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能有這麼一部國產片,讓觀眾如此的驚喜和興奮。
從演員到故事,再到幕後,它都堪稱年度最令人期待的電影。
但是,影片從定檔到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
一直以來,審查始終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命題,很多電影都是因為「立場有問題」而不能公映。
但導演曾經現身說法,澄清了電影不是審查的問題,而是時局造成的。
「我在圈內還是有點話語權的,如果連我都不做這件事,恐怕以後可能就沒人會做了。」
耗資7億,上映前差點被禁,這部史詩級國產片,創下了影史之最:
《八佰》丨The Eight Hundred
片名是「八佰」,而不是「八百」。
佰,是古代軍隊的編制,一般指的是人數。
很顯然,導演想讓觀眾關注的並不是數字,而是背後的故事和人。
影片《八佰》,聚焦的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淞滬會戰。
這場戰爭持續長達三個月,最終國軍付出慘痛的代價,並以失敗告終。
為了給大部隊爭取時間撤離,由謝晉元帶隊的第88師524團1營,共計420餘人(對敵宣稱800人),留下來固守陣地上海。
由於電影涉及到一段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單從電影的角度出發很難做出公正的評價,所以很難撇開歷史單獨談。
一、永垂史冊的一場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日軍揚言「三月亡華」。
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誓以我命固國土。
國軍高級將領陳誠希望將戰爭的走向,「從北往南」改為「從東向西」。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在歷史上從東往西打的戰爭從未有勝跡。
而且日軍當時擁有最強大的海上艦隊,在上海開戰將會面臨海陸空三軍的威脅。
所以光是這一點足以說明,上海並非最理想的反擊戰場。
但是蔣介石卻執意在這裡開戰,理由是希望通過這場戰爭,獲得英美的支持。
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實,這裡有一個非常的原因,那就是上海有租界地。
當時,蘇州河南岸是英美的租界地,攻打這裡就意味著向他國宣戰,所以日軍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蘇州河北岸戰火紛飛,而河對岸租界地的人則成為了看客。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淞滬會戰是一場被全世界圍觀的戰爭。
國難當頭,無數愛國的英勇人士前赴後繼,只為了守護祖國的疆土。
由於完全暴露在日軍海陸空的強大火力之下,75萬主力大軍損失了近30萬,為了避免全軍覆沒,所以留下一支部隊掩護大部隊撤退,同時也是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抗戰決心。
於是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此誕生了,某種意義上這場戰役就是「一場戲」。
二、血肉之心,鋼鐵之軀
沒有人天生就是勇士,更沒有誰是鋼鐵之軀,但是在家國危難之際,他們挺身而出,完全配得上「壯士」之稱。
四行倉庫,是當時整個上海唯一能做掩體的建築物,但也擋不住日軍的猛烈進攻。
《八佰》通過蘇州河兩岸的明暗對比,凸顯出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獨特性。以黃綠色作為電影的主色調,將戰場上的慘烈的氛圍渲染得非常到位。
在以往的國產戰爭片裡,角色多數會被宏大的敘事給掩蓋。
但是《八佰》卻一反常態,讓片中的每個角色都變得有血有肉。
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是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老兵油子,但是冷漠的外表下,卻有著孝子的柔情;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在入倉庫前是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但他卻懂得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在這場戰鬥表現的非常無私;姜武飾演的老鐵怯懦自私,在家園淪陷後只想著自保,但他的懦弱導致戰友犧牲,最終在這場戰爭中迎來了蛻變。
不難看出,導演管虎塑造了一個鮮活的角色,並沒有一味的表現他們的英勇無畏。
而是凸顯出人性的本來面貌,自私、膽小、懦弱....這才是戰爭上的人本該有的樣子。
這樣特色鮮明的人物群像,在影史戰爭片中獨樹一幟。
三、幕後的故事
電影總共歷時230天的拍攝,在封閉的倉庫足足拍了6-8個月。
在開拍前,所有演員包括群演,都經過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為此,還請來了老山主攻營營長臧雷現場示範。
而片中出現的四行倉庫,以及兩岸的建築,都進行1:1實景的搭建。
中間的那條蘇州河,是劇組生挖出來200米的河溝,河水從旁邊的陽澄湖引流。
導演這麼做的初衷,是希望能夠不計代價地拍好這個故事。
四、電影的刪減片段
一直以來,電影的時間都是觀眾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八佰》的原版為160分鐘,但是公映版卻只有147分鐘。
足足13分鐘,涉及到了一些具有爭議的片段。
我始終認為,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要建立在完整看過的基礎上。
作為一名影迷,真的不希望看到因刪減,導致電影的內容或寓意表達不清。
畢竟歷史需要的是認真對待,而不是遮遮掩掩。
而真實發生的要比《八佰》的故事,更加慘烈和悲壯。
雖然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但是中國的頑強抗擊,使得日軍「三月亡華」的妄言破產。
烈士們用鮮血和用生命誓死捍衛祖國的領土,才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1945年8月15日,14年抗戰迎來了最終的勝利,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