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180天,我們終於又能在電影院重逢相遇。
但,一切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
電影院已停工太久太久。如今復工,市場的恢復需要時間。再加上防疫所需,單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減少放映場次、日排片量減至一半……
眾多要求使得片方駐足觀望,他們還在等待一個更好的放映時期。
新片不夠,老片來湊。
電影局官宣復工的48小時內,超過30部影片接連定檔,大多數都是重映影片。
其中,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威爾·史密斯的 《當幸福來敲門》。官宣重映後的熱度,甚至遠超其他定檔的新片。
網友們評論:那些年欠下的電影票,終於有機會還了。
妻子跑了,人破產了,房子沒了,進警察局了……最難的時候,只能住廁所、甚至賣血換吃的。
這個故事改編自美國黑人投資專家、百萬富翁克裡斯·加德納的同名自傳,由全球最炙手可熱的黑人明星威爾·史密斯出演。
該片僅5500萬美元的製作費用,曾在全球拿下超3億美元的票房神話。
而電影口碑方面的成就,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100多萬人在豆瓣打出9.1分就能看出,影迷朋友對《當幸福來敲門》中溫柔的史密斯確實愛得深沉。
什麼叫餘味悠長?這就是。
14年後,人們對這部影片依舊熱情不減。
影片難得之處在於,它沒有宏大的場面花哨的特效,臺詞不夠振聾發聵,配樂也談不上深入人心。全篇簡簡單單講述了一個勵志故事,卻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為影片中有著太多值得體味的細節。
1981年,舊金山。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深陷經濟危機泥潭。
克裡斯•加納是一個醫療器械推銷員,每個月必須賣掉兩臺機器,才能養家。
貧窮就像滔天巨浪,掀翻了克裡斯的小船:克裡斯的所有努力,換來的只是,拖欠了三個月的房租,沉重的債務,以及離家出走的妻子。
但他始終笑著,他盡力滿足兒子的小小願望。
不妥協於生活,他用堅持和努力向別人證明,他不會庸碌一輩子。
影片開頭,克裡斯在兒子幼兒園指著門口的牆繪,對清潔工大叔說:牆繪上的幸福「happyness」拼寫錯了,裡面應該是「I」,不是「Y」。
唐人街最便宜的華人託兒所,門口拼錯的單詞也許誰都不會注意,為什麼克裡斯會偏偏在意一個小小的拼寫錯誤呢?
當把這句話拎出來的時候,觀眾才豁然開朗:原來,這就是電影的主旨;原來,他所有要講的都只是這一句話而已。
在這裡,「Y」和「I」也不單純是字母那麼簡單,它們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通過隱喻的表現手法,意在強調幸福是由「我們自己」(I)創造來的,沒有為什麼(Y音同Why)的道理。
這部長達兩小時的影片,節奏一點都不拖沓。克裡斯指出「幸福」拼寫錯誤,除了點題,也側面告訴我們他之所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品質:勤奮認真。
關於他這個品質,在後來實習生考試的時候也有巧妙的呼應。
無處可歸在教堂住宿時,他會借著清晨的陽光看書,依舊衣衫整潔的出現在客戶面前,用智慧去說服對方,而不是乞求他人施捨。就算出於意外穿著便裝,臉上還留有泥漿點子得去面試,他仍舊不卑不亢。
在展示了他的「勤奮認真」之後,緊接著通過克裡斯的心理活動,簡單交代了他的身世:直到28歲才第一次見到父親,所以他決定,如果自己有孩子,要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他的父親是誰。
在這裡,「一個負責任的爸爸」的形象就在觀眾心中初步定型了,也讓大家相信,他絕對會是一個好爸爸,為後邊父子之間感人的互動做了鋪墊。
無論克裡斯多忙,他都對孩子承諾:如果你需要我,叫我一聲,我隨時都在。
威爾·史密斯和親兒子賈登聯袂出演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是克裡斯為了爭取面試機會,在計程車上表演魔方,從而得到了認可。放在當時魔方興起不久,連數學教授都要半個小時的分析才能把魔方六面全部轉出來,他卻只用幾分鐘就能出色完成。
克裡斯每天扛著大型設備奔跑,抽血,熬夜通宵修設備。第二天還是能精力充沛考個第一名回來。
這些都能側面體現出他的才智過人。
除了存在於影片各處的精彩呼應和鋪墊,這部影片的配樂也是恰如其分。
不同於美國其他的大片,靠慷慨激昂的配樂給人以聽覺衝擊。它的配樂在整部戲中都在烘託著劇情,感染者觀眾。
貫穿整部戲的音樂使用鋼琴演奏,猶如小夜曲一般柔和、舒緩。
克裡斯快樂的為生計奔波、勇敢地追求幸福時,影片採用的是歡快、跳躍的音樂;克裡斯路上奔跑的時候,影片採用的是急促的、緊張的音樂;在克裡斯最窮困潦倒,和兒子無家可歸時,影片採用的是憂傷的、低沉的音樂。
這部電影的配樂不是最好的,但毋庸置疑那些音樂在電影裡是最到位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文譯作《當幸福來敲門》,可仔細體會可以發現,原名的「pursuit」是「追求」的意思。
中文名劇透了電影的結局,我們的男主追求幸福的結果明顯成功。也許這也是對那些像男主人公一樣處於困境中的人的一種鼓勵,無論你遇到什麼困難與痛苦,一定不要放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屬於你的幸福來敲門。
其實,電影原型經歷比男主還要艱難。克裡斯·加德納和兒子無家可歸的時候,兒子年齡更小,克裡斯·加德納只能將自己僅有的財產背在身上,一手提著尿布,一手推著嬰兒車,和兒子一起去收容所。
結局裡,史密斯父子與一個路人點頭致意,而那個人就是本尊。
然而世界上只有一個克裡斯·加德納,多得是街頭徘徊的失敗者。
這部電影的許多臨時演員都是無家可歸的遊民,劇組給他們每小時8.62美元的時薪,還提供免費工作餐。
這樣的賺錢機會,可能一生只有一次。
電影並不是俗套地去講述一個勵志的故事,也不為了濫情地去渲染讓人感動流涕的父子情。
在通篇故事中,影片都是以克裡斯自己的視角出發,他更想表達的,是自我對於生命的思考和訴求,而這一部分才是他所謂的「幸福」真諦。
它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主角光環,但也不能隨隨便便向命運屈服。
這一碗看似爛俗的人生雞湯,在此時來喝,想必會意外的熨帖和暖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