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間開始,
一款名叫「ZAO」的應用軟體火遍社交網絡。
一秒變臉
在這款應用中,用戶可通過上傳自己的照片,用AI換臉功能,將影視劇中的演員換成自己的臉,然後把小視頻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大熱劇《小歡喜》、《陳情令》、《親愛的熱愛的》中的一些熱門場景都能體驗。「ZAO」的用戶可以用自己的臉製作表情包,出演經典電影,跟偶像飆戲等。不少網友很快跟風下載,並在網上曬出了以自己為主角的視頻片段。一秒鐘變李現↓↓↓
一秒鐘學會跳舞佔據C位↓↓↓
還能唱跳、Rap、打籃球↓↓↓
30日晚,「ZAO」官方微博稱,「這個月花700萬租的伺服器,今晚已經消耗1/3了。明天如果繼續火爆,我們只能做嚴格一些的限制。」31日下午14時,「ZAO」在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的在免費App的下載排名中已躍居第二。「ZAO」一夜爆紅,不過換臉的安全性及隱私性問題很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關注。網友的擔心不無道理,有媒體關注到,「ZAO」用戶協議中寫明,用戶發布內容前,統一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等權利。還有網友發現,用戶協議中寫明,若用戶違反協議導致第三方受損害,用戶應當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並承擔賠償責任。此外,這款應用還涉及版權風險。「ZAO」上傳了大量國內外影視綜藝內容片段,但是否取得了這些天量視頻的著作權使用許可?如果沒有,那就面臨極高的版權風險。@法山叔 還在後續微博補充道,其協議本身就有違法律的基本原則……網友擔心換臉技術被用於不當用途
「ZAO」使用的開原始碼「deepfakes」,最早曾被用在情色電影的主角換臉,結果引發了技術有罪還是技術中立的爭論。今年初,B站UP主「換臉哥」發布了一段94版射鵰英雄傳視頻,原本飾演黃蓉的演員朱茵的臉被用「deepfakes」技術替換成了楊冪的臉,從流出的視頻和動圖看,雖然是用AI合成的,但是整體效果十分逼真。「ZAO」帶來的擔憂還不止這些。當下刷臉支付已經開始普及,有不少網友擔心:在刷臉支付盛行的背景下,「換臉」後的小視頻若落入他人之手,是否會危及刷臉支付的安全性?最新!「ZAO」修改用戶協議
新增「刪除面孔」功能
AI換臉應用ZAO爆紅,又因為在App協議中要求獲得用戶人臉照片「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被指存在隱私與安全風險。
記者注意到,8月31日下午五點多,ZAO修改了其用戶協議內容,在用戶協議的開頭部分增加了「特別提示」,疑似回應網絡爭議。
這份提示指出,用戶上傳的短視頻和人臉,將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留在ZAO上。除非為了改善ZAO的服務或者另行取得用戶的再次同意,ZAO不會以任何其他形式或目的使用上述內容。
之前已經上傳過人臉的用戶,如何保障自己的權利?反悔了怎麼辦?ZAO也在這份提示中給出了解決方案:用戶可以依據ZAO的平臺規則撤回或刪除上述內容,而在用戶撤回或刪除後,ZAO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在伺服器上予以刪除。
實測發現,在視頻替換功能的「添加面孔」頁面,新增「刪除面孔」的選項。但仍不清楚選擇「刪除面孔」後,ZAO 是否真的會將伺服器上的數據刪除。
右側為新界面,新增「刪除面孔」選項。圖/AI前哨站此外,網上爭議聲最大的兩條「霸王條款」,也有所修改。
舊版用戶協議第6條第2款中,要求用戶須授予 ZAO「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的內容,目前已被刪除。
新的表述是, 「在您使用『ZAO』提供的技術服務在『ZAO』內把用戶內容中的人臉換成您或其他人的臉時,您同意或確保肖像權利人已經同意授予『ZAO』使用『ZAO』的技術服務對您的或其他人的人臉進行處理,但僅為與用戶內容合成為新的內容」。
左為引起爭議的用戶協議,右為新版用戶協議。圖/AI前哨站網友評論
葉落夜秋水:這個軟體第一次讓我深刻得認識到了自己有多醜
Rocky.洛奇:玩一晚上了……
方長:如果技術有罪,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但是謹慎使用是應該的,所以我保持觀望態度。
老四:要對技術保持樂觀。
Charley:這個和美圖秀秀、天天p圖一類的軟體應該大同小異吧?都是上傳圖片,處理,得到結果,軟體公司應該是都可以獲得用戶照片的,只要他們想要。至於獲得了拿來做什麼?希望加強監管,也希望類似的公司說清楚!
站在光中:希望還是能給出法律意義上的解釋。
在看到AI換臉視頻瘋轉的同時,也有人擔心自己的高清晰度、光線良好的照片被平臺獲取,是否會存在被拿去盜刷的風險,畢竟現在大街小巷都有刷臉支付的機器。
針對此事,昨天中午支付寶官方回應,目前網上各類換臉軟體有很多,但不管換得有多逼真,都是無法突破刷臉支付的。
他們表示,「刷臉支付」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在進行人臉識別前,也會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進行檢測,來判斷採集到的人臉是否是照片、視頻或者軟體模擬生成的,能有效避免各種人臉偽造帶來的身份冒用情況。
昨天,就人臉被冒用一事,我也找了杭州本地一家做金融安全的公司。對方表示,目前大部分和金融相關的人臉識別,用的都是安全級別較高的軟硬體,很大程度上避免活體檢測、視頻攻擊等帶來的風險,「但換臉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這樣的威脅會一直存在。」
目前,在手機銀行端,人臉也多為輔助認證的功能,真的涉及大額消費和轉帳,也還是以簡訊等其他認證工具為主。
你玩了嗎?
來源:南方都市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網等
責編: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