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華輿訊 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國內外的社交和媒體生態中出現了大量關於疫情的新詞彙。
《柯林斯詞典》給出的年度詞彙Lockdown(封鎖);美國《韋氏詞典》和美國詞典網都將Pandemic(大流行)評為年度詞彙;而澳大利亞的年度詞彙是iso(自我隔離);牛津詞典也給出了三個年度詞彙,分別是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鎖);日本2020年度候選流行詞為三密,即「密閉空間」、「密集場所」、「密接場面」三個詞的簡稱(指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的三種不利環境)。
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組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語言也產生了影響:新的詞彙產生以及舊有詞彙被賦予了新意義。
據悉,德國萊布尼茨語言研究所的學者在年底發現,德國人開始使用約1000個新詞。例如,Coronoia(新冠妄想症)、Corona-Babys(新冠病毒娃娃)、Coronials(新冠病毒一代);俄羅斯出現了расхламинго(因隔離期間無聊而大掃除)和карантэ(在長期隔離期間掌握的技能)以及ковидиот(無視安全要求、認為新冠肺炎是虛構疾病的人),並且把самоизоляция(自我隔離)定為2020年年度熱詞。
德國實行「硬性封城」後,柏林空蕩的街頭。(中新社資料圖)
另一方面,在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隔離(lockdown)表示遏制措施的常用詞,但在美國,首選則是就地避難(shelter-in-place)。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了更詳盡的措詞,以首字母縮寫詞概括,例如MCO(movement control order,馬來西亞的封鎖控制令)或ECQ(enhanced community quarantine,菲律賓的加強社區隔離命令)。而這些單詞和首字母縮寫也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詞彙可能此前已經存在,只是因為疫情的蔓延,這些詞彙的使用頻率變得更為廣泛。
根據統計結果發現,在今年4月份,新冠病毒(coronavirus)的使用頻率超過了其他常用詞,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隨著本次疫情的傳播,「生鮮市場」(wet market)的意義也在發生改變,成為非法買賣野生動物市場的代名詞。
除了與疫情直接相關的Pandemic(大流行)、Herd immunity(群體免疫)等,從側面反映人們在疫情期間生活狀態的「Zoom」一詞同樣在列。這款實時視頻軟體在疫情期間被頻繁使用,用來滿足隔離在家的人們許多的工作、溝通需求,「Zoom一下」甚至開始成為和「Google一下」類似的日常方便用語。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還催生了許多混合詞的使用。例如,「zoombombing」,被用來指代突然闖進zoom會議的陌生人,「quarantini」用來指一種隔離期間自製的雞尾酒。忽略衛生部門的安全建議的人被稱為「covidiot」,德語術語「hamsterkauf」表示因為恐慌而進行的購買行為,「Infodemic」指接收大量未經證實的有關疫情的信息等。
在中國,很多流行語都與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高度關聯。《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中,就有7個詞和抗疫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在目前公布的多個「年度流行語」版本中,除了「逆行者」「後浪」外,「雲監工」「不約而同」「武漢加油」等詞語也多有上榜。
資料來源:
歐洲時報網,2020年12月16日,從「隔離」到「遠程」:疫情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語言」?
參考消息網,2020年12月11日,從「新冠妄想症」到「新冠一代」 疫情催生大量新詞彙
新京報書評周刊,2020年11月28日,《衛報》等多家媒體機構盤點今年最重要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