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出道20年,作品30多部,不算很多。
多數為配角,不是挑大梁的主角。
但,凡是她演的角色,至少不讓人出戲。
孟京輝對她評價很高——&34;
2012年,郝蕾第一次被金馬獎提名最佳女主。
那一年,提名影帝的還有劉青雲。
在頒獎前,她和旁人聊天說笑,「劉青雲不用拿了吧,他都有那麼多了。」
旁人一提醒,她才驚覺,原來劉青雲一次金馬影帝都沒得到。
有些人,印象中早已獨步青雲。
其實總離那些世俗嘉獎差了一點運氣。
郝蕾亦然。
她是國內公認的文藝片女神。
也是出席各大電影節的常客。
可實際上,郝蕾出道至今,真正拿到手的大獎。
也只有一座金馬獎女配。
郝蕾立刻從劉青雲身上,找到了惺惺相惜之感。
說了一句:「得獎是運氣,不拿不代表你不是好演員。」
當天,劉青雲真的捧回了演藝生涯第一座金馬獎。
郝蕾依然顆粒無收。
可不拿獎,她就不是好演員了嗎?
高級美,是現在許多人常用的詞。
郝蕾的美,不太屬於「高級美」習慣的使用範疇,比如齊溪、劉雯、湯唯等等。
與主流審美相比,十分有辨識度。特點是,骨相大大領先於皮相。
郝蕾不太屬於此類,但她的優勢在於,擅長將情緒,蘊含此間。
豆瓣有一句對郝蕾的評價:
像郝蕾這種人吧,笑起來很好看,但下一秒總擔心她會流淚。
42歲郝蕾情史,和拋棄她的3個男人。
即便是笑得十分明媚,細細品味下去,也總能品味出傷感。
仿佛在盛況之下,隱藏著幾分破碎和殘缺的可能。
翻看郝蕾的履歷,在演員生涯後期,大環境的改變,已經讓她無法再像早年那般,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創作。
當年還在上海戲劇學院讀大二的郝蕾,就接拍了電視劇《十七歲不哭》。
這部劇成為中國最早的青春劇,郝蕾所飾演的高中女生楊宇凌也成為了許多觀眾心中的「白月光」。
2002年的電視劇《少年黃飛鴻》中,郝蕾詮釋的精緻捲髮、俏皮活潑的十三姨,讓許多人覺得蓋過了關之琳的版本。
2004年的《少年天子》中,郝蕾所扮演的那個囂張跋扈、傲慢善妒又為愛癲狂的皇后,更是成為中國影視劇中的神來之筆。
即使是後來被讚譽甚高的蔣欣扮演的華妃,在郝蕾面前也是相形見絀。
所謂的「爆發力」,不需要特濃黑眼線加持,不需要翻白眼罵矯情,但是內心的強大力量已經讓角色瘋魔,以至於有觀眾說郝蕾的每個眼神都像一把刀子,隔著屏幕都被看到頭皮發麻。
所以前幾年郝蕾在接受採訪時對所謂的「炸裂式演技」不屑一顧,說這只是「戲劇學院大二時候應該做到的」水平。
更不用說已經成為江湖傳說的餘虹,和被奉為經典的明明。
話劇導演孟京輝評價郝蕾說,「她純熟的演技單純又不乏性感,充滿激情而張弛有度。
她的身上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坦誠和勇氣,還有貫穿於舞臺和生命的熱情與良知。」
「我可能是所有演員中,最不愛演戲的。」
郝蕾說出這句話時,你會覺得,嗯,這就是我認識那個文藝女神。
文藝在慣性認知裡是「小眾」「偏門」,甚至「頹廢」的代名詞。
郝蕾絲毫不否認自己近幾年,在行業內有「邊緣化」的跡象。
原因?
她只說「越演越浪費」(沒有解釋更多)。
其實,早在2014年她就在與易立競的對話中,表達過這種「厭倦」。
「我們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觀影習慣,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好演員。」
「就好比一個傳教士,如果她倡導的東西沒人在意,她的努力不就白費了。」
一個曾經堅定地說自己要身體力行告訴大家什麼是好表演的演員,現在說出這番話,多少讓人灰心。
可是,你不能跟她細聊,稍微一聊,她的熱情又會驟然爆發,滔滔不絕。
「我真的很看好周冬雨,希望能多出一些她這樣的年輕演員。」
看,她的一門心思還是在圈內。
了解郝蕾的人知道,她對表演行業的敬畏,從來沒變過。
每每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真誠的表演,這個鋒芒畢露的女人仍會像收穫一顆珍珠一樣,甘願匍匐在那種光芒下。
一個平日裡大家認為「犀利」「直接」「苛刻」的演員,卻張口閉口稱年輕演員為「孩子」。
「周冬雨這個孩子總是讓我很感動,她的那種真誠很難得。」
被問及自己不認可的演員,她說:「不能怪孩子們,如今行業太浮躁。」
「我有時候,不是非要罵誰誰誰不好,我想說的是,你為什麼不可以更好?」
郝蕾當然有資格評判演技。
她19歲就因出演《十七歲不哭》一炮而紅,後來在《少年天子》中飾演靜妃,成為宮鬥戲典範。
她還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婁燁「永遠的女一號」。
從偶像劇,過渡到文藝片,她都能完美勝任。
「她是用靈魂在表演。」
但聽到人稱讚她的演技,她會習慣性搖頭:
「有兩個導演對我有恩,一個是《戀愛的犀牛》的孟京輝,另一個是婁燁。」
婁燁在郝蕾眼裡,不是那種愛講戲的導演,所以她說,一開始跟對方合作很痛苦。
「他很少給提示,只不停地說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演員會很崩潰,不知道怎麼辦。但正因如此,我才有可能嘗試各種不同方法。」
最誇張的一次,我拍了47條,每一條都不一樣,幾乎掏空了自己。
但後來回頭一看,你才發現:演員的潛力,不就是這樣被挖出來的。
郝蕾從不掩飾她對婁燁導演的尊重。
她會公然宣稱「只有他導,我才來」,也會自信地說「是我的表演,給了他不一樣的感覺」。
而婁燁對郝蕾的認可,更多是無聲的。
他大部分作品的女一號身上,都有郝蕾的影子。
儘管如此,郝蕾還是拒絕了婁導《推拿》的邀約。
對婁導的新片,也不甚認可。
至此我們多少會有些恍惚,你會懷疑眼前這個人,和剛才誇周冬雨的完全不是同一個。
她眼睛裡溫暖的東西,消失了很多。
顯然,郝蕾心中有一套自己的標準,紋絲不動。
郝蕾拒絕炒作自己。「我跟我的歷任經紀人,合作之初就會說清楚,有作品,我們可以宣傳,沒事的話就別瞎弄。」
在第18屆上海電影節上,主辦方請郝蕾擔任頒獎嘉賓,為鄧超等三名獲獎者頒獎。
主辦方這一安排頗具話題性,郝蕾是鄧超的前女友,兩人同臺,自然引人關注。
可郝蕾連裝都不願意裝。她先把獎頒給段奕宏,擁抱,對一旁的鄧超視若無睹,直接越過他,給郭濤頒獎。
前任就是前任,郝蕾不想裝作釋懷;頒獎就是頒獎,她謝絕被當成「熱點話題」。
郝蕾就是這麼特立獨行,忠於自我。
「應酬」場合如此,演戲更是如此。
出演《少年天子》時,她堅持並說服導演劉恆接受自己的演繹方式。
甚至,和婁燁這樣曾把她「帶進電影世界」,心裡很感激的大導演合作,她也照樣堅持自己。
拍攝時,她曾和婁燁起過爭執,誰也沒有說服誰。
後來,導演照拍,郝蕾照演,戲依舊拍下去。
對一些演員浮誇的演技,她更是「我口說我心」,不留情面:
所謂「炸裂式的演技」「非常可笑」,因為那是一個藝術生在大二時就應該學會的基本功。
2019年,郝蕾的工作室在社交網站PO出了一份她的離婚聲明,令不少人震驚不已。
原來她的第二段婚姻在幾年前已悄悄結束。
聲明一出,讓許多郝蕾的粉絲紛紛為她心痛。
2015年之後,她的演藝事業擱置了,作品少了,現在算來一定就是那會兒離的婚吧?
為何這樣優秀,直率的一個好演員,在」月老「那兒卻得不到善待呢?
隨之而來,又多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如今已經42歲的郝蕾,二度離婚,今後該何去何從?
很顯然,她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
2019年,郝蕾輸出的作品又多了起來:《獨自·上場》、《鶴唳華亭》、《熱愛》、《春潮》。
想必,離婚後沉寂了一段時間,郝蕾決心把重心重新回歸到事業之上吧。
如今的郝蕾,把感情擱置了一邊,努力拍戲,努力做好媽媽的角色,這樣的她定是前所未有的充實。
郝蕾在國內女演員中的地位十分尷尬。
坎城50年影展時,邀請的是鞏俐。
60年影展,邀請了張曼玉。
70年影展,都以為終於輪到郝蕾了。
畢竟她是在國際電影節露面最多的中國女演員之一。
卻被範冰冰搶了去。
到底實力還是輸給了流量。
不接受採訪,不愛在社交平臺露面,不會圓滑。
出演的電影又大多無法在國內上映。
郝蕾與坎城70周年影展失之交臂。
不過她在意嗎?
我想應該不。
在《南方人物周刊》訪談時,她說
「我不是藝人,我是演員。」
「我不想每天趨炎附勢地活著,我的能量是要用在演出當中的。
「我要讓我的名字,出現在表演教科書裡」。
女演員這麼多,沒人比她更清醒了。
很多人一直在後臺問我,為什麼郝蕾演技這麼好,就是拿不到影后呢?你快講講吧。
那麼,我今天也給出一個我的答案,那就是——我想郝蕾,對於影后已經不再那麼渴望了。
她已經不可能再像曾美慧孜那樣,不斷飼養自己的野心與欲望,以最清醒的頭腦選擇最快的路,放下一切只為了在最光輝的舞臺上高歌稱王。
她不是了。
她有很優秀的表演理念,她也有對表演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與鑽研,但是她的確可能已經跨過了她在實踐層面可能能達到的最佳狀態。
她是一個蛻變的餘紅,而不再是餘紅。
當然,世人絕對是不願意承認「郝蕾不再是餘紅」了的。
因為那不僅是郝蕾的巔峰,而且還是一代人的青春:
那麼美的星星,怎麼可以隕落呢?
但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啊:再天才,也總是不可避免要變成凡人的 ,當然那並不見得都是天才自願選擇了平凡;而更多的,我想是她們選擇了放棄。
做凡人,就不好嗎?也未必吧。