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酒,實在是妙

2021-02-08 直隸尚書房





酒,實在是妙

梁實秋

酒實在是妙。幾杯落肚之後就會覺得飄飄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會綻出笑臉;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會議論風生。再灌下幾杯之後,所有的苦悶煩惱全都忘了,酒酣耳熱,只覺得意氣飛揚,不可一世,若不及時知止,可就難免玉山頹欹,剔吐縱橫,甚至撒瘋罵座,以及種種的酒失酒過全部的呈現出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裡的卡力班,那個象徵原始人的怪物,初嘗酒味,覺得妙不可言,以為把酒給他喝的那個人是自天而降,以為酒是甘露瓊漿,不是人間所有物。美洲印第安人初與白人接觸,就是被酒所傾倒,往往不惜舉土地界人以交換一些酒漿。印第安人的衰滅,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於他們的荒腆於酒。


我們中國人飲酒,歷史久遠。發明酒者,一說是儀逖,又說是杜康。儀逖夏朝人,杜康周朝人,相距很遠,總之是無可稽考。也許制釀的原料不同、方法不同,所以儀逖的酒未必就是杜康的酒。尚書有「酒誥」之篇、諄諄以酒為戒,一再的說「祝茲酒」(停止這樣的喝酒),「無彝酒」(勿常飲酒),想見古人飲酒早已相習成風,而且到了「大亂喪德」的地步。三代以上的事多不可考,不過從漢起就有酒榷之說,以後各代因之,都是課稅以裕國帑,並沒有寓禁於徵的意思。


酒很難禁絕,美國一九二零年起實施酒禁,雷厲風行,依然到處都有酒喝。當時筆者道出紐約,有一天友人邀我食於某中國餐館,入門直趨後室,索五加皮,開懷暢飲。忽警察闖入,友人止予勿驚。這位警察徐徐就座,解手槍,鏘然置於桌上,索五加皮獨酌,不久即伏案酣睡。一九三三年酒禁廢,直如一場兒戲。民之所好,非政令所能強制。在我們中國,漢蕭何造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此律不曾徹底實行。事實上,酒樓妓館處處笙歌,無時不飛觴醉月。文人雅士水邊修禊,山上登高,一向離不開酒。名士風流,以為持螫把酒,便足了一生,甚至於酣飲無度,揚言「死便埋我」,好像大量飲酒不是什麼不很體面的事,真所謂「酗於酒德」。


對於酒,我有過多年的體驗。第一次醉是在六歲的時候,侍先君飯於致美齋(北平煤市街路西)樓上雅座,窗外有一棵不知名的大葉樹,隨時簌簌作響。連喝幾盅之後,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我一聲不響站立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湯,潑在他的一件兩截衫上。隨後我就倒在旁邊的小木園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後才醒。我的父母都喜歡酒,所以我一直都有喝酒的機會。「酒有別腸,不必長大」,語見《十國春秋》,意思是說酒量的大小與身體的大小不必成正比例,壯健者未必能飲,瘦小者也許能鯨吸。


我小時候就是瘦弱如一根綠豆芽。酒量是可以慢慢磨練出來的,不過有其極限。我的酒量不大,我也沒有親見過一般人所豔稱的那種所謂海量。古代傳說「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王充《論衡·語增篇》就大加駁斥,他說:「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乃能堪之。」且「文王孔子率禮之人也」,何至於醉酗亂身?就我孤陋的見聞所及,無論是「青州從事」或「平原都郵」,大抵白酒一斤或黃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頭昏目眩粘牙倒齒。惟酒無量,以不及於亂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味

酒不能解憂,只是令人在由興奮到麻醉的過程中暫時忘懷一切。即劉伶所謂「無息無慮,其樂陶陶」。可是酒醒之後,所謂「憂心如醒」,那份病酒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付代價也不算小。我在青島居住的時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風景如繪,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沒有古蹟耐人尋味,也沒有適當的娛樂。看山觀海,久了也會膩煩,於是呼朋聚飲,三日一小飲,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壇,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數,乃自命為酒中八仙。有時且結夥遠徵,近則濟南,遠則南京、北京,不自謙抑,狂言「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許,儼然豪氣幹雲的樣子。當時作踐了身體,這筆帳日後要算。一日,胡適之先生過青島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過海的盛況大吃一驚,急忙取出他太太給他的一個金戒指,上面鐫有「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戰。過後不久,胡先生就寫信給我說:「看你們喝酒的樣子,就知道育島不宜久居,還是到北京來吧!」我就到北京去了。現在回想當年酗酒,哪裡算得是勇,直是狂。


酒能削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後狂笑不置,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語滔滔不絕,也許會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別人的陰私也當眾抖露出來。最令人難堪的是強人飲酒,或單挑,或圍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萬計要把別人灌醉,有人訴諸武力,捏著人家的鼻子灌酒!這也許是人類長久壓抑下的一部分獸性之發洩,企圖獲取勝利的滿足,比拿起石棒給人迎頭一擊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聲嘶力竭的豁拳,在贏拳的時候,那一聲拖長了的絕叫,也是表示內心的一種滿足。在別處得不到滿足,就讓他們在聚飲的時候如願以償吧!只是這種鬧飲,以在有隔音設備的房間裡舉行為宜,免得侵擾他人。

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說  酒 

作者:梁實秋


 外國人喝酒,往往是站在酒櫃旁邊一杯一杯的往嗓子眼兒裡灌,灌醉了之後是搖搖晃晃地吵架打人,以至於和女人歪纏。中國人喝酒比較文明些,雖然不一定要酒席下酒,至少也要一點花生米豆腐乾之類。從喝酒的態度上來說,中國人無疑的是開化在先。

 

越是原始的民族,越不能抵抗酒的引誘。大家知道,美洲的紅人,他們認為酒是很神秘的東西,他們不惜用最珍貴的東西(以至於土地)來換取白人的酒吃。莎士比亞所寫的《暴風雨》一劇中曾描寫了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卡力班,他因為嘗著了酒的滋味,以至於不惜做白人的奴隸,因為酒的確有令人神往的效力。文明多一點兒的民族,對於酒便能比較的有節制些。我們中國人吃酒之雍容悠閒的態度,是幾千年陶煉出來的結果。

  

一個人能吃多少酒,是不得勉強的,所以酒為「天祿」。不過喝酒的「量」和「膽」是兩件事。有膽大於量的,也有量大於膽的。酒膽大的人不是不知道酒醉的苦處,是明知其苦而有不能不放膽大喝的理由在,那理由也許是脆弱得很,但是由他自己看必是嚴重得不得了。對於大膽喝酒的人我們應該寄與他們同情。假如一個人月下獨酌,罄茅臺一瓶,頹然而臥,這個人的心裡不是平靜的,我們可以斷言,他或是憂時憤世,或是懷舊思鄉,或是情場失意,或是身世飄零,總之,必有難言之隱。他放膽吞酒,是想借了酒而逃避現實,這種態度雖然值得我們同情,但是不值得鼓勵。

  

所謂酒量,那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吃一兩塊糟溜魚片而即醺醺然,有的人喝上兩三斤花雕而面不改色。不過真正大酒量也不過是三四斤花雕或是一兩瓶白蘭地而已。常聽見人說某人能吃多少酒,數量駭聞,這是靠不住的,這只能證明一件事,證明這個說話的人不會喝酒。只有不知酒味的人才會說張三能喝五斤白幹,李四能喝兩打啤酒。五斤白幹,一下子喝下去,那也不是不可能,因為二兩鴉片也曾有人一口吞下去。兩打啤酒,一頓喝下去,其結果恐怕那個人嘴裡要噴半天的白沫子罷。

酒喝過量,或哭或笑,或投江或上吊,或在床上翻筋鬥,或關起門來打老婆這都是私人的事,我們管不著。惟有在公共場所,如果想要維持自己原來有的那一點點的體面與身份,則不能不注意所謂「酒德」也者。有酒德的人,不管他的膽如何,量如何,他能不因酒而令人增加對他的討厭。我們中國人無論什麼都喜歡配上四色八色以至十色,現在談起來酒德我也可以列舉八項缺德:

  

一是三杯下肚,使酒罵座,自討沒趣,舉座不歡;

二是黏牙倒齒,話似車輪,話既無聊,狀尤可厭;

三是高聲叫囂,張牙舞爪,擾亂治安,震人耳鼓;

四是借酒撤瘋,舉動儇薄,醜態百出,啟人輕視;

五是酒後失常,借端動武,勝固無榮,敗尤可恥;

六是嘔吐酒食,狼藉滿地,需人服侍,令人掩鼻;

七是……

  

我想不起來了,就算是六項罷。哪一項都要不得。善飲酒的人是得酒趣,而不缺酒德。以上我說的是關於喝酒的話,至於酒的本身,哪一種好,哪一種壞,那另有講究,改日再續談。


梁實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山東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直隸尚書房

一個讀書修心的好地方

                                                     





                                                      


讀書,讀書,還是讀書

聯繫郵箱:zlssf2016@163.com



相關焦點

  • 梁實秋:酒實在是妙
    「壺中歲月」梁實秋酒實在是妙。也許制釀的原料不同、方法不同,所以儀逖的酒未必就是杜康的酒。尚書有「酒誥」之篇、諄諄以酒為戒,一再的說「祝茲酒」(停止這樣的喝酒),「無彝酒」(勿常飲酒),想見古人飲酒早已相習成風,而且到了「大亂喪德」的地步。三代以上的事多不可考,不過從漢起就有酒榷之說,以後各代因之,都是課稅以裕國帑,並沒有寓禁於徵的意思。
  • 【人文素養】妙語連珠,引人入勝——梁實秋散文《飲酒》
    妙語連珠,引人入勝——梁實秋散文《飲酒》原文節選:酒實在是妙。
  • 資源分享: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
    然而,在中國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兩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實秋。朱生豪從1937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至1944年先後譯有喜劇、悲劇、雜劇等31種,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個歷史劇和全部詩歌沒有來得及翻譯。梁實秋1930年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8種,至1967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共歷時37年。
  • 梁實秋:你吃飯的方式,就是你的福報
    有時雅舍無人造訪,思念妻兒的悽涼由然而生,他仍會擺一碟花生米,提一斛酒,賞著明月獨飲,酒和食物能把苦日子吃出一絲甜味。他對生活的態度,像極了詩詞中寫照:「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他把享受美食的樂趣,都繪聲繪色地用文字的形式躍然於紙上,讓讀者口齒生津。他說: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
  • 【美文】汪曾祺 梁實秋 | 美食美文
    梁實秋:涼拌豆腐,最簡單不過。買塊嫩豆腐,衝洗乾淨,加上一些蔥花,撒些鹽,加麻油,就很好吃。若是用紅醬豆腐的汁澆上去,更好吃。至不濟澆上一些醬油膏和麻油,也不錯。我最喜歡的是香椿拌豆腐。梁實秋:沿街擔販有賣「老豆腐」者。擔子一邊是鍋灶,煮著一鍋豆腐,久煮成蜂窩狀,另一邊是碗匙佐料如醬油、醋、韭菜末、芝麻醬、辣椒油之類。這樣的老豆腐,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
  • 梁實秋晚年的紅顏知己
    從臺北來淡水,我不由得記起了梁實秋,因為梁實秋是安葬在淡水一座面海的山上的。我也不由得記起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韓菁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她從小練過書法,臨摹《三希堂石渠寶芨法帖》,字寫得漂亮。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
  • 梁實秋:日偽黑名單上的人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梁實秋失聲痛哭。他涕泣著對大女兒梁文茜說:「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 北京淪陷後,梁實秋處境堪危。一天,北大同事張忠紱匆匆來告:「有熟人在偵緝隊裡,據稱你我二人均在黑名單中。走為上策。」 當時梁實秋教書之餘,翻譯莎士比亞作品。
  • 【人文素養】梁實秋作品經典名句擷趣
    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些話近於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裡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裡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鍊。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秋室雜文•談友誼》玩人從小到老都是一直在玩,不過玩具不同。
  • 梁實秋:《不如雅致的生活》,寂寞是一種清福
    有趣當如梁實秋。他說:你要是想一天不安生,就請客吃飯;你要是想一年不安生,就蓋房子;你要是想一輩子不安生,就娶姨太太。「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簡單、安靜、從容,這就是梁實秋的雅致生活。《不如雅致過生活》收錄了梁實秋先生以「雅致生活」為主題的代表作品。在梁實秋的筆下,飲酒、喝茶、照相、旅行、下棋、寫字、衣裳、婚禮、音樂、畫展、讀書等生活中瑣細平常的每一處,都透出一種閒適雅致有趣的情味,也有深刻睿智的洞見。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不經意於網上看到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 梁實秋與韓菁清—一段塵封的忘年戀,一曲唱不完的歌
    就在梁實秋寫完《槐園夢憶》之後,臺灣的出版社便邀請梁實秋回臺灣小住,安排審閱出版發行事宜,正是在臺灣的這段時間裡,梁實秋認識了另一個女子—韓菁清。於是,梁實秋與出版方的老闆,韓菁清和她姨父謝仁釗等人聚在一起聊,後來去了咖啡廳,大家各自聊天,只有一旁的梁實秋和韓菁清稍顯冷清,兩人只好相互點頭聊了起來,當梁實秋看到韓菁清懷裡抱著自己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不禁欣喜。
  • 酒貝樂供應鏈穩健發展,喜與貴州妙醬強勢合作!
    近日,上海酒貝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貴州妙醬(酒業)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關係,雙方於貴州妙醬酒業集團總部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雙方合作關係的正式開展。酒貝樂秉承以科技賦能產業的核心運營宗旨,致力於為新零售市場提供高度智能化的優化改造方案。在此之前,酒貝樂已與國內諸多知名酒廠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從根本上剔除了中間商環節。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他們既非先知先覺的聖賢,又非雄才大略的英豪,他們只是因為「愛了」,所以,面對這個世界顯得不那麼奴性、不那麼順從、不那麼馴服,而是執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因此,讓自己的行為有了北島那句詩的詩意: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個人!  梁實秋就是這樣一個踐行者。
  • 李菁丨梁實秋與韓菁清:文學巨匠的傾城之戀
    她並不覺得他老,在她看來,梁實秋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這是比年齡更為重要的東西,這位博學且有幽默感的教授徵服了她的心。菁清的猶豫堅冰漸漸被梁實秋熾熱的愛所消融,她終於勇敢地接受了梁實秋的愛,無比喜悅地擁入他的懷抱。白髮紅顏遇知己,是白髮的幸運,也是紅顏的幸福。
  • 梁實秋:人生,沒有太晚
    「中 年 的 妙 趣,在 於 認 識 自 己」◆ ◆ ◆文 | 梁實秋 聲音 | Tony哥長按識別上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試聽訂閱課程*作者:梁實秋,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
  • 法治文苑 ▏梁實秋先生的幽默;媽媽的眼睛
    梁實秋先生的幽默幽默是一種大智慧。它既能體現一個人積極樂觀的處世方式和豁達的人生態度,也能彰顯一個人的品格和個性。許多學者名流,都不乏幽默的「天才」。如我國著名作家梁實秋,就是一個很幽默的人。有「神醫」之稱的晚清醫家王敬義是梁實秋的好友。他每次離開梁實秋家的時候,總要偷偷地在其門口撒一泡尿,梁實秋對此一直裝作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便自我曝短,但又自鳴得意地問梁實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嗎?」梁微笑著說:「我早就知道了,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這回答幽默詼諧,妙趣橫生,從中可以看出梁實秋的機智靈活和他對人的寬容大度。
  • 韓菁清:15歲當選歌星皇后,44歲嫁給72歲的梁實秋,守寡7年
    梁實秋失去妻子後,愛上小自己二十八歲的韓菁清,彼時文人墨客皆辱罵韓菁清草率,卻無人設身處地的為她著想。此時的她,也只是一個柔弱女子,她在千夫所指的處境中尷尬生存。即使是這樣,她仍舊沒有放棄愛情。韓菁清是民國明星,她的人生看似風光,實在充滿苦楚。
  • 朱自清梁實秋筆下的那個冬日
    朱自清梁實秋筆下的那個冬日 2020-12-01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白貓王子五歲》 梁實秋
  • 梁實秋與韓菁清 忘年戀的琴瑟之好
    那年,梁實秋71歲,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失去了陪伴自己50多年的妻子;那年,她43歲,早已結束了第一段婚姻,父母哥哥早已去世,她在臺灣一個人生活多年。之後幾天,習慣早睡早起的梁實秋,總是早早地醒來,像被什麼牽引住了似的,他不由自主地去找她,想和她說說話。他發現,她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甚至都沒摸過麻將,是影視圈那個大染缸裡潔身自好的一朵白蓮。韓菁清是個晚睡晚起的「夜貓子」,不到下午2點不會起床。可每次她掀開窗簾,就看到他正伸長脖子佇立在她的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