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德解】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走路的步伐應當從容穩健,站立的姿態應當端正大方,問候長輩行拱手禮應當禮節到位,握手應當柔和真誠。走路時雙肩搖晃的人一定不是做事踏實的人,東張西望的人一定不是心靜的人。與人握手時,應該恭敬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而不是四處亂看,讓人感覺你心不在焉的,或者毫無誠意。只要我們心裡裝著他人,對人心懷禮敬,這些禮節自然就會流露出來。
行拱手禮時,動作可以根據對象的不同有所調節。在給古聖先賢或者師長行禮的時候,躬身的深度,以頭頂朝向對方為標準,雙手畫圓的最低點不低於小腹。「揖深圓」,才能表達出我們應有的恭敬心。平輩之間互相行禮,只要雙手抱拳畫個小圓,上身微微前傾致意就可以了。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進門時,腳不要踩在門檻上;站立時,不要斜靠著用一條腿來支撐身體;坐著或者蹲著時,不要叉開兩條腿,也不要一個勁兒地搖擺或者抖動雙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規範,還關係到我們的健康。例如,有一位先生老覺著心悶得慌,什麼儀器都查過了,也吃了不少藥,就是不見效。結果卻讓一位老中醫看出了病因,老中醫說:「你把背給伸直嘍! 你看你這胸窩彎得都快成一個大皮球了,還不悶呀?」這先生就把背挺直了,不久,病就真的好了。
三、坐如鐘:坐姿要像一口大鐘那樣端正。正確的坐姿,也應當是始終保持脊柱處在中正的狀態。如果是坐在椅子上,那麼臀部要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處,端正身姿,軀幹與大腿垂直,雙手平放在雙膝上,兩小腿與地面垂直,兩足平放於地面。男士雙腿之間或者膝關節之間最好保持一拳到兩拳的間距,女士則需要將小腿併攏。
坐姿要使膝關節後面的肌肉、血管、神經不受到壓迫,身體感到舒適而又不易產生疲勞的感覺。錯誤的坐姿,如長期低頭或仰頭、弓腰駝背、脊柱側彎、雙肩不平、頸部前趨、腳不踏地等,都會造成脊柱承受過多的壓力,導致脊柱不直,形成窩胸弓背的畸形姿勢,出現肌肉疲勞等症狀,甚至造成骨骼變形。雙膝分開太大、雙腿抖動、搖晃椅子、翹二郎腿、女性坐時隨意掀起裙子,這些動作都很不雅觀,一定要注意避免。
行如風:行走時, 腰部伸展,上體端正,兩肩舒展,兩腳腳尖朝前,雙手自然下垂,手指併攏並自然彎曲,兩臂以肩關節為軸心前後自然擺動,左右腳交替前進,上下肢動作協調,目光正視前方,心意集中。腿部腳掌有力,上下肢擺動協調,具有良好的節奏感。要注意始終保持脊柱處在中正的狀態, 目光平視,步履節奏均勻、穩健,使身形透發出一種正氣,隨自己的行走而顯示出一種如風的勢能。
——摘自熊春錦先生指導,德慧智教育文化編委會編撰出版的《德解弟子規》上冊第158-159頁
宋朝人賈黃中五歲讀書,十五歲就考中了進士,但他辦事過分慎重,常常不能當機立斷。
有一次,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出以前去向宋太宗辭行。他不慌不忙地來到太宗面前,作揖行禮,身子彎得又圓又深。太宗告誡他說:「君王、臣子都應該小心謹慎,但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有失身份。」
賈黃中去世時,家裡很窮,皇帝就賜他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她教子有方。
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就因為「箕坐」而引來了殺身之禍。
有這樣一個故事: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夫婿,是駙馬。劉邦過趙時,他親自給劉邦端茶捧飯,謙恭異常。然而一向不拘行止的劉邦卻「箕坐」於張敖的面前,非常倨傲、不禮貌。
張敖的相國貫高看不過去,就起了殺死劉邦的心思。他找了十幾個人,設計了刺殺計劃,告訴了趙王張敖,被趙王堅決地拒絕了。
後來劉邦第二次路過趙國,貫高等人沒有再跟張敖商量,而是直接在柏人縣的國賓館裡安排刺客,直接行事。
雖然最後劉邦逃過了一劫,但是這件事情的起因竟然是由於一個小小的細節引發的。
正龍形、蛇形湧動是對治頸椎病的法寶,加入道友會練習三個月,這麼冷的天居然不怕冷了
長高兩釐米!身姿挺拔,玉樹臨風 道友會今晚開始正龍形,蛇形湧動 九日訓練營 期間會講解如何鍛鍊脊柱的相關知識!
《正龍行》調理脊椎腰椎,加合真堂春沐老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