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催生大量新詞,這些佔據各國年度詞榜單

2021-01-18 華輿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華輿訊 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國內外的社交和媒體生態中出現了大量關於疫情的新詞彙。

《柯林斯詞典》給出的年度詞彙Lockdown(封鎖);美國《韋氏詞典》和美國詞典網都將Pandemic(大流行)評為年度詞彙;而澳大利亞的年度詞彙是iso(自我隔離);牛津詞典也給出了三個年度詞彙,分別是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鎖);日本2020年度候選流行詞為三密,即「密閉空間」、「密集場所」、「密接場面」三個詞的簡稱(指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的三種不利環境)。

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組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語言也產生了影響:新的詞彙產生以及舊有詞彙被賦予了新意義。

據悉,德國萊布尼茨語言研究所的學者在年底發現,德國人開始使用約1000個新詞。例如,Coronoia(新冠妄想症)、Corona-Babys(新冠病毒娃娃)、Coronials(新冠病毒一代);俄羅斯出現了расхламинго(因隔離期間無聊而大掃除)和карантэ(在長期隔離期間掌握的技能)以及ковидиот(無視安全要求、認為新冠肺炎是虛構疾病的人),並且把самоизоляция(自我隔離)定為2020年年度熱詞。

德國實行「硬性封城」後,柏林空蕩的街頭。(中新社資料圖)

另一方面,在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隔離(lockdown)表示遏制措施的常用詞,但在美國,首選則是就地避難(shelter-in-place)。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了更詳盡的措詞,以首字母縮寫詞概括,例如MCO(movement control order,馬來西亞的封鎖控制令)或ECQ(enhanced community quarantine,菲律賓的加強社區隔離命令)。而這些單詞和首字母縮寫也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詞彙可能此前已經存在,只是因為疫情的蔓延,這些詞彙的使用頻率變得更為廣泛。

根據統計結果發現,在今年4月份,新冠病毒(coronavirus)的使用頻率超過了其他常用詞,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隨著本次疫情的傳播,「生鮮市場」(wet market)的意義也在發生改變,成為非法買賣野生動物市場的代名詞。

除了與疫情直接相關的Pandemic(大流行)、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等,從側面反映人們在疫情期間生活狀態的「Zoom」一詞同樣在列。這款實時視頻軟體在疫情期間被頻繁使用,用來滿足隔離在家的人們許多的工作、溝通需求,「Zoom一下」甚至開始成為和「Google一下」類似的日常方便用語。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還催生了許多混合詞的使用。例如,「zoombombing」,被用來指代突然闖進zoom會議的陌生人,「quarantini」用來指一種隔離期間自製的雞尾酒。忽略衛生部門的安全建議的人被稱為「covidiot」,德語術語「hamsterkauf」表示因為恐慌而進行的購買行為,「Infodemic」指接收大量未經證實的有關疫情的信息等。

在中國,很多流行語都與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高度關聯。《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中,就有7個詞和抗疫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在目前公布的多個「年度流行語」版本中,除了「逆行者」「後浪」外,「雲監工」「不約而同」「武漢加油」等詞語也多有上榜。

資料來源:

歐洲時報網,2020年12月16日,從「隔離」到「遠程」:疫情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語言」?

參考消息網,2020年12月11日,從「新冠妄想症」到「新冠一代」 疫情催生大量新詞彙

新京報書評周刊,2020年11月28日,《衛報》等多家媒體機構盤點今年最重要詞彙

相關焦點

  • 從「新冠妄想症」到「新冠一代」 疫情催生大量新詞彙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俄媒稱,新冠病毒完全改變了周圍的現實。雖然人們為邊界關閉而發愁,但語言的邊界卻在擴大。語言中增加了幾百個在隔離和限制背景下成為常用語的新詞。據俄羅斯今日政治通訊社網站12月10日報導,比如,德國萊布尼茨語言研究所的學者在年底發現,德國人開始使用約1000個新詞。例如,某些人因新冠疫情而陷入的恐慌也有對應的新詞:Coronoia(新冠妄想症)。德國人稱未來一代為Corona-Babys(新冠病毒娃娃),年齡大一點的叫Coronials(新冠病毒一代)。學者們在一個專門網站上公布了新詞的完整清單。
  • BBC專家解讀:新冠疫情催生的這些新詞都是什麼意思?
    幾個月前,沒有人知道blursday是什麼意思,而quarantini這個詞會讓人以為拼寫錯誤,像這樣伴隨新冠疫情產生的新詞還有很多。來看看BBC專家對這些新詞的解讀。>Screenshot from BBCCovidiot: someone who is behaving irresponsibly or flouting government instructions in the face of the virus新冠白痴
  • 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民眾為何都愛囤衛生紙?
    最近,有媒體報料,在這次傳染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現在日本、韓國、美國,還有澳大利亞的民眾,不是去超市搶購食品,而是搶購併且囤積大量的衛生紙。而美國民眾除了搶購衛生紙外,還搶購槍枝彈藥是為了自保,只有手中有武器,才能震懾歹徒,不然即便搶了再多的口罩和藥物都沒用。
  • 從測溫員到數位化策劃人 疫情催生了這些新職業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俄羅斯《側面》周刊7月1日一期刊載題為《社交距離大使和測溫員——新冠疫情催生了哪些新職業》的文章,作者系俄羅斯經濟學家亞歷山大·克利申。文章梳理了新冠疫情以來,伴隨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要求,全球出現的各種新職業。
  • 75年來首次,各國領導人不能按時赴約,聯合國年度聚會或無法實現
    美國騷亂現場據聯合國發布消息,此次年度聚會取消是考慮到各國代表團來自世界各地且人數眾多,各國對疫情的衡量標準和防疫水平不一,同時各國領導人前來出席參與會議也並非獨自前往,而是往往帶領著一支多則上百人的代表團前來出席會議。
  • 新冠病毒、逆行者……2020,這些新詞成為時代烙印
    2020年發生了太多不可預見的新聞事件,以至於連《牛津英語詞典》都無法像往年一樣評出一個年度詞彙,而是列出了一個詞彙表。 這是變化的一年,環境的不確定性促使大量新的詞彙在今年湧現,其背後是新趨勢、新行業、新生活方式、新潮流的湧現。這些新事物,改變了2020。
  • 2020,無論是新詞、流行語還是網絡用語,都離不開這個字
    12月21日,「漢語盤點2020」活動繼陸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之後,公布了2020年度國內、國際字詞。「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回顧一年來的國內國際大事,這些字詞當選,可謂名副其實。
  • 疫情之下,各國跨年夜也有「新姿勢」……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每年跨年夜,世界各地都會舉行慶典活動來辭舊迎新,但2020年的12月31日,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變得和以往不太一樣。 雖然,熱鬧的街頭因「封鎖」變得冷清,線下聚會被「雲聚會」取代,但人們對新一年的熱切盼望,卻未曾改變…… 疫情之下,全球各國如何跨年?
  • (年終報導)(19)2020,疫情催生新業態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22日(年終報導)(19)2020,疫情催生新業態被新冠疫情席捲的2020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社會民生遭遇重創,各行各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球抗疫防疫的過程中,新業態不斷湧現,機遇與挑戰並行。疫情激發了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全面提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路徑。主動應變、化危為機,這些疫情下的新興事物,彰顯著人類蓬勃的生命力。
  • 全球化與地方化︱新冠疫情下的民粹主義與去全球化衝擊
    在新冠病毒這一全球大流行病的衝擊下,保護本國公民生命成為第一要務,一切有利資本的全球化運動不得不讓位於大封鎖(great lockdown)。全球化流動遭到阻滯甚至倒退,全球治理秩序遭到史無前例的巨大衝擊。新冠疫情與民粹主義總爆發新冠疫情對世界政治與人類歷史帶來的衝擊,至今還在評估之中。
  • 世衛警告各國勿給新冠康復者發「免疫通行證」,川普說疫情將...
    世界衛生組織還說,那些認為自己對第二輪新冠疫情有免疫力的人可能會忽視衛生保健建議,實際上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川普一早發多條推特 稱新冠疫情將會「奇蹟般結束」美國總統周六上午連發多條推文,除了繼續猛烈抨擊民主黨人外,他還抨擊了媒體發布的「假新聞」。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新華社 圖作為一場全球性的大流行疾病,新冠疫情(COVID-19)的蔓延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流行病的擴張範圍,它帶來的人員傷亡、經濟崩潰、邊界關閉以及其他影響,都在不斷刷新人們對風險社會的想像,新冠病毒的傳播也在實踐另一種「全球化」的統治之路。面對疫情,各國政府和社會的應對措施已經並將持續深刻地影響世界。
  • 「淡化及否認新冠疫情」獲評美國2020年「年度謊言」
    「淡化及否認新冠疫情」獲評美國2020年「年度謊言」 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號 2020-12-18 20:23
  • 新冠病毒如何改變了《牛津英語詞典》?
    這些更新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發布。然而,在今年春末以及7月,該詞典的編輯發布了特別更新,以記錄新冠疫情對英語的影響。 儘管編輯們已經記錄了許多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語言變化,但他們的一些發現仍令人驚訝。例如,他們稱,疫情只產生了一個真正的新詞:首字母縮寫詞COVID-19。
  • 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治理
    被波及的各國需要彼此汲取經驗,其中包括關於病毒的性質、徹底消滅或遏制病毒所必需的社會措施以及抗疫所需的醫療和防護設備等等。某種程度上說,這些方面已經成為現實,但又肯定不是當前的主流。相反,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關係並加劇了緊張。這是我們思考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一點。那麼原因何在呢?
  • 全球抗擊新冠政策大比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 Vs. 與新冠病毒共存...
    文|周牧之 東京經濟大學教授、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編者按:為什麼坐擁強大醫療資源的大都市會被新冠疫情瞬間擊潰?為什麼中國能夠迅速地壓制新冠疫情?為什麼在秋冬之際,美歐日各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又捲土重來?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教授撰文對比各國採取的抗疫政策,進行深度剖析。
  • 堅決反對汙名化和疫情政治化——四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
    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以大量事實和詳實數據有力地駁斥了這些謬論。自疫情發生之初,中國就始終堅持公開、透明、負責任原則及時向國際社會公布疫情信息。1月3日起,中國有關方面定期向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時主動通報疫情信息;1月4日,中國疾控中心負責人與美國疾控中心負責人通電話,介紹疫情有關情況;1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與世界衛生組織分享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一些美國政客卻無視這些鐵一般的事實,污衊中國隱瞞信息,稱美國疫情不斷蔓延是因被中國「延誤」。
  • 【經濟新聞】疫情催生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商貿流通業經受住大考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馬文博)「王府井集團拿下免稅店牌照,美團外賣率先在全國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阿里巴巴直播帶貨……此次疫情催生出了大量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線上消費從吃
  • 亞歐各國新冠疫情總體平穩 多國繼續解除部分防控措施
    俄國防部2日發布新聞公報說,國防部日前從俄軍各部隊挑選了50名軍人志願者參加國產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其中包括5名女性。按計劃這項臨床試驗將於今年7月底結束。另據塔斯社2日報導,目前俄有3家科研單位正研製9種新冠疫苗,其中8種已在世界衛生組織登記註冊。
  • 各大詞典公布2020年度詞彙,有一家詞典表示「選不出」
    在其官方網站上,《柯林斯詞典》寫道:「封鎖」,全球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防止疫情蔓延而採取的一項限制性措施,被提名為2020年度詞彙。在今年的年度十大詞彙裡,也有其它與疫情相關的詞彙入選。我們選擇「封鎖」,是因為數十億人經歷了這個過程,大家都參與了「抗疫」。2020年,我們記錄下「封鎖」一詞的使用次數超過25萬,而去年這一數據僅為4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