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四月看到一則新聞,說四川一個叫小薇的女子,因為整形手術陷入昏迷,4天後去世。
她的死因尚不明確,醫生說:小薇被查出腦部受損。
小薇的死亡原因究竟和整形手術有沒有關係,在網上沒有查到這則消息的後續,也不好做評價。
但是整形手術失敗,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致人死亡,這種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
去年河南一名女護士,就因為整形死亡,死因推測是麻醉失敗,或者是脂肪栓塞。
貴州一位19歲女大學生隆鼻死亡,整形醫院說是顧客手術後出現「惡性高熱」症狀。
即便是整形手術中最簡單的雙眼皮手術,也有風險。一位大三女生因為對注射進臉部的液體過敏,眼瞼脫垂。醫生建議她還要再做新的眼瞼修復手術。
……
如此多的失敗案例,絲毫沒有阻止更多女性加入變美的行列。
有人說:膚淺的女人,為了變美甘願冒風險,真是活該!
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的表現,人們從溫飽轉向了對更高價值的追求。
我暫時不做評價,還是首先通過分享幾則典型案例,來看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性,會選擇整形手術。
二
案例1、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整形
中國有句老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國傳統上認為:一個人的身體是來自父母的禮物,必須珍視這件禮物才是對父母的孝順。
然而,現實中發生的,卻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把整形手術當作禮物送給孩子,尤其是還在學生時代的孩子。
每到暑假,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暑假學生扎堆整形」。
而當人類學家進行田野調查,詢問那些準備整形的學生,或者帶孩子整形的家長時,他們口中經常出現的說辭是:
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如果做了雙眼皮手術或者其他風險比較低的手術,能讓他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何樂而不為呢?現在女孩子找個好工作太難,他們的機會比男孩少,而外貌在現在激烈的就業市場裡,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你知道,作為父母,我要為女兒的將來竭盡所能。
類似這種「為了女兒的將來,一張漂亮的臉蛋是筆划算的投資」。這句話典型反映了一些中國家長支持做整形手術的態度。
2017年,中國是世界第三大醫美市場,前兩名分別是美國和巴西。
與這兩國不同的是:中國整容女性的年齡範圍要年輕得多。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人類學家的觀察。
案例2:為了在婚姻市場上獲得優勢而整形
前幾年,有一個富豪花了幾十萬,在媒體上刊登尋找伴侶的廣告,上面說出了自己理想配偶的標準:
如荷花般清麗脫俗、溫柔賢淑的女孩,擁有白皙的皮膚和苗條的體態,身高165CM以上……知書達理、秀外慧中,至今冰肌玉骨,身心純潔……
其實,不止一個富豪發布這樣的廣告,他們的個人徵婚廣告都透露著同一條信息:評價女性的標準是相貌和德行,對於男性的評價沒有這些,大多聚焦於是否富裕,是否有才。有句俗語「郎才女貌」很好的概括了一切。
再加上在大中城市,適婚女性一般都想要高嫁,導致適婚年齡的女性競爭激烈,為了在婚姻市場獲得進一步優勢,不少女性選擇往自己臉上動刀。
北京有一個女IT公司經理就是這樣想的。
33歲的她在一家大型IT公司擔任經理,旁人看她是一個自信有範兒的事業女性。但是她自己說有情傷,談過兩任男朋友,都告吹了。
原因是男友都選擇了同一種類型的「小女人「結婚,就是那種「很女人」的人。「小臉蛋、大眼睛、白皮膚、長直發」。
而這位事業女性說自己不是那種會花一個小時化妝的小女人,前男友評價她一點「女人味」都沒有。
眼看她年過30歲,父母都急瘋了,幾乎天天催婚,她也厭倦了無休止的相親,為了找一個合適伴侶,就覺得應該往自己臉上動刀,讓自己的臉看起來「小女人」一些。
這位女性的例子說明:女性美在職場和婚姻中都受到高度重視,迫使越來越多的女性做整形手術。
案例三:為了挽回丈夫的心而做整形手術
中國目前有1/3的整形手術對象,年齡在35~50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女性,一方面是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一方面是對衰老恐懼的增加,她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願意做昂貴的整形手術。
姜女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人類學家在見她的時候,是這樣描述姜女士的外貌:
她在米白的襯衫上套著時髦的刺繡毛衣,妝容淡雅精緻,精心剪裁的深棕色短髮燙成了卷狀。她手上吸引人眼球的「LV」錢包和「卡地亞」手錶,明確宣布了她上層中產階級的社會地位。
姜女士的丈夫是一家信息技術公司的高級經理,她自己則是一家廣告公司的高級市場總監。
當她談論自己做整形手術的動機時,這樣說: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看,作為一個我這種位置的女人,當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廣告業講的就是形象。我的形象就是公司的形象!懶散的中年婦女形象肯定與我的社會地位不相符。到了這個年紀不要緊,但我得光鮮亮麗!
姜女士的故事見證了中國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中產階層的出現,以及一種新的、建立在身體文化上的文化認同。他們在變得更加富裕的同時,也更加關心外在容貌,就是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的美容院、健身房、瑜伽館等等。
但是姜女士還是沒有像人類學家透露她整形的另外一個原因,而這個原因是另外一個人告訴人類學家的,就是為了挽救婚姻關係。
朋友這樣告訴人類學家:
當她談論自己做整形手術的動機時,這樣說:
你真的以為她(姜女士)冒這麼大的風險,只是因為有錢嗎?為了工作嗎?她這樣做也是為了婚姻!她之所以願意冒險,是因為發現她丈夫包了年輕女孩當「小三」。對於一個快50歲的女人,離婚明顯不是明智的選擇……她要求丈夫不再見情人。因為希望她丈夫清醒過來、回到她身邊。她(姜女士)不僅做了臉部雷射治療,還做了抽脂手術來塑造體形。我聽說她打算做臉部拉皮手術,去除皺紋。
姜女士的案例說明:婚姻生活和模式的變化,導致中國女性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了不安全感。
在一般人眼中,姜女士是一個成功女性,但是她卻遵從主流的身體審美觀,就是按照「青春少女感」的維度來改造自己的身體,想要通過整形美容帶來的年輕外表來贏得男人、贏得婚姻,更是加劇了這種焦慮。
三、如何評價愈演愈烈的整容風潮?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中國醫美行業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從2012年到2020年,翻了7倍。
以上的整形案例,就是這龐大的醫美行業中的冰山一角。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根深蒂固的性別隔離,與日漸嚴重的女性焦慮情緒。
職業性別隔離的因素
性別隔離是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因為性別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職業類別,從事不同性質的工作。
西方學者發現:現代西方社會的勞動力市場是性別隔離的,主要表現為大部分女性勞動者集中在一些低收入、低聲望的「女性化」職業。
在中國,性別隔離與性別不平等的關係也受到廣泛關注。
研究表明:隨著社會變遷,存在性別隔離的職業類型在增加,對女性隔離的職業數量遠遠多於對男性隔離的職業數目,而職業性別隔離程度,在白領、民企和沿海地區尤其嚴重。
對比招聘網站,就可以看到這一偏好:技術、管理和決策崗位更願意招聘男性,而服務業更喜歡招聘女性。甚至還有不少招聘說優先男性。女性因為過往的教育和婚姻懷孕等因素,在就業市場明顯不如男性受歡迎。
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很流行的詞彙來形容女性的就業環境:內卷。
女性應聘者,職業選擇更少,但是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中,女性比例與男性比例持平,甚至還比女性增多,這導致女性在應聘職位的時候,競爭比男性更加激烈。
當女性機會減少,此時外貌、體重、年齡等因素,就會影響應聘結果。這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不少中國女性認為: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中,美是一種資本。
女性日益嚴重的焦慮情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國家不再為大學生統一分配工作,高等教育的擴張,造成了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社會階層的日益分化,改革開放前,中國的社會階層比較簡單,改革開放後,社會階層分化,尤其是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分層,以及農村流動女性與都市人的區別,這些轉變造成了巨大的社會不確定性以及對未來的強烈不安全感。
總之,一句話:激烈的競爭、基於性別、年齡、外表和身高的制度化的職業歧視,以及根深蒂固地推崇女性美貌的傳統性別規範,導致很多女性對自己的外貌產生焦慮,並因此加入整形大軍的隊伍。
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
如果僅僅只有這些,還不夠,還得加上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
消費主義是20世紀後半葉出現在歐美社會的物質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消費主義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價值觀。
當它作為生活方式時,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實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欲望。通常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真實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徵價值。
拿整形手術來說。它被發明的初衷,是為了治療面部受損的患者,這是它的真實價值,但是到了後來,整形手術更多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於美的追求和需要,而這是符號象徵價值。
消費主義時代,我們經常可以在時尚雜誌和自媒體上,看到雜誌模特、明星和美女。這些形象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女性對於理想美的看法,而且上面還刊載如何讓自己好看的小竅門,以及如何變美的新技術、新產品的廣告。
美國研究顯示:美容產品與整形,與時尚生活雜誌之間有長期的密切關係。雜誌影響了人們對身體形象的看法和她們的身體改造。
更何況時尚雜誌和自媒體上的理想美,是經過處理的一種「不可能」的女性理想美。現實生活中女性經常比較,更加深了她們對自己身體形象的不滿和焦慮。
總之,人們都說「我的身體我做主」,實際生活中你的身體不一定你做主,甚至你的身體還會被各種外在因素操弄著,聽起來有點悲傷。
四、不是結尾的結尾
又是一年暑假和畢業季,相信醫院即將迎來一波女性整形潮。
當然這裡沒有諷刺和挖苦的意味,而是要追根溯源,尋找促使人們整形的真正理由。
想明白之後,得出自己的判斷,不要盲目迎合別人的「網紅審美」忘臉上動刀,畢竟是手術,有風險。
即便真的是為了追求美而選擇整形,要在保證自己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選擇正規醫院和途徑。
畢竟動刀的是別人,承受刀的是自己,希望想要變美的人,能夠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
比起整形,更希望人們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好的心靈,修煉出自己的獨特之美。
參考資料:
1、紅星新聞:《4項整容手術後沒有醒來,27歲妙齡女子救治4天後去世》
2、《中國醫美行業趨勢研究報告》,2019年
3、童梅. 社會網絡與女性職業性別隔離[J]. 社會學研究, 2012(04):71-87+247.
4、王倩. 消費主義思潮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
5、文華著,劉月譯,《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