 這裡我們要先了解到一點,由於神聖羅馬帝國並非一個統一整體,所以帝國的皇帝並非是像普通帝國那樣通過世襲產生,而是以一種名為「選帝侯」的方式通過選舉產生。在帝國初期有七個選帝侯,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
  • 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 小歷史
    日耳曼入侵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建立之初,日耳曼蠻族就被其富饒的土地物產吸引,試圖向帝國遷徙和定居,羅馬人總能將入侵的日耳曼人趕出邊境,或者將其收編加入帝國軍隊,或者與之結為同盟。西部成了西法蘭克王國(法國的前身),東部則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稱東法蘭克王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人沒什麼關係,統治者來自日耳曼人;神羅也不是帝國,因為德意志境內諸侯割據,義大利北部獨立性極強,帝權名不符實;更不神聖,歷史上神羅皇帝多次被教皇處以破門律(將教徒逐出教會),甚至被趕下臺。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有些人對朝代和改朝換代有誤解,以為朝代和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特有,實際上在世界歷史,只要實行過君主制的國家就有朝代,有朝代就會有改朝換代,這是世界歷史發展必須遵循的規律,當然有特殊情況:美國歷史就沒有實行過君主制而沒有朝代、日本歷史只有菊花王朝一個朝代而沒有改朝換代。
  • 夏威夷州,如何成為美國花費最大精力兼併的土地
    作為美國少數的位於低緯度的領土,物產豐富,能夠產出許多美國本土不能生產的經濟作物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比如說有豐富的花卉,蜂蜜,堅果還有木材等。但夏威夷州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是美國的領土,相反,夏威夷州是美國殖民主義的產物。
  • 神聖羅馬帝國,是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德意志邦國構成
    自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制定憲法以來,每位新皇帝均由7位選帝侯選出。帝國鬆散的邦聯中有一個大法官法院負責外交事務以及與德意志諸侯協商。不過只有當面臨來自東南部的土耳其人的威脅時,這些德意志諸侯才能達成一致,建立起相對團結的外交政策。神聖羅馬帝國其他機構也反映出中歐政治的複雜性。
  • 歐洲中世紀傀儡皇帝的世紀改革成功了嗎?
    當然,所有的統治者都渴望得到更多的錢,但他們的金錢觀卻似乎異常混亂,有時他們會一時興起決定建一座規模巨大的巴洛克式教堂,又或者突然決定賜予某位大臣一處房產。 因為與無聊的帳簿相比,房產更能體現君主的治國之道。 利奧波德一世的雙重身份相互配合得恰到好處,有時他會低調地參加宗教曆法裡所記錄的一些盛大無趣的宗教儀式。
  • 美國人眼中的十大帝國,中國古代王朝沒進前三名,第一名在歐洲
    特別是蒙古騎兵在歐洲無人能敵,所以在歐洲人眼裡蒙古帝國很厲害。第三名: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帝國崛起於18世紀,當時俄羅斯沙皇為俄羅斯帝國打下龐大的領土。特別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三次滅亡波蘭,被俄羅斯人稱為「大帝」。俄羅斯利用二百多年迅速在歐洲崛起,所以美國人認為俄羅斯帝國排第三。第四名: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是中世紀一個大國。
  • 19世界末,歐洲各國相互籤訂同盟協議,互相牽制
    國內形勢的變化開始溢出國門,這不僅僅歸咎於活力四射的威廉二世,即使是俾斯麥也在晚年訴諸殖民擴張以轉嫁國內的不安情緒,儘管他能將殖民事業從屬於德國的歐洲政策。他也逐步意識到歐洲政策與其工業強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工業強國要求向全球推行冒險事業,要求向東歐邁進。一旦他辭職之後,這些要求便有了得以兌現的廣闊的空間。
  • 外刊掃描|解夢與築夢:歐洲集體文化身份的破和立
    然而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的9個多世紀裡,權力的遊戲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循環上演。17世紀的三十年宗教戰爭,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次全歐大戰,極為慘烈。戰事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締結而告終。條約確立了國際關係中國家領土、主權獨立等原則,民族國家的興起第一次戰勝了古老的帝國願景。神聖羅馬帝國組成的複雜程度不亞於今日的歐盟。為什麼當時各諸侯國的聯盟可以形成?它們的聯繫又是如何維繫的?
  • 帝國史丨哈布斯堡帝國(上):帝國古董?
    一個初來乍到的人觀察這個帝國,大概會覺得它是一件百衲衣,其政制、宗教、經濟與社會都有很強的拼湊氣質。「有個1902年來過奧匈帝國的法國人論到,在這帝國裡,樣樣東西,包括鈔票,都是『二元並立』。他在1848年致信給德意志聯邦法蘭克福議會,說道:「(奧地利帝國)的存在、完整和鞏固極其重要,這不僅僅對於我的人民是如此,對於整個歐洲、人類和文明來說都是如此。」這是因為,只有奧地利能夠抵擋俄羅斯這個專制君主國家,後者是對所有西方小斯拉夫民族自由的威脅。「從性質和歷史來看,它註定成為歐洲的堡壘和守護者……如果奧地利國家這麼多年並不存在,我們就必須為了歐洲甚至人類的利益而努力儘可能快地創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